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状花纹缩点釉的研究

    黄南兴

    摘 要:本实验利用普通陶瓷原料,经合理配方,制成釉浆施于坯体上,干燥后在还原气氛下进行煅烧获得试样。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坯釉张力不同而形成藤蔓状缩点釉,无釉的部分有绒毛状花纹。本文主要研究原料、 施釉厚度、烧成气氛等方面对藤蔓花纹缩点形状的影响。

    关键词:缩点釉;藤蔓状;绒毛状花纹;影响

    1 前言

    缩点釉是指釉经过高温煅烧后,由于釉的表面张力比坯体大,部分釉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点状或条纹状的现象。因为釉料在高温时张力大、粘度高,使得其不能均匀覆盖整个坯体,造成缩釉。釉聚集的地方如同藤蔓状连在一起,没有被釉覆盖的地方则形成如同绒毛一般的花纹,因此,得到的产品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极其美观。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中基础釉料的主要组成有钾长石、钠长石、玻璃粉、高岭土、方解石,以碳酸铜、氧化铁、钛白粉为添加剂,经过合理的制备工艺,获得藤蔓状花纹缩点釉。

    2.1 实验原料

    (1) 钾长石:矿物原料,红色颗粒状,产于广东潮州。

    (2) 钠长石:矿物原料,白色颗粒状,产于广东潮州。

    (3) 玻璃粉:普通窗玻璃,颗粒状。

    (4) 高岭土:矿物原料,白色粉末状,产于福建龙岩。

    (5) 方解石:矿物原料,白色粉末状,产于潮州。

    (6) 碳酸铜:化工原料,绿色粉末。

    (7) 氧化铁:化工原料,红色粉末。

    (8) 钛白粉:化工原料,白色粉末,微黄色。

    2.2 实验原料的化学组成

    本实验中原料的组成如表1所示。

    2.3 基础釉的实验配方

    本实验中基础釉的配方组成如表2所示。

    其釉式为:

    2.4 制备工艺

    (1) 料:球:水=1:2:0.8。

    (2) 细度:360目筛余为0.1%~0.5%。

    (3) 施釉厚度:1 mm左右,不小于0.5 mm。

    (4) 入窑水份:0.3%。

    2.5 烧成工艺

    本实验采用氧化—还原气氛进行煅烧,从室温~1000 ℃采用氧化气氛烧成,烧成时间为4.5 h;从1000~1280 ℃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烧成时间为3 h,在1280 ℃保温30 min后自然冷却。其烧成制度如表3所示。

    3 结果与讨论

    3.1 配方原料对缩点形态的影响

    该实验配方以长石-石灰釉为基础釉,原料中CaCO3和CuCO3在高温时释放大量的CO2气体,造成釉熔体表面中含大量气孔,为缩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釉中含有较多的Na2O,增加了釉的张力,使釉熔体容易聚集在一起,釉中SiO2和Al2O3的比例有利于分相,加上Fe2O3和K2O的分相作用,使釉聚集的地方连在一起,呈藤蔓状。釉没完全覆盖的地方由于分相作用而呈绒毛状花纹。

    3.2 施釉厚度对缩点形态的影响

    施釉厚度一般为1 mm左右,釉太薄,易造成整个釉面透明而无缩釉现象;釉太厚易堆积造成剥釉,且分布不均匀影响美观,适宜的厚度有利于缩釉,聚集成条状,且分布均勺。

    3.3 烧成制度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当釉料烧成温度达到1000 ℃左右时,釉开始熔融。当进入还原阶段时,此时釉中有大量气体逸出,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硫。由于釉高温粘度大,张力大,气泡高度聚集的地方就不能被釉所覆盖,此时就开始形成初步的缩釉。随着温度持续升高,釉开始聚集在一起,没有完全覆盖的部分越来越大,就形成了藤蔓状条纹。采用还原气氛烧成,有利于釉分相,釉聚集和没完全覆盖部分均匀分布,相互映衬,自然协调。

    4 结论

    本实验充分利用陶瓷原料性能,利用釉熔体高温物理化学变化规律,通过高温释放气体,釉分相,坯釉张力差,釉聚集等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藤蔓状花纹缩点釉。该釉可用于裝饰花瓶类和异形类陈设瓷,极具艺术效果,也可填充各种色料,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06.

    [2] 刘钦志.缩点釉的研究与应用[J].江苏陶瓷,2010,02.

    [3] 詹益州.缩点釉在工艺美术陶瓷上的应用研究[C].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2009.

    [4] 张玉南主编.陶瓷艺术釉工艺学[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03.

    摘 要:本实验利用普通陶瓷原料,经合理配方,制成釉浆施于坯体上,干燥后在还原气氛下进行煅烧获得试样。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坯釉张力不同而形成藤蔓状缩点釉,无釉的部分有绒毛状花纹。本文主要研究原料、 施釉厚度、烧成气氛等方面对藤蔓花纹缩点形状的影响。

    关键词:缩点釉;藤蔓状;绒毛状花纹;影响

    1 前言

    缩点釉是指釉经过高温煅烧后,由于釉的表面张力比坯体大,部分釉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点状或条纹状的现象。因为釉料在高温时张力大、粘度高,使得其不能均匀覆盖整个坯体,造成缩釉。釉聚集的地方如同藤蔓状连在一起,没有被釉覆盖的地方则形成如同绒毛一般的花纹,因此,得到的产品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极其美观。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中基础釉料的主要组成有钾长石、钠长石、玻璃粉、高岭土、方解石,以碳酸铜、氧化铁、钛白粉为添加剂,经过合理的制备工艺,获得藤蔓状花纹缩点釉。

    2.1 实验原料

    (1) 钾长石:矿物原料,红色颗粒状,产于广东潮州。

    (2) 钠长石:矿物原料,白色颗粒状,产于广东潮州。

    (3) 玻璃粉:普通窗玻璃,颗粒状。

    (4) 高岭土:矿物原料,白色粉末状,产于福建龙岩。

    (5) 方解石:矿物原料,白色粉末状,产于潮州。

    (6) 碳酸铜:化工原料,绿色粉末。

    (7) 氧化铁:化工原料,红色粉末。

    (8) 钛白粉:化工原料,白色粉末,微黄色。

    2.2 实验原料的化学组成

    本实验中原料的组成如表1所示。

    2.3 基础釉的实验配方

    本实验中基础釉的配方组成如表2所示。

    其釉式为:

    2.4 制备工艺

    (1) 料:球:水=1:2:0.8。

    (2) 细度:360目筛余为0.1%~0.5%。

    (3) 施釉厚度:1 mm左右,不小于0.5 mm。

    (4) 入窑水份:0.3%。

    2.5 烧成工艺

    本实验采用氧化—还原气氛进行煅烧,从室温~1000 ℃采用氧化气氛烧成,烧成时间为4.5 h;从1000~1280 ℃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烧成时间为3 h,在1280 ℃保温30 min后自然冷却。其烧成制度如表3所示。

    3 结果与讨论

    3.1 配方原料对缩点形态的影响

    该实验配方以长石-石灰釉为基础釉,原料中CaCO3和CuCO3在高温时释放大量的CO2气体,造成釉熔体表面中含大量气孔,为缩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釉中含有较多的Na2O,增加了釉的张力,使釉熔体容易聚集在一起,釉中SiO2和Al2O3的比例有利于分相,加上Fe2O3和K2O的分相作用,使釉聚集的地方连在一起,呈藤蔓状。釉没完全覆盖的地方由于分相作用而呈绒毛状花纹。

    3.2 施釉厚度对缩点形态的影响

    施釉厚度一般为1 mm左右,釉太薄,易造成整个釉面透明而无缩釉现象;釉太厚易堆积造成剥釉,且分布不均匀影响美观,适宜的厚度有利于缩釉,聚集成条状,且分布均勺。

    3.3 烧成制度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当釉料烧成温度达到1000 ℃左右时,釉开始熔融。当进入还原阶段时,此时釉中有大量气体逸出,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硫。由于釉高温粘度大,张力大,气泡高度聚集的地方就不能被釉所覆盖,此时就开始形成初步的缩釉。随着温度持续升高,釉开始聚集在一起,没有完全覆盖的部分越来越大,就形成了藤蔓状条纹。采用还原气氛烧成,有利于釉分相,釉聚集和没完全覆盖部分均匀分布,相互映衬,自然协调。

    4 结论

    本实验充分利用陶瓷原料性能,利用釉熔体高温物理化学变化规律,通过高温释放气体,釉分相,坯釉张力差,釉聚集等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藤蔓状花纹缩点釉。该釉可用于裝饰花瓶类和异形类陈设瓷,极具艺术效果,也可填充各种色料,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06.

    [2] 刘钦志.缩点釉的研究与应用[J].江苏陶瓷,2010,02.

    [3] 詹益州.缩点釉在工艺美术陶瓷上的应用研究[C].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2009.

    [4] 张玉南主编.陶瓷艺术釉工艺学[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03.

    摘 要:本实验利用普通陶瓷原料,经合理配方,制成釉浆施于坯体上,干燥后在还原气氛下进行煅烧获得试样。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坯釉张力不同而形成藤蔓状缩点釉,无釉的部分有绒毛状花纹。本文主要研究原料、 施釉厚度、烧成气氛等方面对藤蔓花纹缩点形状的影响。

    关键词:缩点釉;藤蔓状;绒毛状花纹;影响

    1 前言

    缩点釉是指釉经过高温煅烧后,由于釉的表面张力比坯体大,部分釉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点状或条纹状的现象。因为釉料在高温时张力大、粘度高,使得其不能均匀覆盖整个坯体,造成缩釉。釉聚集的地方如同藤蔓状连在一起,没有被釉覆盖的地方则形成如同绒毛一般的花纹,因此,得到的产品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极其美观。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中基础釉料的主要组成有钾长石、钠长石、玻璃粉、高岭土、方解石,以碳酸铜、氧化铁、钛白粉为添加剂,经过合理的制备工艺,获得藤蔓状花纹缩点釉。

    2.1 实验原料

    (1) 钾长石:矿物原料,红色颗粒状,产于广东潮州。

    (2) 钠长石:矿物原料,白色颗粒状,产于广东潮州。

    (3) 玻璃粉:普通窗玻璃,颗粒状。

    (4) 高岭土:矿物原料,白色粉末状,产于福建龙岩。

    (5) 方解石:矿物原料,白色粉末状,产于潮州。

    (6) 碳酸铜:化工原料,绿色粉末。

    (7) 氧化铁:化工原料,红色粉末。

    (8) 钛白粉:化工原料,白色粉末,微黄色。

    2.2 实验原料的化学组成

    本实验中原料的组成如表1所示。

    2.3 基础釉的实验配方

    本实验中基础釉的配方组成如表2所示。

    其釉式为:

    2.4 制备工艺

    (1) 料:球:水=1:2:0.8。

    (2) 细度:360目筛余为0.1%~0.5%。

    (3) 施釉厚度:1 mm左右,不小于0.5 mm。

    (4) 入窑水份:0.3%。

    2.5 烧成工艺

    本实验采用氧化—还原气氛进行煅烧,从室温~1000 ℃采用氧化气氛烧成,烧成时间为4.5 h;从1000~1280 ℃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烧成时间为3 h,在1280 ℃保温30 min后自然冷却。其烧成制度如表3所示。

    3 结果与讨论

    3.1 配方原料对缩点形态的影响

    该实验配方以长石-石灰釉为基础釉,原料中CaCO3和CuCO3在高温时释放大量的CO2气体,造成釉熔体表面中含大量气孔,为缩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釉中含有较多的Na2O,增加了釉的张力,使釉熔体容易聚集在一起,釉中SiO2和Al2O3的比例有利于分相,加上Fe2O3和K2O的分相作用,使釉聚集的地方连在一起,呈藤蔓状。釉没完全覆盖的地方由于分相作用而呈绒毛状花纹。

    3.2 施釉厚度对缩点形态的影响

    施釉厚度一般为1 mm左右,釉太薄,易造成整个釉面透明而无缩釉现象;釉太厚易堆积造成剥釉,且分布不均匀影响美观,适宜的厚度有利于缩釉,聚集成条状,且分布均勺。

    3.3 烧成制度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当釉料烧成温度达到1000 ℃左右时,釉开始熔融。当进入还原阶段时,此时釉中有大量气体逸出,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硫。由于釉高温粘度大,张力大,气泡高度聚集的地方就不能被釉所覆盖,此时就开始形成初步的缩釉。随着温度持续升高,釉开始聚集在一起,没有完全覆盖的部分越来越大,就形成了藤蔓状条纹。采用还原气氛烧成,有利于釉分相,釉聚集和没完全覆盖部分均匀分布,相互映衬,自然协调。

    4 结论

    本实验充分利用陶瓷原料性能,利用釉熔体高温物理化学变化规律,通过高温释放气体,釉分相,坯釉张力差,釉聚集等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藤蔓状花纹缩点釉。该釉可用于裝饰花瓶类和异形类陈设瓷,极具艺术效果,也可填充各种色料,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06.

    [2] 刘钦志.缩点釉的研究与应用[J].江苏陶瓷,2010,02.

    [3] 詹益州.缩点釉在工艺美术陶瓷上的应用研究[C].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2009.

    [4] 张玉南主编.陶瓷艺术釉工艺学[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