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范文 | 何巧玉 【摘 要】 生理机能实验环节,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本文结合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机理,通过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探究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达到明晰学科教学探索思路,提升医学院人才培养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 生理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引言 生理学与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同为医学基础课程,是生理基础技能学科的分支。实验教学方式,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一直与医学院学科课程之间紧密连接。而实行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工作,也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创建高校与社会相互联结的新型人才市场输出渠道。 一、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机理 生理机能实验部分,是生理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它是检验和巩固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窗口,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1]。但是,目前生理机能实验学生参与实习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同时,给教学活动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理论考试内容进行,对实验操作技能重视不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积极参与生理机能实验,培养生理学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对实验课程做出一些改革[2]。从实验改革的目的层面而言,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从课程体系层面而言,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打破原有的局部实验切割体系,创建一个连贯性、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从教学模式而言,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兼顾了基础实验项目,一方面包含了综合实验内容,教学过程,其探索过程均为学生主体,教师为辅导的授课过程,该种实践形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点。 二、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法 (一)开设独立性实验课程 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方式,首要条件是凸显课程的优势,以往实验教学总是安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角色而存在,无法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同时导致学生不够重视,改革需从课程体系入手。其一,将实验教学从原课程中剥离出来,将原有的生理机能实验教学融合课程,转变为独立的实验培养学习课程,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其二,将原有的大组实验参与转为小组实验操作。即,将原有的7-10人一组调整到3-5人一组,按照实验需求进行人员安排,这样可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所有人均能够参与其中[3]。 比如,实行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时,学校首先从课程的安排设置上,将生理机能实验课程从融合性、选修类课程转换为必修、独立性课程,从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容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进行实验内容安排时,结合实验设计目的、要求、原则、对象、指标、结果等方面内容,按照3-5人的数量进行分组。小型实验均分配3人操作,大型实验分配5人操作。 从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工作课程设置结构层面进行探究,一方面从学校课程设置定位的层面入手,进行实验教学工作重新规划与安排,是做好实验课程趣味性和教学指标的安排形态;另一方面,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视角上寻求问题处理的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優化生理机能实验课程 在设置独立性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医学院需优化生理机能实验课程,改进实验课程结构,创新实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生理机能实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实验课程结构改进中,医学院可将生理机能实验课程划分为三部分,按照基础→融合→创新的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强化生理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1)基础实验课程,该课程以各类学科的经典实验为基础,如苯海拉明PA2测定、知觉特性实验等,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仪器、工具的操作能力等,这类实验在课程中占比需控制在20%-25%;(2)综合实验课程,需融合多学科知识,如消化系统实验、循环系统实验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应用素养,培养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明确事物本质的思维,这类实验为生理机能实验课程的主体,占比需控制在50%-60%;(3)创新实验课程,该课程要求教师重点讲解实验设计的流程、方法与要点,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生理机能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验思维,占比约20%。 在实验课程内容创新中,医学院可将生理学、药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实验为基础,整合为综合性生理机能实验,涵盖功能系统生理学特征、药物干预及病理生理学变化指标等知识点,利用生理机能实验考察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融合。在医疗技术改革发展背景下,实验室条件有较大改善,医学院可引入创新实验课程内容,如微循环检测、血流动力学检测等,提高生理机能实验的层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结合行业最新知识技术设计实验,使医疗教育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三)创建实验资源共享渠道 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得以有序化开展,也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其一,教师在日常实验课程安排期间,可充分借助药理学、生理药理学等领域的实验资源开展教学,相对于传统单纯性实验器材资源相比,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血压检测等实验期间需要操作工具应用充足性得到了保障。其二,教师可充分利用虚拟教学平台,创建与生理机能实验主题相互吻合的学习辅助结构。比如,动脉血压测量实验指导模拟视频、硫酸镁急性中毒及钙剂的解救流程指导动态画面等,都是日常课程共享的主要体现形式。 医学院进行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工作探索过程中,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学校中的课程内容设置安排形态如下:(1)高校内容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工作安排过程中,实验材料选择范围从最初的单学科实验器材选择,转变为多器材选择。教师可以将学科实验中的器材拓展到药理学、生理药理学的层面之上;(2)在日常实验课程安排期间,学生可以依据实验内容,实行实验课程线上和线下同步辅导策略。线上辅导,主要是在学生在自主实验操作期间,教师结合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实验辅助;线下辅导部分,在于学生在实验期间教师现场指导。 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形态来说,课程改革安排后,一方面在于凸显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期间,引导学生借助虚拟实验视频资源,进行创造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实验互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启发性意识,从这一探究分析过程,正是实验资源共享的过程,它也是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学科知识融合开发 生理机能实验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综合性课程知识阶段性学习情况检验的过程,为此,进行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善于把握学科知识融合开发的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 医学院在进行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实践人员就主要是实验内容为主,多样化学科知识体系相互融合的视角上寻求问题探索的渠道。本次工作开展的具体要点可归纳为:其一,进行生理机能基础实验课程安排分析过程中,除了进行神经动作电位检测、缺氧分析、以及小脑损伤观察等基本实验学习目标的实验设计,又延伸了药物应用情况对比勘察、药物资源统筹归纳等等,这些都是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探究知识点;其二,实验学科融合探究时,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期间起到主体性地位,学生可以结合实验过程,实行学习知识体系的自主整理。其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更进一步提出实验研究问题,再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假设。 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后,生理機能实验内容中,知识内容与药学、药理学等方面融合点的把握趋向深入性增强。同时,生理技能实验探索工作分析时,逐步进行最优化条件的统筹性安排,起到了促进学生创新、整理、以及探索能力的发展作用。为此,这一生理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也可以说是医学院学生综合能力开发的渠道。 结论 综上所述,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国内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开设独立性实验课程、优化生理机能实验课程、创建实验资源共享渠道、学科知识融合开发,分析生理机能实验教学创新方式。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我国高校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念,文思怡,乔啓城,等.生理机能实验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7,34(01):119-122. [2] 郭建红,刘福,杨艳萍,刘清华,李夏青.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286-287. [3] 张红.改革生理机能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浙江医学教育,2017,1(00):25-26+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