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式教学创新 |
范文 | 杜俊华+刘娅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众多挑战,如何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纠正网络上的野史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讨论式教学作为知识碰撞和情感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此教学方式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缩小与历史的距离感,增强历史意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拟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式教学创新进行简要论述。 一、讨论式教学对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的作用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只记住思想政治课本中的知识,缺乏分析和批判能力。而讨论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的收集材料能力、思考能力和演讲能力。其环节包括:设计问题、分组、启发思路、收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发表观点、相互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合作、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国家,“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美国。就笔者曾经访学的大波士顿地区(包括波士顿城、以及波士顿城区附近的塞勒姆市、剑桥市、牛津市等地方),几乎全部大学、中学、小学都喜欢采用研讨式教学,每周几乎都有一节专门的讨论课)。这种教学能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就中国现代史纲要这门必修课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度高,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探讨一些话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学而》中更“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论述。教师在“中国共产党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教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族问题、教育文化问题,并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相关议题的材料收集整理、形成观点,在讨论中、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进步、好的表现明确地及时地反馈,并给予一定奖励,激发他们强烈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在讨论、争论过程中,都积极争取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激发学生在课前充分阅读了解与问题有关的知识。通过讨论,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关注、探究己经讨论的问题。即使平时成绩最差、最害羞的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讨论,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增强探知欲。 二、应注意巧选讨论题目,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引爆点” 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关键所在,也是搞好讨论的前提条件,如果选择的题目学生不感兴趣,就会影响讨论法的教学成果。讨论题目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紧扣教材。讨论题目要与教材的中心内容,与教材的重、难点相吻合。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我们在选择该门课程的讨论题目时,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这个主题,选择讨论的话题,不能脱离教材,选择不相干的讨论话题。比如,可以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苏维埃革命道路与俄国的苏维埃革命道路的对比”作为讨论题,也可以选择“中国的苏维埃革命与同时期的印度‘不合作运动对比”专题,这些专题内容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 (二)贴近生活。讨论题目既要有时代感,又要与学生的生活、思维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适应。讨论的问题只有是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比如,针对电视银屏中泛滥的抗日神剧,以及一些人过分强调国际力量美国、英国、苏联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选择“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作为探讨的话题,学生们通过研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日也十分重要,而全面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最根本原因,国际力量的支持只是起“外因”催化剂的作用。又比如,针对热点问题“南海争端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印边界争端”等热点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两个作为学生讨论的题目。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他们想了解这些争端的由来,现在这些争端激化的国际背景,从历史地理和法理上讲,为什么这些领土是中国的;当前我们如何化解矛盾争端,在强调领土是中国的同时,又如何与这些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三)难易适度。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讨论就无法深入下去,问题太易,三言两语了事,就会失去讨论的价值。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国际因素,该问题太难,涉及当时的国际关系,涉及当时的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苏联、法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少,又不可能到国外找外文材料,讨论起来就比较难以深入下去。 三、制定讨论的基本准则,因人制宜,设立讨论小组 没有一定的准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讨论课就有可能变成一场争吵或经常性出现两人以上同时发言的混乱局面,因此制定讨论准则非常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订。制定的讨论基本准则包括:别人发言时要静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要冒然打断发言人的讲话;对他人不进行人格攻击或谩骂,而是进行正常的辩论和探讨;当某位同学发言时,其所在的讨论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讨论小组是讨论式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参与讨论是以讨论小组为依托的。如何设立讨论小组呢?研究人员发现把四个、六个、八个以至十个学生分为一组,效果较好。因为小组范围扩大,不仅小组每个成员发言时间较少,而且会使勉强参加的人数增多。按照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班级人数来看,一般一个班的人数都在100~150人左右,一般可以10个人一组,共分为10~15个小组为宜。如何选择小组成员呢?这项工作最好由教师来指定,如果由学生来决定,容易形成学生间的拉帮结派,导致不团结。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采取选课制,因此一个大班100多人常常来自于不同的学院和专业,有时甚至文、理、工、艺完全不同门类学科的学生来选到同一班级。因此,教师在分组时,首先尽量根据专业和学院的不同,把相同学院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这有利于学生交流和沟通。如果把文科学院的学生与工科学院的学生分成一组,文科学院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专门学习了历史,而工科学生在高中时没有专门学习历史,两者基础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他们混编在一组,常常无法有效开展讨论。其次,教师还应按照学生的个性、能力、才能、性别等不同来搭配选择。 四、以理服人,反对“以势压人” 在讨论式教学中,应采取激励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有时面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教师不能一味强制性批评和否定,而要采取策略,运用材料和事实驳斥谬论,做到让学生“以理服人”。比如,在“中国共产党与现代社会变迁”专题教学中,我们曾经组织学生讨论“中共领导的苏区社会风俗变迁与国民党‘新生活运动促进国统区社会变迁”,当时两党都想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当有一个学生同意中共的卫生防疫主张,认为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灭苍蝇和老鼠行动,值得赞扬,并举了当时《红星报》报道的“灭苍蝇和老鼠能手奖励大会的召开”为例来加以说明。但另外一方,认为这种灭苍蝇和老鼠的群众运动,只是像“一阵风”,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民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不好的生活习俗进行严惩和打击。他举了在1930年代国民党在重庆的新生活运动中,强迫市民参加新生活运动,并制定了比较严厉的条例,取得了一些效果。对于这两者的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只一味谴责学生为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唱赞歌,而要从当时的报刊材料,以及知名民主人士、民众对“新生活运动”的实质评价——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在民众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味强制推行“新生活运动”,会适得其反,成为虎头蛇尾的运动,后来的结果也证明,国民党在城市里搞的“新生活运动”是失败的,而中共在苏区的社会风俗变迁措施确实对于以前封闭落后的边远山区、后来成为苏区的社会风俗起了非常重要的正面促进作用,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在当今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的有悖于基本历史事实的观点,容易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吸收,通过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地把这种错误观点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的材料和史实,与之辩论,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横蛮”地喝斥他,而是以理服人。比如,针对网络上有极端右翼学者利用不完全的日本档案材料,污蔑中共的抗战,称“中共在抗战时期只打死几百个日本士兵”的谬论,有的学生说这个学者不是乱说,有档案材料作证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指出,这个学者论证的第一个问题是主要引用日本军队当时伤亡人数的档案资料,有偏颇之处,因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当时为了歌颂其“赫赫战功”,尽量在档案中少记日军伤亡人数。其次,既然是谈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打死日军将士的人数,也更应该看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报道,而不应该视而不见。其三,在广大的敌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特别是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里(1938~1945)。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历史事实。 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即时纠偏,并注重小结和评价 在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起主导作用。讨论式教学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让学生“完全自由,毫无约束”地讨论,如果这样,很容易出现学生的讨论发言偏离中心,谈一些与题目不太相关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为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各组的讨论情况,发现有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讨论拉回正题上来,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来,要把讨论限制在与论题有关的一些重要事实上。 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在某一问题细节上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应采取谋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讨论另一方同学的发言。一些“面子要强”的同学,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把辩论的技巧本身当作讨论的唯一目的。尤其是面对讨论小组有异性同学时,为了挣面子,不至于被异性同学“瞧不起”,常常据理力争,面红耳赤,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休。教师要讲策略地及时制止:通常让争论的双方各自保留意见,如果一方观点有明显错误要及时指出。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受主要发言人或课本结论性论断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也可以从知识内在的联系上启发学生全面看待问题。比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专题时,让学生讨论“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少数学生就容易抓住改造后期的一些失误——过分强调改造的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性等因素,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一件事,主要看积极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纠缠不休,从而影响对事件的整体评价。 小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它的原则是以肯定、鼓励学生为主。小组讨论完后,由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讨论的内容和情况,教师应即时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1.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但一般以讨论小组整体表现为主。如发言是否踊跃、观点是否清晰且有新意、表达是否顺畅、材料收集是否充分等。2.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3.指出学生观点、思维方法的优缺点,指导学生掌握或注意一些历史思维方法。如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要放到当时的时空背景下,而不是以今非古,也不是以古非今等。 本文系2013年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教学创新研究(项目号:ZYZUSZK2013001) 参考文献: [1](美)StephenD.Btephen与StephenPriscilla.褚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4]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 者:杜俊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刘 娅,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 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