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数学课程中创建“情境探究 |
范文 | 斯庆塔娜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降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的各个学校创建了“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效果非常不错.本文对“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意义、注意事项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数学;“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扩大教育改革”第四十八条中指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初中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正以新的形式在更多的层面上不断展现,其质量保证和效益提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 我国的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传统教学中一直忽略的问题,就是学生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作为先进教学法的典型代表,这个方法受到了初中师生的一致欢迎.“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以让·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的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师的语言,多媒体或者角色模拟等形式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必过多,但是必须是有针对性、启发性、可讨论性的问题,这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第二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的研究周围的世界,而且仔细的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地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1]一名学生只有会思考的时候才能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只有会独立思考的时候学生才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在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组也可以随机组合,分组后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操作等方式探究问题的答案,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指导解决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平等民主地交流,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第三环节:交流展示,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第四环节:提炼最终的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呈现多样的解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画龙点睛形成明确结论,突出重点,构建知识体系,并对整个教学环节做一个总结,给学生启迪. 二、“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的意义 第一,“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直观、形象,较易引发学习的兴趣.作为注意力、意志力、理解力都比较欠缺的少年,创建情境课堂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枯燥数学学习,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二,“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是主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养成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方法,模式,在这样的情境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总结,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能实现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培育.第三,“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适合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学中能把“建构主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相结合,达到学习本身的目的. 三、“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的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情境探究——建构图式”在我国的发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情境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契合.虽然“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有很多优点但具体操作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创设情境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因此,设计的情境问题必须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些信息能让学生足够的空间分析、思考,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然而,在我们的各门课程具体情境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情境问题有时还跑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第二,掌握情境创设途径.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三个因素有机结合才奏效,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情境教学的根本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灵活的掌握知识.但具体情境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情境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系列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这样的教学法还衍生出合作学习的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但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南明.新西兰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1(1):84-8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