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研究
徐秋雨
【摘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是立足于传统的传承人保护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的目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特征,研究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意义,借鉴协同系统理念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而构思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最终形成“体系”至 “子系统”的格局,“非遗斑块”+“数字廊道”+“非遗基质”的运转模式。
【关键词】 ? ?大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数字化 ? ?温州市
引言:
维克多·舍恩伯格曾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这般描述大数据时代人类的思维革命:“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1]。而大数据的4V特征分别为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基于此解读出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各类信息皆可数字化、数据具有着存续与赋值等活态动性强等特点的数据处理保存处理时代[2]。在这样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也蓬勃发展,其中表现出的大量问题值得深层次的探讨,寻求解决模式。
一、数字语境下的温州非遗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
1.1数字语境下的温州非遗保护现状分析
温州非遗保护目前已处于第一阶段的数字化资料收集阶段且颇有成效,例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浙江非遗公众号、温州非遗公众号等。其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从项目所属地区、项目级别、项目批次和项目门类对非遗数据进行了整理建档,据统计可得所属温州地区的世界级人类非遗项目一共有4项分别为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和昆曲;所属温州地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共有34项包含竹纸制作技艺(泽雅屏纸制作技艺)、灯彩(乐清首饰龙)、木偶头雕刻(泰顺木偶头雕刻)等项目;所属温州地区的省级级非遗项目有五批次记录一共有179项目包含王顺发船模技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田民居营造技艺)、翻九楼、米塑(苍南米塑)等。
从数据量分析省非遗网的非遗项目数据全面,且信息齐全,每一项目都清楚标明门类和公布时间、批次,搜索引擎维护完整,可以根据不同标签分类进行数据读取,但其中发现一重要数据的缺失,即为非遗项目的主要承载对象的传承人建档不全面,例如属于世界级人类非遗项目的四个项目中有三个传承人均未建档,保护的主体落实对象信息缺失或未及时更新则对于保护研究工作与后续开发造成一定困难。
而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据统计则发现一实时现状情况,数据搜索引擎报错,无法进行联合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四个页面已有的项目级别搜索,页面可显示区域数据共有国家级非遗29项,可显示传承人37位,并未对传承人现存状态进行分类,已故传承人仍会被纳入数据统计。
浙江非遺公众号以非遗Go—浙江省非遗数字地图方式建立搜索引擎,用户读取信息可以从地图位置(具体到区例如鹿城区、瓯海区)、非遗级别、项目批次、项目门类进行搜索。互动感强且页面可显示非遗与用户的距离。但在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的搜索可发现温州地区仅显示中国活字印刷术(瑞安木活字)、中国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三项,同样在传承人建档中存在已故传承人仍会被纳入数据统计,未有新传承人建档。而温州非遗公众号据统计有34个非遗项目进行建档。没有分类搜索引擎,仅按照其原有排序进行资料读取,页面以图文介绍为主。
根据这些数字化资源库纵向与横向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非遗保护工作正处于建档的完善期;以手机承载的数据库互动性发展略快于网页端口;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间数据库资源信息并不相通,出现省级统计比市级更全面的情况,且市级网站维护乏力。
1.2数字语境下的温州非遗保护问题分析
结合各类项目名录资源库和以中国廊桥网等单项数据库研究,发现数字语境下的温州非遗保护的三大问题: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温州非遗数字化保护尝试建立数据资源库保护,但是保护的形式和功能比较单一,侧重于数据存储读取和简单应用。当前数据库普遍是以数字化建档的存储库为多,定向的数据库建立少儿又少,数据都属于浅层资源收集。由于数字化非遗项目操作上的困难,该数据库主要主要展示图文信息,依赖于文本资源多媒体库很少。此外,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现有的非遗数据库结构为数据的存储与读取,缺乏度现有数资源的分析整理。因此,在建立或存储资源时不能建立数据分析点,并且不能从各个角度分析和查看数据,不利于提高性能数据库的强大应用潜力。
其次,各级别非遗数据库间数据统计信息资源不共享。各级别的非遗项目建档数据不同出现国家与省级非遗数据网站的数据比市级更全面的现状,这一现象表明在各级别数据库建立中可能会出现重复人力资源浪费情况,且数据调动力度不同,为数据库完善增添困难度。
最后,在温州非遗的传播探索处于萌芽阶段,产物较少,缺乏现代数字化技术与相关的学术理论支持。当前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多以商业为第一梯度产业带动其他相应产业运转,这一带动模式可以短时间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动,为非遗注入活态,但无序的数字化非遗经济产业发展则会对非遗的原有形式造成破坏。为了利用非遗的数字化优势,使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同时发挥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的作用,有必要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保持其原有形式,使温州非遗的传承在原有的价值肌理上增添数字化赋能生产新的产业价值。
二、数字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影响研究
其一,数字化有助于维护非遗资料的完整性。大数据激发了人们对数据研究的新思维,并将诸如消费者,技术和经济等有影响力的因素的收集扩大到原始数据的收集,从而有效地分析了非遗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来源。
其二,数字化有助于加强温州非遗的动态管理。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概念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所有来自非遗的数据都将被收集、管理,并转化为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3]。因此,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并动态监控。根据消费者行为和消费偏好的变化来改进项目设置,并利用在线舆论数据的变化来充分把握和有效把握非遗的发展过程。进化定律。
其三,数字化有助于探索继承温州非遗的新思路。保护非遗的最终目标是恢复生命力,使其能够为公众服务。大数据的使用可以缩短温州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以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为目标。通过对个人消费选择的研究,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研究因素来分析消费行为和习惯,并利用手机数据网络平台来掌握和实现消费者的实时消费变化。数据收集的效率使用这些平台可帮助政府了解公共消费偏好,并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其四,数字化有利于温州非遗数字虚拟技术和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虚拟非遗有效地提高了非遗的保护水平。数字化实现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将非物质文化转化为有形产品,扩大生产经营,在继承和发展温州本土非遗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和意义。
三、基于协同系统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温州非遗数字化体系初探
3.1基于协同系统的温州非遗数字化体系
协同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相互配合运转协同共生的集合,无论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质的系统组织[4]。尽管每个子系统的特性都不同,但是替换现有结构的新结构的质变行为在机制上具有相似性。协同系统的特征正好符合非遗的保护与开发特性。在非遗的分类中目前共有十大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类,虽然不同的非遗性质不同,统一分类下的非遗濒临失传的原因与现今传承下来的社会价值与运转模式都有着较相似性,在体系中以一个子系统的组成思路去探究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思路。所以非遗数字化协同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子系统(图1)。
视听类子系统:主要内容包含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技艺体验类子系统:主要包含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史类子系统:主要包含民间文学、民俗类非遗;传统医药子系统。
各个不同的子系统保护结构、传承模式、数字化运动导向和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链接都是以其本身特质与当下政治政策、产业经济、社会需求、保护与传承几方面相互协调做出的运动发展。根据外部参数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非遗数字化体系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了空间、时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5]。
3.2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子系统生命模式
借鉴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中的 “斑块(Patches)” + “廊道(Corridor)”+ “基质(Matrix)”的生态运转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廊道”经络式分布在整个系统中,串联起子系统内外部,打破系统间的壁垒,为子系统间的融合突变提供骨骼支持。
子系统内部构架以技艺体验类子系统为例,其结构搭建和运转模式如下(图2)。
“斑块”——“非遗斑块”:最基础的组成单元,是区域内部的技艺体验类非遗项目具象化的生命体单元,其面积是由各类需求与其各方面评估后的影响范围圈定的当下生命活性综合而成,斑块在子系统内部数量多,且一般较稳定,由少数廊道串联。
“廊道”——“数字廊道”:整个体系的骨骼,连通子系统内外部,呈线性的生命体征,但其本体为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各类数字化技术,其要点是数据的读取与输送直接可关联到顶层体系中。例如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技术、演变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多维影像与声音驱动技术等在显示中的展示有:非遗资料库、博物馆、数字化非遗交互平台、非遗动画影视、非遗虚拟符号等。廊道的基本功能就是用技术连接各个斑块与基质,形成数据网络,使斑块与基质的基本生米数据得以保留,核心目的是为斑块与基质的生命扩展与运动提供养料输送,以达到活态传承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根本目标。
“基质”——“非遗基质”:在区域内部占据主导的非遗单元,在区域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某一领域有丰碑价值的生命体,其影响深面积大,与廊道连接紧密,动态性较好,可逐步形成自控组织能力。例如技艺体验类子系统中的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中国活字印刷术等就具有基质般的生命体征。
3.3非遗数字化体系的特点分析
非遗数字化体系建立的“体系”至 “子系统”的格局,“非遗斑块”+“数字廊道”+“非遗基质”的运转模式有以下几大特征:其一,通过这种系统与模式搭建的温州非遗数字化体系可以形成多层次、多梯度的非遗生命运动轨迹,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归纳不同子系统方案;其二,吸引更大群体的关注,产生与各部参量的需求关系,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中可以拥有可供其弹性抗压能力;其三,依托“数字廊道”的连接的大量“非遗斑块”与“非遗基质”产生的数据库,为政府的管控提供更直观的评估材料;其四,系统有可克隆性,这种体系又可以在更大区域进行克隆,通过“数字廊道”蔓延至省、国家级别,形成更高规格的综合体,包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中国非遗文化力量。
四、结束语
基于大数据背景研究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通过“数字廊道”突破区域间的保护壁垒,让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根据高效性。但数字化保护保护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是传统的静态传承方式得以延续,切不可本末倒置,完全根植于数字化平台的保护是不可取的,数字化是当今时代背景的附加值,是为了更好保护与传承而产生的探索。
目前国内非遗的数字化正属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数据库完善方面有了系统性的格局,各单元以重点保护的非遗项目为切入点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各单元间缺乏系统性的机制,本文提出的温州非遗数字化体系则从宏观角度促使非遗有序进行,在未来将对数字化技术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更多研究。
參 ?考 ?文 ?献
[1]彭宇,庞景月,刘大同,彭喜元.大数据:内涵、技术体系与展望[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29(04):469-482.
[2]陈廉芳.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用户小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03):69-74.
[3]额尔毕黑. 现代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的作用[J]. 鄂尔多斯文化, 2014, 000(0Z1):P.25-28.
[4]H.库什耶夫, 晓端. 协同学:新的境界[J]. 国外社会科学, 1991(09):3-8.
[5]崔晓迪. 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