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教学“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探析
范文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对教师的课堂主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断发出否定式的反馈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无实质性内容的肯定性反馈对教学也于事无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教学反馈呢?一般而言,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执教《离骚》时一度遭遇了非常尴尬的场面。当时是围绕“屈原究竟该不该自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一番辩论后,我随口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话一出口,竟有几个学生接了下去,“我们的看法不一定要统一,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语音未落,还有一个学生小声地在后面加了两个字“没劲”。我一惊,这是学生不满情绪的流露。试想:一句丝毫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评论,一个不被学生认可的老师,拿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这个课堂案例不难看出:否定式的教师反馈固然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但无实质性内容的肯定式的教师反馈也无益于教学。这堂课让我记忆深刻,不禁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切实可行地进行教学反馈?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教师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对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情况做出的回应。是教师评估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教学活动延伸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是英国的威尔斯在1992年提出的。他将教师反馈的形式分为引而不发、肯定式和否定式三种。引而不发的反馈是指教师遇到不符合要求的回答时不予直接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当学生的答案令人满意后,教师才给出最终的评价。所以,“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语具有如下特点:

    1.不直接对学生的学习错误做出否定的评价,即在教师的话语中不包含批评性的词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答案表示部分认同,还可以用“可以、不错”之类的肯定性语气词,以缓和纠正错误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不直接向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各种间接提示使学生对其学习错误产生警觉,并使其有意识地根据教师的反馈改正错误。

    三、“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的作用

    1.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强化学习动机

    根据雷蒙在1981年提出的观点,最行之有效的反馈形式之一就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其自主总结和归纳学习规律。学生在教师引而不发的反馈的引导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师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得到的启示中发现学习认知事物的规律。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包括错误的回答),就可以强化有益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有利于满足和维护学生的心理需要

    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自信心,进而促进其学习;反之则会导致其学习动力的减退,甚至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由于当众指出学生的学习错误容易损害学生的自我形象,因而许多教师不敢轻易给学生指出错误。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老师在其发言后能给予适当地点拨。因此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方法。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符合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它不采取否定式的评价语,以减轻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甚至还通过一些肯定的语气来维护学生的自我形象。

    3.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扭转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满足于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而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与学习策略,将他们塑造成具有終身学习能力的人。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信息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不依赖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学生的智力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是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既然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和机械地获得知识的,那么教师的输入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它应被学生所理解。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通过暗示或启发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利用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推断,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

    四、实现“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的途径

    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一般运用“暗示”的传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课文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学生来说并非陌生,不会像其它知识性学科那样抽象、难解。因此,它更需要把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和逻辑思维活动、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谐统一起来。这样便能更好做到引而不发,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提高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生动多样的暗示机制:

    1.借助“旁敲侧击”的类似暗示

    课堂中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欲说不能或回答信息有误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就会旁敲侧击,启发学生用已知甲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事物,或把问题引入实际生活,使他们产生顿悟,找到问题的所在。例如:

    本人在分析《荷塘月色》的“静”时,结果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有“妻子”的眠歌,有蝉声和蛙声,并不静。这时我把问题引入到学生能感知的生活体验中去,进行类似经历的诱导:

    师:你过去玩过蛐蛐,往往在什么时候才能清晰地听见它的叫声?为什么?

    生:晚上。因为晚上安静。

    师:你星期天到公园玩时,常听见路旁树林中的蝉鸣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白天公园里非常热闹,不太觉察到。

    师:那么,能听见蝉声和蛙声,说明这里的环境怎样?

    生:静。

    师:眠歌,一般速度慢,唱时声音要轻。慢而轻的眠歌也能听得见,说明这里的环境怎样?

    生:静。

    师:用眠歌、蝉声和蛙声来表现环境的静,这是什么写法?

    生:反衬。

    2.揭示“来龙去脉”的因果暗示

    课文所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很多因素是因果联系,这就有可以通过暗示让学生以因求果或有果求因,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如:

    《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主要表达的是母亲默默地以自己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陪伴着我,默默地承受加倍的痛苦。笔者在执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运用了“因果暗示”的方法很好的帮学生深刻理解了“母亲默默地承受加倍的痛苦”这个句子的内涵。

    师:为什么说母亲的痛苦是加倍的?

    生:母亲本身的不幸,生了个残废的儿子;为儿子的不幸而不幸,即因为爱使母亲的痛苦加倍。

    按理说,理解到这个层面也差不多了,我对他们的回答表示了肯定,那么,可不可以再深入一步呢?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

    师:大家都能够体会,一个母亲,面对残疾的儿子时,内心所承受的巨大的痛苦,这说明我们的同学都是善解人意的,但我想,这份痛苦的深重也许是我们无法真正去衡量的。它有可能是加倍的,也有可能是三倍的,四倍的,乃至五倍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抢着发言。

    生1:母亲的不幸在于她不能把这种痛苦表现出来。

    生2:母亲既为儿子的生理残缺而痛苦,同时又担心儿子走绝路,以至于一次次悄悄的到处去找。

    生3:母亲最大的痛苦在于儿子对她的不理解……

    一个简单的因果暗示,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架构起桥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燃烧起学生生命中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我与地坛》中母亲那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那加倍的痛苦。

    3.实施“以退为进”的反向暗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不妨借助反向刺激的暗示,实行“以退为进”,在“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开拓“柳暗花明有一村”,来推动学生的理解。

    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当问到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时,学生发生了争论。这时笔者就运用了“以退为进”的反向暗示:

    师: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作品中写得最多的人物就是主人公。《最后的常春藤叶》写苏艾最多,因此,苏艾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你们同意吗?

    这一问题的提出马上就引起学生的群起反驳,于是又有接下来的对话。

    生: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说的主人公应当是作品中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能以作品写多写少来决定。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

    4.依凭“欲言无语”的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手势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

    执教《荷塘月色》时,要求学生揣摩“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神态,笔者一边提问一边用“两只手放在背后在教室前走来走去”的体态暗示,结果学生马上悟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写出了作者在美丽的月色下那副悠然自得的神态。”这里,教师的体态暗示,不仅很自然地在导读中发挥了定向作用,而且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五、实施“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捕捉与筛选信息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要使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畅通,准确而敏捷地捕捉、筛选接受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学生一端发出的信息具有多样性、交叉性、跳跃性等特点,有时还可能是与教学主题若即若离的,也可能是节外生枝的。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捕捉与筛选信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无法使教学信息渠道正常运行,取得成效。无数事实证明:教与学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能否准确地捕捉与筛选信息。

    2.精心設计输出信息

    教学信息,对教师来说,应该是已知的、熟悉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那是不能输出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不仅如此,就是烂熟于心的教学信息,也要精心设计流程,而不能随心所欲,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任意输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好信息输出的程序和方法,做好课堂预设。当然学生也要作好一定的准备,即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只有这样,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渠道才有可能畅通。

    3.提供信息交流的必要时空

    课堂教学中若没有信息交流的必要时空,反馈乃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留有信息交流的时空。这不仅使反馈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要经历“获得—转换—评价”三个阶段,它需要一定的时空作保证。也只有这样,学生反馈出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反馈的信息通道才能高效地运行。

    4.注重教师反馈语的针对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课堂教师反馈用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成绩。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教师的反馈语,必须注意分层。比如,对尖子生,教师要多给些启迪他们;对中等生,要诚挚地欣赏他们;而对学困生,要热切地激励他们。

    六、结束语

    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形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要,又遵循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需要。但是,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够强,因而,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还缺乏一定的重视。再则,由于教师反馈过程是一个的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同时,教师反馈的效果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解决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况情形适当地调整运用引而不发的教师反馈语。

    参考资料: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M].宁波出版社.

    [3]傅道春.教师行为优化课程[M].黑龙江出版社.

    [4]罗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5]彭豪,马汉钦.《语文课堂导答艺术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

    王海峡,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高级中学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