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旅游景区防雷安全
范文

    熊群峰?孙永斌

    本文就旅游景区的防雷安全工作进行了探讨,从景区防雷装置设置、雷电预警和雷电风险评估等方面阐释旅游景区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为景区单位和游人提供参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旅游在让人放松心情、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的安全隐患,景区发生的雷电灾害就是其中一个。几年来,我国部分旅游景区遭雷击事故,已经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旅游景区防雷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雷电对旅游景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护广大游客和旅游景区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加强旅游景区防雷安全工作。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强烈的放电现象,雷电的放电电压高,电流幅度大,电流变化快,放电过程时间短,伴随雷电放电时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剧变的电磁场、强烈的电磁辐射、炽热的高温,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创造的物质文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人类的生命造成极大的伤害。。

    雷电袭击人体的形式(1)直接雷击:雷电直接击中受害者,雷电流流经人体使被击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雷击时产生的电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2)接触雷击:雷击其他物体时,与雷击物体接触的人受到到伤害,表现短时的麻痹,有时也会昏迷甚至死亡,但总的来说,它比直接雷击受害要轻,但接触雷击发生的几率比直接雷击高得多。(3)旁侧闪络:雷电击中受害人附近的物体,由于被雷击物体带高电位,而向它附近的安全距离以内的人闪击放电致人伤亡。(4)跨步电压:当发生雷击时,雷电流流经接地体散入大地,由于土壤散流电阻的存在,经接地体散入大的的雷电流,将在周围土壤中产生压降,如果人站在这块具有不均匀电位分布的地面上,则在人的两脚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时,使人昏迷或者死亡。

    雷电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出现在夏季,图(1)是全国1998年至2010年雷灾次数平均月变化分布。

    图上显示,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4-9月份,6、7、8三个月尤为严重,平均雷灾次数分别为401、443.1、396.3次攻占全部雷灾次数的66%,故夏季是雷电的频发季节。其中原因是因为我国夏季温湿气流旺盛、对流性天气相对较多,闪电活动相对频繁,从而增加了雷击事故的概率。

    春、夏、秋也是人们选择旅游的黄金时间,我国的野外旅游景区大部分是高山、江河自然风景,而高山、江河又是雷放电选择地段,所以雷击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大,2002年7月17日,庐山五老峰遭雷击,造成游客4人死亡、10多人受伤。2004年7月23日,居庸关长城地区遭雷击至少15人受伤,社会反响较大。2007年4月17日黄山风景区天都峰遭雷暴袭击,护栏、游道等设施受损并有人员受伤,同年7月12日在鳌鱼峰的嘴部发生雷击伤人事件。2002年8月3日山东省莱芜市菜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青杨行水库发生雷电灾害,造成4人死亡,10人受伤,2011年7月23日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区遭雷击,造成3人身亡,3人受伤(以上雷击事件摘自全国重大雷击灾害事件汇编)。从这些雷击事件调查报告看出,高山、江河极易发生雷击事故,且当事地点和设施防雷装置没有或者损坏,所以造成雷击后发生人员伤亡和设施损坏的悲剧,因此自然旅游景区防雷安全工作十分重要。

    笔者近四年到过许多旅游景区调研,发现大部分景区高山处的观赏亭没有防直击雷设施,一些山上索道没有接地,儿童游乐设施没有按照防雷标准设计安装,山上人群集中的地方没有防直击雷设施,景区配电设施没有安装避雷器和屏蔽装置,山中建筑物没有很好接地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对现有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提出以下防雷安全建议:

    (1)对现有的景区做雷电灾害风险现状评估。

    雷电灾害风险现状评估通过对既有的项目的防雷安全现状进行安全评价,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雷电环境状况,查找其存在的雷电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雷电灾害风险防控对策,为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现状评估内容 ①、景区防雷设施现状调查。②、景区所在地理地形对雷电活动的影响。③、地址条件对雷电活动的影响。④、当地闪电频数的时间分布特征。⑤、闪电强度时间分布规律。⑥、闪电频数和强度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⑦、景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论。⑧、景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ⅰ、雷击某处导致树木、财产等损失、起火概率。Ⅱ、雷击导致人员伤亡可能性分析。Ⅲ、雷击点附近可能导致的损害分析。Ⅴ、景区各建筑物遭雷击的危害分析。Ⅵ、景区配电及附属游乐场所防雷状况分析。⑨、评估结论提出建议。

    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现状评估十分重要,只有通过评估才能了解景区雷电灾害风险点,对景区管理者风险防控、安全监督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景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防雷减灾工作原则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现代防雷技术第一个就是Avoiding,也就是“躲避”的意思,航天器由于天气原因推迟发射,雷雨即将来临时危险地带人员的疏散等都是利用了防雷躲避技术。躲的前提是正确利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提供大量资金建立雷电预警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利用三维云(卫星技术、探空和气象雷达)、地闪定位系统来确定雷电地闪通道的闪电放电信号所辐射出的电磁脉冲波强及信号的定向、定位,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而且能更灵活、快捷、及时地监测闪电、在短期内预报雷电灾害,将雷电自然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减轻国家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景区的管理者要与当地气象部门积极配合,建立预警平台,在景区内设置LED气象警报显示屏和无线大喇叭,随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加强景区工作人员紧急避险知识,在紧急时刻疏散游客,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

    (3)加强景区的防雷装置建设

    国内大部分景区都是自然形成历史悠久的名山大川,由于历史和人们对雷电灾害认识不足原因,都没有景区内的防雷区域规划,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地球的大气变化,极端天气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景区的雷电事故显著增加,所以景区的防雷减灾工作尤其重要。景区的管理者一定要把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保护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在当地的防雷专业人士帮助下,做好景区雷电风险评估和景区防雷区域规划,加强景区的防雷装置建设,根据景区防雷区域规划,在景区不同的区域内设置防雷警示牌,提示游客做好防雷自救工作。在人员密集空旷区域,在不影响景观的条件下,设置雷电接闪装置。景区的一些观光楼阁、建筑设施必须做防雷装置。景区的配电设施和信息系统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现行标准进行防雷装置的安装。

    (4)个人出游的防雷知识

    1、雷雨时最好留在室内,关好门窗,不宜进行户外活动。

    2、在野外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要将手表、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不宜把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穿雨衣比打伞更安全。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双脚要尽量靠近,以减少“跨步电压”,不宜快速行走和奔跑。野外最好的防护场所是洞穴、沟渠、峡谷。

    3、尽量减少使用电子、电器设备,特别是手机,因为手机发出的电磁波会增加引雷概率。

    4、打雷时。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停留在游泳池、湖泊、海滨、水田等地和小船上。因为水的导电率比较高,较地面其它物体更容易吸引雷电,另外,水陆交界处是土壤电阻与水的电阻交汇处,形成一个电阻率变化较大的界面,闪电先导容易趋向这些地方。

    5、出游时,游人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作者单位:丹东市雷电防护管理中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0: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