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中外大学校训论教育思想差异
范文

    李紫

    [摘 要]大学的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因此,大学都注重提炼个性鲜明、独具匠心的校训。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大学的教育思想也颇有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分析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外大学校训来源,以探究校训所体现的中外教育思想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国外;校训;教育思想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9.126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因此,校也有校训。把校训分开来解释,校,校者教也,进行教育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训,指劝诫、说教;结合起来,校训所指的就是在学校具有劝诫和说教功能的话语。古时候对于校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宋诗人朱熹所论“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也就是说,将圣人所教之言挂于学院门框,诸位学子牢记之,以约束自身。[1]随后,直到1930年,中国汉语辞典才对其进行了解释。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慢慢演变成鼓舞劝诫广大师生、体现治校精神的口号。校训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风格的高度总结,更是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归结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外大学的校训各具特色,这些特色就体现着中外不同的教育思想。因此,基于校训的视角,分析中外教育思想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外大学校训来源比较

    在我国,大学校训本于以下三种:一是引经据典。一般出自《论语》或其他经典古籍中,这些名言本于信,以至于信,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有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所以有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以上两所学校为代表,引经据典的校训代表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由名人或伟人题词。“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是江泽民同志给国防科技大学题写的校训。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则是由毛泽东主席親自题写。三是学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所提校训,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等。

    国外大学校训的来源大体有三种。一是引用精美的诗文警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其引自赫蕊思的一首诗;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校训的校训“生命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现其灿烂的光芒”是取自诗人奥登的《夜莺颂》。[2]二是源于名人题词,如圣西尔军校“为了打仗而受训”,由拿破仑亲自题写。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首任院长迪克森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即“它因上帝力量而繁荣。”三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而产生[3]。如杜克大学“追求真理,信仰宗教”和牛津大学的“上帝乃知识之神”等。

    2 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差异

    2.1 中国教育思想重道德,国外教育思想重科学

    《大学》开篇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明德至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最高追求。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4]。而在国外的校训中,几乎很难看到有关于“德”的提法。张岱年先生曾说过:“在西方文明发源之地的古希腊,人们专注的是人类思想与自然的奥秘。这与国外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5]。”如剑桥大学的“剑桥—求职学习的理想之地”、西北大学的“让凡事求真”、华盛顿大学的“力量借助于真理”。国外的教育思想价值是认知超越了道德,因此主要集中在追求知识和真理。

    2.2 中国教育思想重静思,国外教育思想重实践

    中国的校训虽言简意赅,但内容上包含智言睿语,耐人寻味。许多校训喜欢用“思”字,圣贤多愿意“静思”,认为静下来才能学得更好。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静思可以说是中式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外则注重于时间在学习知识中的运用。许多教育家倡导“从做中学”。如常青藤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要学会动脑,也要学会动手”,还有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校训:“科学与实践相结合。”

    2.3 中国教育思想重集体,国外教育思想重个体

    团结就是力量,因此,“团结”在校训中多次被提及。例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团结,朴实,勤奋,进取”,新疆大学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等。团结体现了我国教育思想中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这与古代集体合作活动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放眼国外的校训,在其文化背景熏陶下,更多是“自由”“独立”。如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这些校训强调了外国学校关注学生的个人自由,倡导学生学习真理的功能特点。

    2.4 中国教育思想重人性,国外教育思想重神性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是把人看得十分重要的。这就使得在教育思想上,中国文化是鼓励发扬人的品行道德,这样的校训比比皆是。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曲阜师范大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6]。与我国所不同的是,国外学校在早期都是由教会所创立,因此学校的所有教学思想都要体现一个神的重要性,制定校训亦是如此。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追求知识”,普林斯顿大学的“它因上帝力量而繁荣”,这些校训直接展现了上帝在西方教育中的神圣地位。

    3 结 论

    中外大学校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本文做这个分析的目的在于完善我国校训的表达方式,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和优秀的教育思想。通过校训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需要改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社会更需要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育思想里,塑造“重整体”的同时,并不要压抑“个体我”的适当发展。其次,校训不是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的附和品,更不是人家有我就必须有的产品,校训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校训的认可和转化的关键还在于正确地理解校训,把校训作为一个指南针。中外各校的校训起源都不是轻而易举想出来的思想成果,而是凝聚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殷切期盼。虽说校训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或是一组简约的句子,但是它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是不言而喻的,无论如何表达,它的精神都是积极上进的。纵观中外校训,其所折射的思想差异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对待校训,如何去执行这些校训的深意,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王连静,孙慧娟,刘阳.中西方大学校训发展历史及其价值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3):1-2,8.

    [2]廖茂吉,余玉花.大学校训中的诚信文化及其教育探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6(8):93-97.

    [3]韩延明.校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壤[J].中国高教研究,2014(9):6-8,15.

    [4]成晓艳,韩文祥,成长江.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7(6):119-120.

    [5]李云辉.从大学校训现状论我国大学精神[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17-18.

    [6]王振华,张庆彬.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J].外语教学,2013(6):7-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