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城市 社区治理 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王灿,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46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这体现了在以后一段时间里基层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党中央对社区治理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随即将任务下达到基层社区,导致基层工作人员不堪重负。城市社区治理依然面临着“上面千层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同时,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失衡错位的关系导致民间社会组织难于生存和发挥作用,基层人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无法形成治理合力,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效。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一、当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我国社区治理所积累的经验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构建了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治理之间的良性衔接。具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与基本经验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从基层重塑党组织,努力打造党建工作新平台

    在城市社区中,国家和社会的边界并不清晰,更多时候是相互接纳而非对立。而中国社会最独特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镶嵌于国家机器与社会领域之中,另一方面作为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在引领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组织“边缘化、离散化、悬浮化”的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契机,形成了区域化党建,网格党建,枢纽型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党建工作机制,重塑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领导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有机整合,资源的统筹以及党建引领下“一核多元”的治理格局。

    (二) 网格化管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网格化管理主要以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精准化、有序化与高效化。北京市东城区2004年首次实施网格化管理,自此以后,成都市成华区、深圳市宝安区和湖北省宜昌市等多个城市对这一基层管理模式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创新。信息技术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问题的效率,在信息统计方面和公共服务方面更为便捷,有利于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在未来一段时间,网格化管理会成为基层治理中重要的探索方向。

    (三)初步实现了城市公共部门依法治理,提升社区依法自治与互动

    当下我国诸多城市都对于社区治理工作都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以扩大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的角色分工以及职能发挥。社区不仅在完成基本行政性事务工作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发挥出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服务能力,例如,在深圳就开设了相关的试点单位,促进社区治理机制的变革;成都地区在社区公共服务站开始开展行政服务工作,以提高社区自治组织工作负责的能力。这种将依法治理与社区依法自治衔接互动的工作方式,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努力的方向。最为主要的是,这种依法治国的管理思想能够构建社区内部的良性互动,降低居民的办事成本。

    (四) 重视社会组织培育,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社区治理应始终秉持服务人民、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近几年通过合同外包、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生产公共服务以及政府补助等方式,拓宽了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为高质和高效。实现了政府和社会的相互赋权。加快社区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便民服务站等新型工作站点的落地,共同构建社区的新型公共服务网络,促进服务型社区的实现。二、当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居民自治缺少活力

    由于进入后单位时代,弱化了以往以宗法,亲缘为主的纽带关系,人们变为分散、独立的个體,然而,有些居民只是把社区看做居住的场所,无心投入到社区事务中去,或者,多元共治的表象实则为党政主导下的“动员式参与”“被动式参与”。此外,居委会因其物权和资源依赖于政府,虽名义为自治组织,实则为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而基层政府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压力型体制下对上级政府任务的完成和行政指令的“路径依赖”原因,网格化管理技术至上的运行方式,导致过于强调理性而忽略了“人”的可能性,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等现象带来行政化倾向严重、社会性建构不足等问题依然挤压着社区自治。由此可见,基层自治缺少渠道和空间,基层社会普遍缺乏凝聚力,参与能力与广泛共识。

    (二) 服务供给与社区治理需求相脱节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更大,阶层差异更为明显。于此同时,也带来了利益主体多元化,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利益需求,社区成为利益主体的博弈区: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与基层政府、流动人口与常驻人口以及社区邻里间时有冲突。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区域化党建虽然改变了以往在地域空间上零散、孤立的局面,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建而不合、合而不联”的状况。对于政府而言,其服务供给建立在“科层制”的体制之上,基层政府以被动执行者的身份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政府难以识别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往往使其只有依附于政府才能获得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的行为动机总是不可避免地与政府利益相契合,基于此,如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公众满意的产品,需要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的共同参与。

    (三) 社区治理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一些街道的组织结构过多,缺乏权威性的凸显,一方面由于政府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管理服务层级繁多等体制机制不顺等原因,同样一项工作需要诸多管理单位共同参与,既出现重复劳动、浪费资源,产生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又因为权责模糊、职能重叠导致相互争利,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棘手的公共问题,如邻避问题、医闹调节、环境维护、安全防控等问题出现了“真空”地带。这类问题属于各部门组织治理的盲区,不在政府、市场、社会任何一方的管辖能力范围之内。这些繁琐而僵化的治理结构设置都弱化了社区的服务性功能定位。各部门间如何明确职责,跨越条块分割,整合公私边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对策

    (一) 培育横向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培育是为了组织与动员城市社会的基层治理,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合作的互动关系。社会资本基于每一个人的参与,除了居民自发形成社会网络,还应依靠政党、政府的推动。例如:由党员牵头,形成旨在为群众解决日常小事与难题的志愿者组织,这些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照顾空巢老人和关爱留守儿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增加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服务、慈善捐赠服务、义工志愿服务”等形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三社联动”,在联动过程中,社会组织有意识地遏制相互间的代价辩论,最大程度地突出其公共性价值,通过资源上的交换和互补形成彼此平等的合作局面。社会资本的存在基于“理性人”式自利,可以有效解决“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

    (二) 以区域化党建推动责任整合

    区域化党建作为对单位制党建理念的突破与创新,是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态而提出的新的党建工作方针与路径。其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表现在:将区域按照具有“熟人社会”特质的社区为单位划分为若干单元格。在每个单元格中,划分责任域。分层次得纳入党委,党支部、交警队、派出所、城管中心、社会保障人员、医护人员、以及将科协、文联、妇联、工会等社会自组织。责任主体与责任区域一一对应。党委发挥整体的管理、规划作用。工作人员无论级别高低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网格中涉及了宣传、科技、教育、安全、交通、妇女等多领域责任主体。也包含了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不同性质的各行各业人群。通过纵向责任一体,横向责任整合,填补了治理的空白,实现了无缝隙治理。此外,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居民协商议事制度、将居民需求“项目化”。并由相关责任主体或社会组织认领。更为精准得对接居民需求,也重新明晰了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主体间的权、责、利边界。解决基层治理的“碎片化”,实现政党“自上而下”压力与基层“自下而上”反推力的相对平衡。

    (三)重视社区教育

    任何治理体制的创新,都会表现为两面性,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弊端。例如,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实质上作为科层制向社区层面的延伸,在技术与价值相抵牾时,究竟是增加还是限制了民主和自由。而实现真正的“善”治、积极主动的公民参与、培育充分的公共精神、教育和引导群众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入手去治理社会是一项非常困难并且长期的工作,就目前来看,应避免采用教条和固化的方式,可以采用新乡贤治理方式,即发挥乡绅,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党建工作中,也可把社区教育提上日程。

    (四)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文化,加强社区文化绩效评估

    社区自治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构建,让社区文化能够成为社区自治管理的底蕴支持。对此,社区要增强对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构建,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通过设置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或者组织社区活动等方式,让社区内的居民能够感知到社区公共文化的丰富性,发展群众文化组织促进社区文化组织的规模化以及品牌化。除此之外,在公共文化的構建上,社区也要将服务于居民作为重要的文化导向,让社区以社区文化为重要抓手,规范社区治理,让社区自治等一系列动作更加规范,实现创新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并且积累了社区治理的相关经验,然而在时代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然要与时俱进,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通过理论创新和政策引导去把握社区治理的方向,以加大社区党建、完善机制、创新工作服务机制等相关举措,共同推动社区治理工作获得更大的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曹海军,吴兆飞.社区治理和服务视野下的三社联动:生成逻辑、运行机制与路径优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0-37+189.

    [2]燕继荣.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理论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5):69-77+2.

    [3]钱坤.从空间整合到责任制构建:推动区域化党建的体制机制创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41(1):67-72.

    [4]关媛媛.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8):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