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引思,构建富有活力的思维课堂
孟祥领
情境,以生活为教学材料,以情感为调节手段,促进学生主动探学,优化学习数学的环境,将被教师淡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摆到显著位置,通过形象具体、易懂有趣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活化所学内容,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寻求发展.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思维空间,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一、创设概念扩展过程的问题情境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将问题结果直接抛给学生,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注重“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将发现、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教者给出深圳市2017年每月的平均气温(℃):16、16、18、23、26、28、29、30、28、26、21、18,让学生制成折线统计图.思考:哪个月平均气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哪个月最低?是多少摄氏度?从哪个月到哪个月,平均气温是逐渐上升的?从哪个月到哪个月,平均气温是逐渐下降的?通过问题的回答,学生头脑中建立了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为使学生的认识更完善,教者接着设计了如下问题:大连市2017年每月的平均气温(℃):-4、-1、5、12、17、22、25、24、21、13、5、-3.让学生作出折线图,学生遭遇有负数的难题,教者以问题为学生指向,零上的温度用向上的方向表示,负数就是零下的温度如何表示呢?学生依据学过的“数轴”经验,将向上方向射线反向延长,画出折线,从而实现从四分之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到二分之一的扩展.在此基础上,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新的数学模型,通过渐进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线索,为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改变认知结构,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二、创设设疑置错的问题情境
学生有“疑”,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才能产生探学的愿望.教师要设置情境,将“疑”“错”融入情境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冲突,让学生由疑生趣、由错生奇,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自己的思维得以激活.如在“整式的加减”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問题:3m与2-4m是不是同类项,学生指出它们不是同类项,3m与-4m是同类项.教者循序而入,“你有办法计算它们的和吗?”学生结合同类项可以相加减的经验,想到了先去括号,再通过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将3m与-4m合并计算了.教者追问:如果是求它们的差,也可以用去括号法则吗?教者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3m-(2-4m)时,故意设错,在去括号后写成3m-2-4m,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者追问,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要将2-4m看成一个整体.教者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感受到矛盾冲突,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以“疑”引思,以“错”引思,可以调动学生的认知储备,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三、创设实验、猜想、证明的探究问题情境
数学的思维活动存在三个层次,一是凝结于教材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二是教师的思维活动,三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其中教师的思维活动是“纽带”,起协调作用,让数学家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系统是经过逻辑加工的,掩盖了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数学家“思维场”的情境,让学生去探求数学真理,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仿真”,探寻问题的本质.教者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如果我们依此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就会得到一个四边形,你能说一说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会很快发现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并说出是将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趁胜追击,“如果给你一个五边形,你会如何求出它的内角和?”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将其分割成一个三角形、一个边四边形,因而五边形的内角和540°,也有学生是将其分割成3个三角形而获得的.教师呈现多边形的边数、分割成的三角形、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探寻n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接着,教师画出了一个七边形、十边形,让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合理性,学生在实验、分析、猜想中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将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思想方法的获得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实验、猜想探寻问题,获得对问题的本质认识.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引思,为学生搭建适宜的思维支架,为学生的思考指引,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富有活力的思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