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班级的“使命管理”
范文

    张 萍

    “使命管理”理念由美国学者赫塞尔本于2001年提出。该理念认为,一切工作都源于使命;管理者不是为了管理而成为管理者,而是为了使命而成为管理者。管理者所要做的,是与大家进行沟通,让大家接受这个使命,然后团结并带领大家朝着这个使命的方向迈进。使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表达了大家“为什么而做”。①

    “使命管理”下的组织应完成八项任务:自我评估、重审使命、取消等级、挑战陋习、充分沟通、分配权力、身先士卒和改善组织。② 其中,“使命”是关键,是中心,也是重心。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使命或自认为没有使命,那么,它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谈不上管理绩效,更无从促进组织的发展以及成员的成长。

    尽管“使命管理”理念发源于域外,适用于企业,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显然具有普适价值。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如果注入“使命管理”理念的精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本人作为班级管理者,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有一些初浅体会。

    一、重审自我,建设以使命为中心的班级文化

    “自我”在这里既指教师,也指学生,更指师生共同营造的班集体。这个集体在教师的带动、学生的参与下,首先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定下集体的价值目标——使命,最后就是为这个目标而工作和学习了。班级文化随着价值目标的确立、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冲着目标行动的历程而日渐成熟,并反作用于班集体的成长。

    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人”的事业,使学生通过教育而获得并创造幸福。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所有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其理想结果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发展中体验到幸福,并将创造的幸福传递开去。

    所谓“发展”和“成长”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尺度,所以,因之而获得的“幸福”也是相对的。我们的目标是: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求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达到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这种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也就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所在。

    笔者曾接手这样一个班级:大多数孩子学习态度端正,但受三个头脑灵活、运动能力较强因而桀骜不驯的男生的影响,总体情况位居年级倒数第一。因为成绩不好,所以看重成绩的家长和有关方面就都冷眼视之,班级的士气一度较为低落。这样下去,岂不是恶性循环?做老师的哪能听之任之!我与这帮孩子见第一面的话题就是“找优点”。我先给他们找,再由他们自己找,同学相互找。第一节课后,大家就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潜藏着很多优势,只是过去没在意、没发挥出来而已。意识到这点之后,整个集体的精神面貌陡然令人耳目一新,“我进步,我快乐”融入到了每个人的信念之中,以后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集体推出一个个鲜活的“人”,再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去带动、激活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找优点”既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种文化建设。

    二、挑战传统,营造以使命为中心的民主氛围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尽人皆知的“专制型”,教师一言堂,学生惟命是从。这种管理模式的危害性事后也是尽人皆知的,遗憾的是,因为易于操作,外显的效果似乎也很不错,当初身处其中的师生们都没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使命管理”理念倡导的是基于使命的民主管理,或曰自主管理。其运用于班级管理,就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师生平等交往;二是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和学生都是班级关系的主体,但二者的交往是否平等,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管理思想。凡是有志于改善班级文化的班级管理者都会自觉主动地去营造师生平等交往的氛围。

    既然我们的使命是造就有理想、有个性的、鲜活的公民,那么,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就该是轻松愉快富有生机的。其实,最了解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学生们年龄虽小,但对于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还是最清楚的。教师所能做的,无非是引导、点拨、鼓励而已,很多事情大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去做,去体会。

    举个例子。我们班里有个图书角,其实这个角原先只有一个杂物架,一次大扫除后,我突然发现这个架子很大很空,就自言自语地说:“这架子好像用处不大。”可谁知,就在第二天,架子上竟摆了好几本课外书。我一进教室就发现了这一变化,马上大声表扬了那位无名英雄。这一下激起了更多的无名英雄,捐书的、整理书架的、制订书籍管理规范的,应有尽有,不几天,一个像模像样的图书角就应运而生了。

    民主的班级管理不是不要规则,只是制订规则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是师生共同协商,甚至由学生做主“应当如何遵守规则”。这种源于学生自觉的管理,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还赢得了自尊和自信。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于“使命”的完成和个人的成长,要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有用得多。

    三、鼓励创新,打造以使命为中心的合作组织

    “使命管理”理念认为,组织目标的实施在于有效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是个体差异的存在。

    一个班集体中通常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但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基础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正因为差异的存在,才显得合作的重要。为了更高层次的合作,班级管理中就应鼓励创新,接纳、认同甚至欣赏每个人的“不一样”。

    关于创新,举一个反面的例子,一个题为《木匠的门》的故事③。

    一木匠造得一手好门。他费了多日给自家造了一个门,因为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他想这门一定会经久耐用。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一块门板险些掉下来,木匠找来一个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了一颗钉子;后来,有一块木板朽了,木匠就又找来木板换上;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闩;再后来,门轴也坏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轴……于是,若干年后,这个门仍然能用。为此,木匠甚为自豪,庆幸自己有一门好手艺。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再看看大家的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现邻居家的门个个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长满了补丁。木匠很是纳闷,但又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啊。”

    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似乎更重要。专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同时也是一扇门,有时也能关住自己。

    可见,思维方式的创新是艰难的,也是非常可贵的。“雪融化了变成什么”的故事不也说明了这一点吗?学习是这样,班级管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曾在班会上跟我的学生们一起做过这样的游戏:讲台上有一碟小点心,旁边摆了两双很长(长过孩子的胳膊)的筷子,请两位学生上台品尝点心。你猜结果怎么样?连续三组同学无功而返之后,第四组小家伙才如愿以偿,在众目睽睽之下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尽管绝大多数同学都只有流口水的份(后来还是得以分享),但全班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什么!就因为后两位同学打破了惯常的思维定势,采用了互助合作的方式——你喂我吃,我喂你吃,完成了难度极大的趣味作业。多么别致的做法,多么难得的精神,多么生动的教材呀!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学生甚至一事一物都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如果人人都有创新思维,个个都有合作精神,谁都尽心尽力、不辱“使命”,何愁我们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又何愁我们的班级不能幸福和谐呢?

    注释

    ①②汪琪:《基于“使命管理”理念的学校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5期,第35页

    ③胡东芳:《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7页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