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范文 | 李财富,王亚欣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度、期刊、主题等方面对我国近二十年来档案服务体系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我国档案学界关于此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整体状况,为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服务体系;文献计量学;档案学术研究 Abstract:This aiticle uses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to study our country's archival service system which has been studied for nearly twenty years.It summeri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archiv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archival service system. Keywords:Archives;Service system; Bibliometrics;Archival academic research 建立与完善档案服务体系,是解决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档案事业转型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利用服务体系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对于修正与完善档案利用理论,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指导档案实际部门更好地开展档案利用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档案服务体系的档案学论文入手,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反映近二十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希望能够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数据获取途径 笔者于2013年6月借助中国知网采取跨库检索模式,并针对性地选取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这三个数据库作为检索文献来源库,时间范围为1995年至2013年。同时,为了提高查准率,我们以“篇名”作为检索字段,分别选 取“档案”、“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且两个检索词之间以“逻辑与”为检索算符。 2 研究数据的统计 根据上述检索途径,得到相关论文共计58篇。其中有53篇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篇收录 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未见收录。 显然,1995年~2013年间学者们对于档案服务体系研究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数量相对较少。从已有的硕士学位论文来看,有少量研究生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可见,有关档案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已受到学界的重视,而更加期待的是硕士和博士论文的深入探讨。 笔者对 58篇期刊及硕士论文进行了整体考察,并从年度、期刊和主题分布分析其研究状况,具体情况如下。 2.1 年度分布。通过对1995年至2013年十几年来档案服务体系论文数的统计分析,我们大体可以了解该理论研究发展轨迹,掌握该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表1 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论文年代分布 图1 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论文年代分布柱状图 表1和图1显示: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并不稳定。1995年至2001年间有零星发文,这说明学者们对于构建档案服务体系的意识萌芽。2002年起,数据基本呈上升趋势,并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17%和22%两个顶峰,显示出人们对于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兴趣逐渐浓厚。数据于2013年虽有下降,但预计今后发文量会持续增加。 一个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程度和现状与学术研究成果的状况密切相关。[1]从表1和图1看出,我国学者对于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对于建立“档案服务体系”的意识渐渐确立,在今后的学术研讨中,希望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成果问世。 2.2 期刊分布。经统计,共有30种学术期刊发表过有关档案服务体系的论文, 其中22种是档案学专业期刊,包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年版)的9种档案学核心期刊(除《档案》未见收录),说明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已基本具备普遍性的基础。笔者选取了载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统计数据如表2、图2所示。 表2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文献期刊分布(载文量2篇及以上) *表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年版)所收录的期刊 图2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文献期刊分布柱状图 通过表2、图2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核心还是普通期刊,发文都比较分散,说明我国档案学界关于档案服务体系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兰台世界》,占总数的13.2%,这与《兰台世界》作为旬刊的发文量和发文密度是密切相关的。《办公室业务》共4篇,居于第二位。此外,《山东档案》、《北京档案》、《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黑龙江档案》、《档案时空》的发文量均为3篇,占总数的5.6%,居第三位。《陕西档案》、《浙江档案》、《四川档案》、《黑龙江史志》、《档案天地》、《湖北档案》发文量均为2篇,占总发文量的3.8%。 较为遗憾的是,作为北大、南大收录的双核心期刊的《档案学通讯》在近十几年来有关档案服务体系发文量只有3篇,《档案学研究》仅有1篇。此外,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的10种期刊里,载文量2篇及以上仅有5种期刊。可见,目前我国有关档案服务体系这一课题高质量研究成果还较少,同时也说明这一领域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3 主题分布。从53篇期刊文献和5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对档案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民生档案服务体系、高校档案服务体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统计数据如表3、图3所示。 表3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主题分布 图3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主题分布柱状图 统计表明:有关档案服务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43%;居于第二位的研究主题是“民生档案服务体系”;有关“高校档案服务体系”主题的文献量占总发文量的12%,居第三位;探讨档案馆、档案局等档案部门档案服务体系的论文量亦居于第三位;企业、医院等其他相关行业档案服务体系的应用性研究居第四位,占总发文量的10%。涉及其他方面的论文有4篇,占总发文量的7%。 3 我国学者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有关年度、期刊和主题分布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的研究基本处在一个起步并缓慢上升的阶段。从对主题的宏观分析来看,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关于档案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表3可以看出,有关档案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最多,占总发文量的43%。其原因在于我国档案学界关注“档案服务体系”这一问题相对较迟,而任何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和实践都需要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准备。档案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档案服务体系的可行性研究、档案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规划研究、档案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等。 “档案服务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赵爱国、任文娜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档案资源的结构与服务体系初探》(载于《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6期),邹吉辉的《建立档案社会服务体系之我见》(载于《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等。邹吉辉在《建立档案社会服务体系之我见》一文中提出建立档案社会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档案事业的必然要求。他认为,档案社会服务体系应是指根据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由各方面档案工作按有序性、合理性、可控性原则组成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一种社会服务系统。[2] 通过阅读、学习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关于“档案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虽较为丰富,但并不完善。从研究层次上看,这些基础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浅探”、“初探”层面,从宏观层面论述该理论的文献较少。从微观上看,对于“档案服务体系”的建立的具体方法、步骤没有人给出一个十分详尽的方案与描述,这些都有待于在基础理论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3.2 关于民生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强调,档案工作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民生档案工作”,并提出“民生所想,就是档案工作之所向;民生所需,就是档案工作之所趋”。[3] 从表3不难看出,民生档案服务体系是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文献量的16%,居第二位,这说明学界非常重视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档案利用问题的研究。相关的论文主要有:周慧玲的《建设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之探讨》(载于《档案天地》2008年第9期)、曾淑珍的《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构建便捷高效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载于《档案时空》2009年第2期)等。其中,周慧玲在《建设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之探讨》中指出,加强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采取的举措有: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管理的法规和制度、科学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督和指导、积极推进民生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利用网络。[4] 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作为民生活动的载体——民生档案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生档案工作是建立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作为档案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全面掌握有关民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将档案工作真正融入社会,创建用之于民的档案服务体系。 3.3 关于高校档案服务体系研究。近年来关于高校档案服务体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与之相关的文献主要有:左玉亭的《论高校档案用户需求与服务体系建设》(载于《兰台世界》2007年第8期),徐忠勇、江浩、王敏娟的《高校学生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载于《兰台世界》2011年第18期),等等。其中,上海大学档案馆的徐忠勇等在《高校学生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从面向学生的就业视角出发,提出建立包括学籍档案、实践活动和教师评语在内的学生档案,为寻求利用的学生构建现场查阅传递服务、自助式网络检索服务和在线实时利用咨询服务等一整套体系。[5] 笔者认为,高校在知识储备和转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应将档案服务体系建设仅仅拘泥于学生档案、人事档案层面,而应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系统、有效的档案服务体系。为更好地实现档案价值,高校应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创新性,例如可通过“校史展”等主动开放的方式,吸引师生、机关团体以及社会公众的参观。 3.4 关于档案馆服务体系的研究。档案馆是档案的最终栖息地,而档案的价值体现就是提供利用服务。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积极探索档案服务创新,成效显著。载于《中国档案》2010年第9期王良城、崔瑞武的《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积极推进公共档案服务——深圳市档案部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详细论述了深圳市开展公共档案服务的基本情况、开展公共档案服务的主要经验以及进一步加强公共档案服务的几点建议,值得推广和学习。[6]载于《湖北档案》2002年第3期舒守典、吴敏的《武汉市档案部门把建立档案服务体系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介绍了武汉市档案工作今后一方面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做好三个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和为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适应“入世”需要做好档案服务工作。[7]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处于“重藏轻用”状态,随着“档案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提出,要求档案馆必须以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8]面向社会,强化档案信息的各项服务功能和环境,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3.5 关于其他相关行业的其他档案服务体系研究。除以上关注点外,学者们还对地理、医学、企业等相关行业的档案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相关文献主要有:载于2012年第7期《办公室业务》刘雪慧的《医院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载于《中国地名》2009年第12期刘晓玲的《浅谈地名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中,刘雪慧在《医院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指出,构建医院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做法包括积极做好档案信息开发收集工作、建立健全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加强医院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三个方面。[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面向社会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3BTQ063 )及安徽大学创新团队(文科A类)“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财富,杨晓晴.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8(3): 22. [2]邹吉辉.建立档案社会服务体系之我见[J]. 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3):43. [3]杨冬权.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同志在全国民生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wlmqsda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4. [4]周慧玲.建设民生档案服务体系之探讨[J]. 档案天地,2008(9):53. [5]徐忠勇,江浩,王敏娟.高校学生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1(18):2. [6]王良城, 崔瑞武.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积极推进公共档案服务——深圳市档案部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档案,2010(9): 30~32. [7]舒守典,吴敏.武汉市档案部门把建立档案服务体系作为全年工作重点[J].湖北档案,2002(3):9. [8]李财富,杨晓晴.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伦理解读[J]. 档案学通讯,2010(1):4. [9]刘雪慧.医院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12(7):4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3-11-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