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统编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 |
范文 |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纳入课改体系,“综合性学习”也应运而生。从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的定位,到目标要求、实施及评价建议的提出,进一步保障了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课标倡导既要加强语文课程内部的联系,还要加强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的设计思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1]。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满足教学的实质需要,是当前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一项重任。 一、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目标定位 谈到“综合性学习”,多数教师第一反应就是开展活动,当前不少教学案例也表明教者对其内涵、价值把握有误。他们倾向于关注活动的形式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科知识本身,导致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成果与“语文”脱节。实际上,综合性学习是综合多学科和学科多方面,植根于实际生活的一种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指向于语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与其它课程的共通以及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强调“跨界”,架构起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间的桥梁[2]。它服务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要求,体现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都要落在对语文的学习上。 如何落在对语文的学习上呢?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则能很好地体现,它往往决定着整个学习过程及结果走向。如薛运锋老师设计的《桥》,基于课文向生活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可从多角度去把握一个事物,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切入点;掌握一定材料,运用适当方法,就能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有一定收获[3]。薛老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巢宗祺教授评价其具体目标不尽合适,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是仅仅通过查阅资料认识事物本身,也不必普遍要求学生知悉其它学科的具体知识,而要结合有关事物的重点文本阅读,讨论交流,再附加一些价值观方面的目标[4]。此中学教学案例对小学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有很大启发,教师应正确把握综合性学习目标,着力点一定要放在语文学科上,学生获得的主要学习成果也应在语文范围之内。 二、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呈现出“人文性”选题和学习目标“螺旋上升”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和需要。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低学段教材没有专门安排综合性学习,而是渗透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在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都给予了相应的学习提示。其它学段则在下册教材设置了独立的学习单元,中学段为“小综合”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一系列活动分解到课文学习中,学生边学课文边进行实践活动,逐步适应活动过程及难度,提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设置了“活动提示”,引导学生明确不同阶段活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在单元末的综合性学习中提出本次学习活动成果的展示方式。高学段为“大综合”单元,完全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先用导语点明活动主题,接着安排两个有内在逻辑的序列活动,分别编有“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 汉字、诗歌和传统节日的人文性主题,凸显了浓郁的传统韵味,借助综合性的活动带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呼应了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回归现实生活,“难忘小学生活”是对六年学习生活的回忆、总结,给小学阶段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是对未来初中生活的一种展望。这些主题活动的学习目标表现出“螺旋上升”的阶梯性,“螺旋”体现在:不同年级对同一方面能力要求的维度不同,如三(下)要求搜集资料,到了六(下)是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侧重于在逐渐摸索的过程中接触、理解和运用,形成一种能力。“上升”体现在: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简单的习作、成果展示到学会调查、策划活动,要求的难度随学段上升而增加,从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组织策划、思维探究以及创新的能力。“做中学”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有趣的知识,语文素养也获得阶梯性进步。 教材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只是一个“例子”,为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活动,也可以依据学情自主设计活动,开发更合适更高效的活动资源,但最终目的是不变的[5]。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和编排,试图改变课堂教学的常规生态,为学生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少”的实践活动中收到“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三、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厅、学校层面应首当其冲地重视起来,完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努力做到: (一)精心选题,找准目标 低学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穿插在各领域的日常学习中的。对学生来说,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很重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于师于生都是一种考验。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情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主题的选择,不仅要有吸引力,还要让他们持续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中高年级则可以跟着教材走。确定选题后,要准确定位活动目标。教师可以关注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总结经验并运用于活动目标的设定中。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需思考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技能或能力,什么类型的活动更合适,确保活动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集中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保证学习成果在评价环节能够被衡量,以发挥选题的最大教育价值。 (二)整合资源,回归生活 语文的学习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既感兴趣也能理解。综合性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学“死”知識,而应回归现实,在生活中感受书本知识的来源,领略生活的奥秘,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新课改也一直强调: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除了教材,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资源,电影、辩论会、博物馆、文化遗产、日常的生活话题等,皆为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遨游汉字王国”主题,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博物馆,观看纪录片、图片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让同学们感受汉字的魅力,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在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地方,敏锐发掘潜在课程资源并综合运用,通过创设趣味性、语文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沉浸式地学习。 (三)关注过程,“学生”中心 人们常说,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活动环节,有怎样的活动体验,又如何反思自己的行为活动,都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身心的成长息息相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而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加以指导,以免学生迷失方向,期间也要鼓励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不能出现错误就立马制止,也不囿于单一的活动呈现方式。积极开展各类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多样的情境,活动讲究“扶”有“放”,为学生打好基础后,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细节表现,充分发挥主体性,注重生成性。优秀的教师总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要多反思、记录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设计,从而更顺应学生发展的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也为终期学习评价提供材料。 (四)及时反馈,以评促教 评价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活动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好与不好一目了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在后续学习中改进完善。活动完成后,评价能力目标是否实现,最好的办法是制定一个合适的标准,不同类型的活动评价标准可以不同。评价范围囊括整个学习过程,综合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些评价标准甚至可以在活动实施前发给学生,提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学生成就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证明,以及成就的等级水平,也可給其他教师做评价参考。评价标准一般因人而异,不同的班级学生水平不同,教师制定时宜粗不宜细,评价语应讲究多启发多鼓励,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热情,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加油打气。及时反馈与总结评价相结合,才能监督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学习取向,应积极提倡,并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全部。语文教师要深刻研读教材,有心发现与整合生活中潜在的多元课程资源,推进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使学生语文素养获得真正提升。但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责任人,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改善还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24. [3]薛运锋.两次上《桥》的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2005(03):38-42. [4]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05):24-28. [5]王荣生,申宣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2-70. 张雪,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