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分析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 |
范文 | 陈保霞 引言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传承,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有很多城市都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主要有社会性传承、行业性传承、家族性传承等传承机制。但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直在不断递减,以至于大部分城市中的非物質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遗产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创建完善的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提升社会民众对民俗文化事业的认同,注重保护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而有效转变民俗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的情况。本文针对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一、民俗文化相关概述 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共享、创造、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具有变异性、传承性、普遍性的特点。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较多,时至今日,其研究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就目前民俗学界工人的范围来讲,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生产劳动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日常生活民俗、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文学、游艺民俗、民间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城市民俗文化传承机制中存在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传人的问题。因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方式主要是把人作为载体,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承,所以民俗文化传人是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传人的存在和代代相继、薪火相传对城市民俗文化的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技艺性的民俗文化形态生命而言。目前,从我国大部分城市民族文化遗产的传人总体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有社会性传承、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等传承机制,但是因为传人严重递减,甚至部分民俗文化遗产几乎已无传人,以至于部分城市民俗文化遗产难以延续。特别是一些在行业内部和价值内部传承的民俗文化遗产,因为受到传承对象和范围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个别色彩,所以随着老一辈传人的去世,这些民俗文化遗产最终也走向衰微和灭亡。传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人年龄老化。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就是传人年龄老化。例如,顾绣仅存的老艺人是一名85岁的戴明教老人。其二,年轻人不愿意接替传承。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一些年纪较轻的市民,对于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事业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技艺,并把技艺代代相传下去,所以在民俗文化行业中存在无人愿学、传人招收徒弟困难的情况。 从上述这些情况来看,目前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事业还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随着老一代记忆传人的相继去世,再加上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的影响,新生力量的严重缺乏,当今城市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传承机制会越来越弱化,这严重影响了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所以,人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创建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注重保护民俗文化遗产传人,提升社会民众对民俗文化传承的认同感,从而有效解决城市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三、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 (一)家族性传承 家族性传承主要是指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的一种方式,该种方式是最为原始的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机制。在古代社会中,大部分民俗文化形式都是采用家族性传承机制进行传承的,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较强技艺性的民俗文化事项,例如绘画、雕刻、刺绣等。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从而对这些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垄断,所以大部分人都只在家族中进行传承,不外传。家族性传承机制产生在小农经济时代,其符合小农经济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民俗文化特点。家族性传承机制的传承范围和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随着民俗传承社会化需求不断加强,该传承机制逐渐衰微。 例如,顾绣技艺,其是当地家族性传承的典型,顾绣技艺的创立、传承与明清时期的顾氏家族有着较大的联系。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叫顾名世的进士,风雅幽默,其家族中的大部分女眷都工书善画,特别是在女红刺绣方面。顾名世的儿子,纳了一位吴人缪氏为妾,缪氏从小学习刺绣,具有精湛的技法。根据古籍记载,缪氏的绣技基本都是由田女教授,这体现出了母教女、姐教妹、姑教嫂等家族传承方式。缪氏嫁入到顾家以后,把绣法和名画进行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刺绣技艺。相传缪氏通过顾绣技法,绣出来了一副停针图,该幅停针图配色精妙,针刺纤细,轰动全城,人们都踊跃前去观看。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也是一位刺绣的高手,其绣艺最为精湛,具有“顾绣第一人”的称号。韩希孟从小精通书画,曾经对唐宋名画进行广泛搜求,并进行临摹,其绣品都是以元明名人字画为蓝本,对于后世的仿真绣法有着较大的影响,韩希孟的代表作有《洗马图》等。后来,顾氏家族家道中落,但是顾绣仍然被家族中的女性传承,其中,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较为有名。相传,顾兰玉的才艺和韩希孟相比,不相上下,但是其命运多舛,在24岁时就丧夫守寡,自己养育幼子,这时的顾氏已经衰败,顾氏成为了市井平民,顾兰玉只能通过卖绣品养家糊口。后来,顾兰玉开了一间教坊,一边绣绣品,一边教授绣艺,这样才闯出来一条生路。根据松江府志记载,缪、韩、顾这三位女性,在颜绣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且肩负着家族传承的使命。 (二)行业性传承 行业性传承主要是指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内,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的一种机制,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师徒制。师徒制就是指由掌握技艺的师傅教授和培养徒弟,经过若干年以后,师傅可以再招收更为年轻的徒孙,或者是由其徒弟招收更为年轻的徒弟。行业性传承的方式,在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各个行业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所以在旧社会中通过师徒形式进行传承时,会受到一些规定的约束,如不可以随意向其他人泄露技艺、在没有获得师傅的允许下不可以私自招收徒弟等。尽管行业性的传承方式有助于行业技艺的延续,并且可以使各个门派和艺人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表演风格。但是,行业性的传承方式会使各个师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隔阂,这会影响传人的发展。特别是因为这样的传承方式具有个别性和散漫性,所以师傅容易存在过于注重传授学生表演技能,而忽略培养徒弟的文化姿势和艺术素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徒弟学艺经常入门很快,但是技能的提升却非常慢,这会影响到传承效果。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通过行业性传承的方式,例如,南汇锣鼓书,南汇锣鼓书是行业性传承经典例子。在清代嘉庆年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鑼鼓书艺人顾春秀。目前在南汇和一些其他茶楼书场中演唱锣鼓书的基本上都是顾春秀门下的传人。在顾氏传承谱系中,一般都是通过师徒制的传承形式对锣鼓书进行传承。详细来讲,主要有3种类型:其一,艺术水准一般的人一生只教授一个徒弟;其二,艺术水准上乘的人一生会教授几个徒弟。如曲艺团艺人胡善言,其具有超高的说唱技艺,创作《打盐局》锣鼓书,其一生教授了8个徒弟。一般情况下,该种传承方式的师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学徒的家长愿意把子女送到高师进行求艺,并且徒弟之间可以进行切磋和交流。其三,徒弟从师以后到其他师傅那进行深造,其他师傅被称为过堂先生。这样的传承形式针对于学艺的弟子来讲,可以吸收到多个师长的艺术,若之后师傅的技艺比前一个师傅的技艺高,那么徒弟将会成为比其师傅胜人一筹的艺人。例如,施春,其小时候和父亲学艺,然后又拜师他人,后来又拜师季福生,后来其成为了说书界的“末代皇帝”。再如,王俊发,其拜过2个师傅,后来其技艺要远远超过其师傅,在说书界被人们称为“泸书梅兰芳”。 (三)社会性传承 社会性传承主要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者是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对技能技术进行系统性的传授,从而实现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社会性传承属于较为新颖的一种传承机制,其和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相比,对象更加广泛,也更加科学。社会性传承不仅打破了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的限制,使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的对象更加广泛,而且还使传承的方式更加科学和规范,使传人可以利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专业知识和技艺进行掌握。 传承民俗文化遗产最为理想的场所就是现代城市。最近几年,随着保护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我国在城市民族文化社会性传承机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充分结合城市中的设施、人才、资源和教育等优势,开办和创建了一系列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这对保护城市民俗文化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锣鼓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后,当地城市创建了锣鼓书培训网络,并举行了专门的培训班和节目传授班,参加培训的人员为200人左右。并且,当地城市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创建了培训基地和表演队伍,投入150套锣鼓器材,专项经费10万元。当地政府在中小学中推广锣鼓书传承活动,目前,已经在培训中的小学生锣鼓队就有6支,参加人数为150多人。再如,奉贤的滚灯习俗,其在社会性传承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当地城市在部分学校开展了专业培训活动,在学生中普及滚灯习俗。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大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且在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方面有着较多的模式,这些模式在各个时代背景下,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也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命运。本文主要针对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这3个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便于人们可以更好地对城市民俗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使其可以得到传承和延续。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