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考
范文 郎杰斌 杨晶晶 何姗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无所不在,科普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也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从必要性、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实践的主要形式等方面对高校开展科普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科学普及 高校科普 科学教育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有赖于国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而加强科普工作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的有效方式。曾有学者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一个没有技术武装的民族是软弱的民族,一个没有科普武装的民族则是既愚昧又软弱的民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普工作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1 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第十五条规定,高等院校等团体机构“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把“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列为高等教育的任务。这些法律明确高校有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高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法不容辞。
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转型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国民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素养关乎国家的未来。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指出,“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中小学的教育连同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终身需要”,把科学教育普及视为终身教育活动,大学教育作为承前启后者,自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瑞典、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已把科学普及列为大学在教学、科研之外的第三任务,奥地利也通过“大学,远离象牙塔”的口号,强调科学普及是大学的重要任务。
2 高校科普工作与人才培养
2.1 高校科普工作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方面。
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通常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以弥补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不足。科普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推进高校科普,将促进大学科学教育,使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并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指出,美国、德国、法国允许通识教育延续到包括大学在内的阶段,认为“必须使大学教师特别是科学课程的教师懂得,对16岁以上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体制对于我们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提出“大学和公立高等教育大有潜力把人文和科学课程组合起来,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科学的教育普及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大学通过科普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和服务现时代社会之需要。
2.2 高校科普工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指出,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问题直指高校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当前高校在反思的一个问题。196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的梅达华爵士说过,一个人只要有很好的普通常识(即背景知识)和一般的想象力,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创意的科学家。2013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获得者杰夫·沙博诺说得更为直接,“科学教育对所有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上获得的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普通常识”是指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人生经历和阅读来实现。阅读还能提供给人以想象的翅膀,让人的想象力超越亲身生活经验,而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如果缺乏系统阅读,就难以构建个体完整的知识架构,也难以激发个体创新的火花。推动高校科普阅读,也可以使大学生在较宽领域内增加非本专业的科学知识,了解和借鉴其他科技领域的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从而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对构建个体完整的知识架构和培育个体创新意识都非常重要。
2.3 开展科普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应社会发展的顺时之举。
现代社会,科技无所不在。火箭卫星、宇宙飞船、深海探测器成功发射,人们因科技不断进步而激动,同时SARS、禽流感、艾滋病的流行或蔓延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PX项目建设、污染物处理很容易引发公共事件,食品安全、雾霾、疫苗接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类历史上,科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这种联系紧密的趋势还在继续加强。为应对这一趋势变化,人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科普工作能丰富受教育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增强个体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分析、独立判断能力,让社会公众从容生活或工作,进而提高个体生活品质,甚或公共政策事务的质量。如果缺乏对科学的认知,个体将不能体验当代人类思想的丰富性Lg]。科技的无所不在,强化了科学普及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紧迫性。
3 高校开展科普阅读工作的主要形式
3.1 加强科普图书阅读的组织与实践
科普图书是普及科学技术的通俗读物,是科普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普及推广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科普图书的阅读,借助科普作家的文字将科学智慧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知识,作为人们了解科学的入门砖。
提供科普图书的书目引导和展示是高校推进科普阅读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当代大学生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往往被淡忘。有研究指出,大学生专业书籍、教辅类书籍以外的图书阅读,一般可以分为六大类:经典著作,武侠、言情类书籍,素质教育类书籍,读图类书籍,成人童话、科幻、侦探推理类书籍,以及另类作品,科学普及图书少有列入。大学的阅读书目中,科学普及类的专题较难见到。如北京大学的学生必读书目,分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其中仅包括2部科普作品,分别是(英)丹皮尔的《科学史》、(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几乎就是大学人文经典书目;而清华大学的必读书目推荐图书84种,也仅包括丹皮尔的《科学史》、(德)李凯尔特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英)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思想史》、(比)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等少量科普作品。可以说,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的知识读物,科普类图书的阅读推广有很大的空间。
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科学普及主题的图书和杂志,它们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有趣”。上到气象万千的星辰演化,下到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不管是适者生存的多样生物竞争,还是永不变异的精准数学真理,阅读科普书籍,大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这种知性的乐趣。在科普图书的阅读推广上,台湾师范大学作了一些尝试。2010年,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台湾图书馆、《科学月刊》等合作,举办了“一人一科普,全台读科普”科普阅读年活动,编辑了《全人教育知识百宝箱》,其中包含100个科普概念。并挑选推荐了100种科普好书,让大学生与民众阅读。这百种书籍内容精彩,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依内容分为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资讯、综合共八类,难易程度按★数分,大致是小学一颗★,中学二颗★,大专三颗★。其中推荐三颗★的科普图书33种,也鼓励读者大胆尝试各种层次的科普阅读口味口。此外,一些高校还举办科普竞赛和讲座活动,如2012年台湾大学首办“青年尬科学——听、说、读、写、大擂台”PK竞赛,根据大学生人群的特点,激发青年学生挑战科学的热情,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参与。香港中文大学重视科技图书阅读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在该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阅读书目》中,推荐了18个类别362种图书,科学技术类作为其中一个类别包括了7种图书:①(英)李约瑟著《中国科技史》;②(美)爱因斯坦著《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③(英)霍金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④达尔文著《物种起源》;⑤(法)法布尔著《昆虫记》;⑥(新西兰)德莱顿和沃斯著《学习的革命》;⑦(美)布伦诺斯基著《科学进化史》,都是世界科普经典。
3.2 推动高校教师的公共科学教学与科普著述出版
重视高校教师科普著述作品的写作出版,是推动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校学术著作主要面向学科专业人士,科技著作专业化倾向明显,语言晦涩生硬、乏味难懂。实际上,科普著作应将如何唤起读者的积极情感和兴趣置于优先的地位,创设生动、有趣、悬念迭生的阅读因素,激发读者好奇、质疑、求知、愉悦的心理,否则,即使是伟大的科学思想也因不能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而难以传播。斯蒂芬-温伯格的《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就是一部体现了言之有文特点的科普经典。温伯格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凭借弱电统一理论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为了得到公众对物理学研究的支持,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科普作品,1977年出版的《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它通俗而精彩地介绍了宇宙起源的现代观念,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完全令人信服的宇宙起源图。此书被公认为是科普读物的里程碑,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多国出版。
近年来,我国科普作品的创作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气象防灾减灾电视系列片:远离灾害》、《彩图科技百科全书》、《飞天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三部作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对高校教师的科普著述和图书馆科普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3 加强科普数字资源的宣传推广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让文献利用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用户享受到更为便捷的阅读体验。一些教育类的视频数据库和课程教学数据库包含丰富的科普数字资源,如“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有科学教育专题视频110多个,这些视频由科普专家主讲,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传播科普知识,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图书馆通过对数据库开展用户讲座和有选择性的视频展播,以扩大宣传推广范围,提升科普教育效果。
3.4 拓宽高校图书馆科普活动的形式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中心,也是学术文化中心。依托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图书馆建设科普基地是高校开展科普教育的有效形式。以我校为例,2008年,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依托学校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创建了反映计量科技文化的计量史馆。该史馆以图文并茂的展板、3D视频和计量标准器具实物陈列等形式,展示了传统计量的形成、发展以及近现代计量科技,每年接待学生及校外参观者近万人次。
此外,还可以考虑以下科普活动形式:(1)以主题周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201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IEEE学生分会等合作举办了“机器,人”主题周活动,精心设计制作一批机器人技术以及机器人伦理方面的展板,免费放映《机械公敌》、《机器人瓦利》等多部与机器人相关的经典电影,开展机器人互动体验与相关技术择业讲座的活动,让参加活动的学生既能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又体验到智能科技带来的乐趣。(2)邀请科普名家进校讲座。如2013年11月,北京大学IEEE学生分会举办“触摸科技”文化周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叶永烈在图书馆主讲“《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中国计量学院近年邀请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两极科考专家位梦华,中科院科普作家郭日方等来校作“科学大师的启示”、“地球灾变与人类文明”等科普报告。(3)鼓励学生建立科普社团,与科学传播团体如科学松鼠会等加强联系,组织阅读科学松鼠会网站上的原创性科普文章并参与互动交流,其趣味性、实用性和多元化的科普风格能让更多学生“剥开科学的坚果,领略科学之美妙”。(4)其他:创建高校学生科学交流网站,增加科学专题节目在校内媒体的编制播放,举办科普阅读征文,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求知热情,扩大科学知识的传播。
4 结语
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依赖于科学,公众在居家和工作中也离不开科技,许多公共决策和个体决策都包含着重要的科学内容。本文的主旨在于呼吁高校关注科学普及教育,让科普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的品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