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领导干部权力观的“为民性”论析
范文 童贤东
摘 要: 权力观是对权力的来源、性质以及权力如何运作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权力观认为:在权力的来源上,人民群众是理性和法定上的权力所有者,是权力的主体;在权力的授受上,人民群众是授权者,党是受人民群众的委托行使权力,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的权力具有天然的为民性。领导干部权力观的为民性具有理论合理性、现实必要性等重要意义,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谨慎运用手中的权力,才能在实践中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权力观; 为民性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3-0082-05
权力观是对权力的来源、性质以及权力如何运作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权力观认为:在权力的来源上,人民群众是理性和法定的权力所有者,是权力的主体;在权力的授受上,人民群众是授权者,党是受人民群众的委托而行使权力的政治组织,领导干部是代表人民群众执行权力的责任公仆。因此,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具有天然的为民性。毛泽东同志曾对党的权力来源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1]581 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具有为民性的权力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推动历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才能拥有雄厚的社会根基和历史合法性,从而具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正能量,并得以持续存在和良性发展。当下,世情、国情、党情都已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多变,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势必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起来”,在思想上,要深刻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把权力真正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中,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从而真正让权力回归其本性。
一、领导干部权力观为什么要具有为民性
干部的权力观是其价值观在权力上的体现,党的干部,价值观的取向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体现在权力观上,就是要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这既是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理论的支撑,又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汲取,更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
(一)理论来源
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根本出发的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致思旨趣和基本旨归,失去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了灵魂和价值。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是以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为其根本价值取向的。因此,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具有天然的人民性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262 因此,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所追求的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273列宁也曾说过:“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3]57
中国共产党人也对权力观的为民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阐释。1944年12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 [4]243 随后,他又在《论联合政府》中讲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5]1094-109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实现了全面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6]219又说:“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7]121世纪之交,江泽民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8]184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深刻阐释了党的权力观的为民性:“为民,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9]94新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为民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三大规律”,提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9]127同时,把以纠正“四风”为主的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对权力观的认识结合统一起来,切实贯彻到具体领导工作中,最终落实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上,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充实的精神准备。
(二)历史依据
纵观历史长河,王朝兴衰,什么时候权力不被滥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为百姓排忧解难,这种权力才能得到民心、赢得民意,这种权力才是更为持久的权力,这样的政权才是更为昌盛的政权。而王朝的衰败莫不与失去民心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始皇统一了七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权力不可谓不大矣,政权不可谓不强矣。然而,在巨大的功绩和皇权统治之下,骄横恣意丛生,权力挥霍无度,残酷欺压剥削无处不在,最终二世而亡,可以说,暴力用权是秦朝短命的根本原因;相形之下,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对权力来源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他曾告诫他的臣子“水能够载舟,也能够覆舟”。这种对权力清醒的认识,充分体现在他的执政理念中,并真正落实到他的执政实践中,善于纳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说明他对权力的运行是比较慎重的,是尽量考虑民情民意的。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唐王朝的开元盛世之功德。
“十月革命”胜利,前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最终却轰然坍塌,令人匪夷所思。其背后,有很多的原因,但谁也不会否认其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失去民心的原因,就是前苏共没有掌好权、用好权,权力不是用来为民谋利,而是成为特权阶层用来腐败的工具,成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利器,扭曲了权力的本性,归根到底是权力观出了问题。在延安边区政府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向毛泽东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到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10]148-149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1]16这个回答明确而深刻,旗帜鲜明地阐释了我们的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的运行是有人民的话语权的。毛泽东的话绝不是空穴来风,历史做了很好的印证,并且还将继续证明这句话的真理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取得的,毫无疑问,中共的政权是人民大众赋予的。在社会主义的革命、改造、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中共从领导革命的党到执掌政权的党,都始终如一贯彻群众路线,牢记政权是人民赋予的,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坚决做到用权为民,谋利于民,始终秉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执政自觉。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繁荣昌盛的政治优势,更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一大“法宝”。
(三)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矛盾,目前可谓是矛盾的凸显期和高发期。领导干部是国家的公务人员,是直接和权力密切联系的特殊群体,是权力执行的主体,因此,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甚为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领导干部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领导能力的挑战和权力执行的考验。为迎接这些挑战和考验,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权力观,从思想上时刻铭记权力观的人民性,才能保证权力实践运行的阳光、正确、公正。
现实中迷信权力,崇拜权力,权力万能论的论调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替民做主”的思想还屡见不鲜;钱权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现象还在招摇过市。这些现象表面看是干部的作风问题,是某些干部的私欲和利益膨胀的结果,深究其实质,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他们的权力观出了问题,是没有理清权力的授受关系,是没有摆正自己在权力链中的真实地位和角色,以至于在权力的运行上迷失方向,处处以“老爷”的姿态自居。这样的权力观是缺失“为民性”,富于“为己性”的;是缺失“可持续性”,富有“危险性”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非为民性权力观。
习近平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 [9]127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彻底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纠正老爷作风,衙门习气,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真正树立起为民性的权力观。而这也正是领导干部在现实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工作作风。
二、领导干部怎样树立具有为民性的权力观
权力观源于世界观,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首先就要有端正的世界观,其次要有良好的党性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此外,从外因的角度看,良好的制度也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权力观的重要外部保障。
(一)端正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领导干部只有把眼光放远,把利益摆正,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现实要求,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推动着,才能深刻领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5]790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念,践行在为民谋利、为民谋福上,体现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上,突出在“为民、务实、清廉”上,落实到群众工作中。因此,每位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世界观上,要高于一般群众标准,只有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才能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权力观,才能使树立的权力观是为民服务的,是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的。
(二)增强党性修养
党性即是党的阶级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好坏,是正确权力观形成的根本保障。党性修养,首先就是宗旨性修养,要明确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干部,一定要牢记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白自己是一名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与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是“水乳关系”而不是“水火关系”,一定要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先进性是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战争年代,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在,为谁打仗为谁扛枪上,不怕牺牲的精神上;和平年代,党员干部良好的党性修养主要表现在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上以及怎样掌权、怎样服务上,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上。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顾全大局,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点个人利益。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在党性修养上要过这个坎,否则永远不会有良好的党性修养。纯洁性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根本性内容,无论是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抑或是整个党都离不开纯洁性修养。堡垒最容易在内部被攻破,消极腐败从来都是人民的大敌,一定要秉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矢志不移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艰苦奋斗。代表性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指在权力的运行方面,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要有代表性意识,自己是代表人民来掌握和执行权力的,怎样去执行不是个人的问题,应该想到权力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权力委托,权力的执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和责任问题,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需谨慎。
(三)加强教育学习
党的知识素养也是科学权力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学习党的知识素养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加强对党的知识学习的自觉性,把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自身建设知识作为提升自身党性修养的重要渠道,同时还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因为党员干部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使命,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使用权力,有能力用好手中的权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另一方面,各级党的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轮训,充分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干部教育的主阵地,向各级党员干部灌输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党的理论素养,为党员干部解决当前有关群众利益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和建议。
(四)完善体制机制
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员干部用权的制度保障和制度监督,对于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12]333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正确用权,除了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思想教育等“软件”外,同时还要用外在的刚性的制度——“硬件”,进行规范党内权力的正确运行。首先,要理顺权力的授受关系,健全权力的授权机制,使每一项权力的授予,都必须合理、合法、科学,通过这样的制度厘清权力的界限和责任,使行使权力的主体,不但有权而且有责,从而在权力的输出源头上体现出权责并重,使每一位手中有权的人都有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敢不能去滥用权力,对权力有一种敬畏感。其次,要加强对权力执行的监督力度,在权力的各个执行环节中,都有监督的制度存在,使权力的运行在阳光下,在群众的视线里,在法律的约束中,不给任何的权力运行“跑偏”留下丝毫的余地。再次,还要完善权力运行的评价机制。习近平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中,提出领导干部德行评价“三观论”——世界观、事业观和权力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权力观作为德行评价的一个标准提了出来,把权力观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可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权力观对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建立并完善领导干部用权的量化标准,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观评价有规范的标准依据。
三、领导干部树立为民性权力观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领导干部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对于提升领导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乃至最终落实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政治意义。
(一)提升领导力
树立正确的为民性的权力观,干部才会真正懂得权力是有界限的,用不好是可以枯竭的,要想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才会把权力不断地委托让渡给执行者,权力的源头才不会干涸。如何取信于民,只有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利益,为人民群众解决切实的问题、困难,化解他们的矛盾、纠纷;靠说空话,不办、不能办或办不成实事,是不会得到人民群众信赖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13]467邓小平也认为:“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 [14]685革命时期,我们靠“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人民,今天我们同样要“为群众服务,这就是要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5]1883而现实是: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矛盾日益复杂和多变,甚至民族、宗教、国际国内等诸多矛盾盘根错节地相互交织。这就对我们的干部各方面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势,我们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才会具有忧患意识,谨小慎微,把人民群众的事,看成是天大的事,才会想方设法处理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各种纠纷、各种矛盾、各种困难,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有了人民大众的支持才能够做到政令畅通、集思广益,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从而提高执政效率,形成一个权力运行的良性循环。
(二)增强执政力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就有谁来掌权,如何掌权的问题。旧思想中的“打天下,坐天下”的权力思想已经式微。新的现实要求党要以执政党的理性思维来审视政权的运行,破除传统权力运行的神秘主义——权力运行的祛魅,遵从执政党权力运行的普世规则,让权力的运行充分体现出人民性本质。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 [16]101新形势下执政地位的巩固,要靠执政合法性的增强,执政绩效的提高。如何提高执政绩效?作为执政党,首先,要解决权力观的问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才会谨慎用权,自觉转变执政方式、领导方式,不断提高领导能力、领导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权力运行生态和权力运行氛围,降低权力运行的风险和失误。其次,树立为民性权力观后,各级领导干部对权力认识就比较清醒和理智,就不会盛气凌人,遇事就会更容易发扬民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就会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就会进步、发展,人民民主就会被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治基础。再次,领导干部普遍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就会更加深入贯彻落实,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既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也使人民利益少受损失,更会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为,腐败问题历来都是执政党丧失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原因。总之,领导干部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不仅能促进干部与干部之间的关系,还能密切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增强执政的合法性。
(三)带动发展力
党的权力运行的最终着眼点是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领导能力的提高,执政地位的巩固最终也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依靠力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94-1095失去了人民的政权必将寸步难行。领导干部树立为民性的权力观,是直接的政治问题,也是间接的经济问题。权力的执行与运用,本身属于直接的政治问题,但多数时候又和经济问题密切相关,良好的权力把握和运行,就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政治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也是间接的经济问题。党的历史上,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时期,权力被滥用,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经济严重倒退,从而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权力关系得到有效的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得以理顺,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良好发展的深层政治根源。更进一步说,良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形成,就会消减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矛盾的张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良性构建,最终会体现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当中。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良好的政治环境必定会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良好的政治环境产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领导干部为民性权力观的树立。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9]125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6.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
重要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0]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
出版社,1982.
[11]逄先之,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3.
[1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3.
[1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5]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