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樊凡
摘? ? 要:本科生日益增长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有必要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多样性,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41-0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中,需要与之匹配的教育思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理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自我异化的扬弃,是向“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归”[1]。历史经验表明,在高等教育中,为了避免人的异化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自1979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在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得很不充分,而且随着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统筹推进,一些本就薄弱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和课程随时面临着被“优化掉”的危险。
一、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与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建设,但是不仅高等教育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很严重,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同样学习水平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有不小的差距[2]。问题不仅如此,随着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统筹推进,其内部不同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为了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X高校各种办学的资源和政策普遍向双一流学科倾斜。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竞争力薄弱,常常为了能保住生存的底线,纷纷“改旗易帜”,只将那些能展现学校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自身转型发展的方向。这一看似“经济”“有效”的策略,使这些既存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不仅成功地躲掉了被“优化”掉的风险,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一转型目标的诱导下,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师资建设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本该以课程多样性建设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变得越来越同一和单调。如果不对此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本科生日益增长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经过对X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调查发现,虽然大家普遍对X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感到不满,但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却有很大的欲求和期待。可以说,这些本科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多样性的期待远远高于对单一学科的欲求。这看似矛盾的调查结果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从常理上说,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期待并不等同于要主修某一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
另一方面,受制于师资建设的现状,X高校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授课教师的安排与课程的要求并不匹配。这主要表现在,相对非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来说,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并不是由专业教师讲授,而是由缺乏相关学识背景或者丰富实践经验支撑的教师代为讲授。由此一来,不仅学生的教育获得感变得低下,而且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尤其是处在教学和学术能力成长期的青年教师受到了一种隐性的伤害。在如此这般的课程安排下,虽然课程的教学任务得到了落实,但是几乎找不到“赢家”,或许可以将此称为“人人皆输的游戏”。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一门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践上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首先应该做到授课教师的知识背景或者实践能力与其所讲授的课程相匹配。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当一些教师无法拒绝去讲授自己并不善任的课程时,常常只能将上这些课视为一种教学上需要落实的任务。有些教师要么在授课的时候以“念”教材为主,要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准备去上这些课,甚至有的教师通过课堂的翻转,“成功”地将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学生身上,并自美名曰“教学改革”。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授课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甚至可能使课程“降了旗”“淡了帜”,变了性质。
以上问题表明,西部地区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张力。对教育资源本就不丰富的西部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由于始终要在各种资源受到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和选择,有的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常常是以压迫和剥削其他绝大多数非一流建设学科为代价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当年对香港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价正是当下西部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真实写照。改用他的原话来说,即“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正出现一种矛盾与困境: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得到肯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行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3]。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浓描高等教育的初心,有必要认真对待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问题。
二、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质量的策略
如欲提升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质量,首先应该对其面对的客观条件加以科学的研判,要认识到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情境中,就需要跳出传统主要以建设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平衡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办法来提升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质量的思路,从课程建设和共享的角度出发,为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质量的提升提供切实可行和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支持。
(一)以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为主,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工作
对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可以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来化解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被边缘化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虽然X高校近些年来也试图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相关建设,但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教师选聘环节和教学改革环节难以符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来促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本质要求。通过对X高校的相关调查发现:一方面,从其近5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教师选聘环节来看,常常只是以科研为中心和导向,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这进一步加剧了该校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其近5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立项情况和教学发展中心所开展的系列活动来看,绝大多数项目都侧重于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甚至试图以教学方法培育为主来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师能力培养。
X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中均面临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从课程师资建设上入手,通过将教师选聘事务下沉到相关课程建设上,首先切实保障课程与授课教师的匹配性,其次再通過教学方法的培育和改进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
(二)充分利用慕课等共享平台,实施慕课学分认定制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更多集中于发达地区高校,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上非常滞后。随着“互联网+高等教育”和共享时代的到来,与其努力从占有的角度追求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不如转变思路,从共享的角度出发,通过共享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来破解西部地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难题。
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发达地区高校陆续将优质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共享到了慕课等课程共享平台上。这些共享课程资源的平台,为西部地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平台和可能。对这些课程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问题,而且能使人们跳出传统占有式的思维模式,从共享式的思维模式出发,来思考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对西部地区高校来说,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高等教育“以本为本”的初心,在实践操作上,与其刻意追求与自身办学定位相匹配的特色人文社会学科类学科的研究方向,不如将重心放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多样、充分、平衡发展上。只有后者,才能与新时代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匹配。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每个高校都应该有同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设置,而只是意味着,应该从传统以学科和科研平台进人为主的教师选聘,转向以课程为平台进行师资建设。这种转向不仅能有效避免西部地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在研究导向上同质化的趋向,而且能以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多样性弥补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被边缘化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唯有如此,双一流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才能齐头并进、走得更远,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匹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收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2]吴普特.评价应考虑高校区位和战略使命[N].中国科学报,2019-03-06.
[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