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及未来思考 |
范文 | 陈大庆![]() ![]() ![]() 摘要从四个阶段分析国外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ERMS;标准研究阶段以ERMI项目为标志,建立电子资源管理标准的雏形;繁荣发展阶段,商业性ERMS占市场主导地位,开源ERMS开始兴起,图书馆积极实施ERMS,标准不断完善;下一代新系统发展阶段,新系统的出现带来新机遇,电子资源管理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分析ERMS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未来ERMS将与图书馆集成系统融合,合作建设知识库成为ERMS的一种新选择。 关键词 电子资源管理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ERMS 未来发展 随着电子资源的快速增加,图书馆员一直在努力寻找管理它们的最好方法。自2002年10月,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DLF)和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Standards Organization,NISO)联合工作组推出电子资源管理项目(Electronic Resources Manage-ment Initiative,ERMI)以来,电子资源管理系统(Electronic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ERMS)已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极大提高了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的效率。近两年来,图书馆软件提供商正在尝试开发一种新的集成化产品,业界称其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系统”或“服务平台”。这个新产品将替代传统的集成管理系统、电子资源管理、开放链接以及知识库,实现纸本文献和数字馆藏的统一管理。这是否意味着图书馆原有独立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将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是否还有升级与改造的必要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文详细回顾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提出其未来发展的趋向,以期为图书馆在新旧管理系统的选择上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国外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 国外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始于20世纪末(见图1),以美国为主导,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20世纪末—2002年)、标准研发阶段(21世纪初,以2002年为标志)、繁荣发展阶段(2004—2008年)及下一代新系统发展阶段(2009—2013年)。四个不同阶段发展的总体特征见图1。 1.1 起步阶段(20世纪末一2002年)——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是随着电子资源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末,随着电子资源的增加,一些大学图书馆根据本地化的特定要求自行设计和开发系统,用于帮助图书馆员对电子资源进行管理。比较著名的系统有6家,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1999年开发设计的电子资源许可和信息中心、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1999年推出的虚拟电子资源检索系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01年开发设计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联盟在2001年推出的Gold Rush、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01年推出的HERMES、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E-Ma-trix。这些图书馆自主研发的系统大多产生于ERMI项目之前,其研发为ERMI项目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了实践基础,标志着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进入起步阶段。 1.2 标准研发阶段(2002—2004年)——标准雏形建立 在各家图书馆独立研发的基础上,图书馆员开始通过图书馆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来推进电子资源管理相关的标准研究。2002年10月,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和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联合工作组推出ERMI项目,旨在提供一系列的规范,在相关标准和最佳实践的基础上促进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ERMI项目小组在2004年8月发布最终报告,涉及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流程图、实体关系图、数据字典、系统数据结构等内容。ERMI项目可以说初步形成了电子资源管理的标准雏形,受到了图书馆和业界的广泛欢迎,几乎所有图书馆系统开发商、出版商和期刊代理商在开发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时,都参考了ERMI的研究成果。 1.3 繁荣发展阶段(2004—2008年) (1)商业性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主导市场 自2004年ERMI报告发布以来,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资源提供商、图书馆集成系统开发商纷纷加入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的行列中,主要的商业性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基本在2004—2005年进入市场。这些管理系统各具特色,多数由图书馆集成系统提供商和第三方电子资源及数据提供商开发,其主要产品可参见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馆员迪朗索所撰写的两篇文章。 (2)开源ERMS开始兴起 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封闭性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在初期确实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商业性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推出及联盟环境的影响,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下逐渐淡出市场。随之兴起的是一些大学图书馆研发的基于开源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如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图书馆在2007年推出的CUFTSIS、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墨菲图书馆在2008年推出的ERMes和圣母大学赫斯伯格图书馆于2010年推出的CORAL。 (3)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应用 在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繁荣发展阶段,图书馆纷纷引进商业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其中应用最多的当属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ERM、Ex Libris公司的Verde及Serials Solutions公司的360 Re-SOUrce Manager。总体来看,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管理系统能够集中存储电子资源的管理数据、向读者展示资源相关的许可信息,支持许可信息的浏览及检索、支持联盟环境下的信息共享、辅助管理电子资源工作流程。但是,不少馆员也提出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其中讨论最多的是电子资源信息著录所花费的时间及互操作问题。在2008年召开的北美连续出版物兴趣小组论坛上,一些与会人员提及他们在实施与应用ERM的三年里遇到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将数据著录至ERM中所花费的时间。还有学者通过对图书馆员的调查,发现互操作是目前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最需要解决的功能,其次,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是馆员普遍感觉棘手的问题,而许可信息的处理及工作流问题是电子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改善的第三个功能。 针对电子资源的著录、互操作问题,不少图书馆和行业组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针对电子资源著录,美国杨伯翰大学提出先著录基本字段,再逐步完善至详细字段,并制定规范指导电子资源著录,集中对核心字段元素进行著录。针对互操作,DLF发布《关于图书馆集成系统中的采访模块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互用性问题的白皮书》,提出七个被认为是集成管理系统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互操作的关键元素,包括:采购批号、价格、订购开始和结束时间、销售商名称、销售商身份、资金代码、发票号,并在此基础上与NISO合作成立“电子资源成本数据的交换标准”工作小组,并于2010年8月发布标准,解决集成管理系统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之间成本信息的传递。尽管ERMS实施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及挑战,但在新一代系统出现之前它仍是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的不错选择。 (4)ERM12(2006—2008年):标准不断完善 2006年,DLF启动ERMI第二期项目,主要解决数据标准、许可条款表达、使用统计数据等问题。在数据标准及许可条款方面,DLF以ERMI数据字典和许可条款数据元素为基础,与NISO等其他机构一同建立适用的、标准的方法来描述与交换电子资源的许可协议及其相关的元数据。DLF还设计并提供具体方法评价现有ERMI的数据字典和结构文件的价值,评估ERMI文件在目前的电子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及已经引进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使用ERMI的数据元素和赋值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必要修改,并发布任何必要的修订版。此外,DLF进一步研究使用统计数据的需求与标准,研究COUNTER统计报告从资源代理商网站自动转入到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或其他管理系统中的方法,由此产生了标准化的电子资源统计数据收割协议。ERMI第二期项目对许可信息的表达、集成管理系统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互操作及使用统计数据的研究,进一步解决了ERMI第一期项目所遗留的问题,电子资源管理标准逐步完善。 1.4 下一代新系统发展阶段(2009—2013年) (1)新系统的出现 在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与应用的过程中,现有ERMS功能的不足已开始突显出来,如前述提及的许可协议表达、互操作等问题。商业系统厂商开始倾听电子资源采购馆员的意见,改善其产品的功能,涌现出一系列下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产品,将集成管理系统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实现统一资源管理,并共用一个知识库。目前,主要有六家公司的六种产品,即Ex Libris的Alma、OCLC的WorldShare Management Services(简称WMS)、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Sierra、开放图书馆环境项目Kuali OLE、Serials Solutions的Into-ta、VTLS公司的Open skies。这些被誉为下一代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都采用以服务为导向的架构,能更好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并集成了电子资源管理的功能,试图解决集成管理系统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互操作问题,实现图书馆所有资源的统一及无缝化管理,简化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这些新型系统将电子资源作为管理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给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ERM13(2009—2013):标准体系形成 继ERM11(2002—2004)和ERM12(2006—2008)之后,NISO与DLF基于对ERMI未来发展的考虑,于2009年成立电子资源管理数据标准与最佳实践评估小组,承担ERMI数据字典与电子资源管理相关数据、标准及最佳实践的差距分析。2012年2月1日,NISO发布项目成果《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未来标准需求白皮书》。该白皮书将现有电子资源管理相关的标准划分为五类:链接解析器及知识库标准;作品、展示及检索点标准;统计数据及成本数据标准;许可标准;利用机构标识符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白皮书首次较为完整地归纳电子资源管理标准,标志着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标准体系的基本建立。 2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在中国 国内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的历程。理论研究阶段大致始于2007年,主要是对国外各种类型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介绍、归纳、对比,并对我国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选择及开发提供相关建议。 最初,图书馆一般使用A—Z导航列表或通过856字段将纸本书刊和电子资源建立链接等方式管理电子资源。这类方式还只是局限在面向用户服务的层次,大多把便于用户发现和访问资源作为系统切入点,没有过多涉及资源采购、获取、维护、数据统计等后台管理功能,对引进和管理电子资源过程中馆员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这类电子资源管理更像是“用户服务系统”,而很难将其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在2008至2010年间,少数图书馆开始尝试引进国外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三家引进以色列ExLibris公司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Verde。由于国外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与国内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图书馆在引进与实施国外电子资源管理产品时也出现了困难。据了解,这些图书馆最后也未完全实施国外的电子资源管理产品。 2011年4月,深圳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基于开源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Open ERMS正式试用。该系统基于电子资源生命周期管理电子资源的全过程,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开源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引起了国内其他图书馆的关注与兴趣,激发了业界同行对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及实施的思考与探讨。在Open ERMS研发过程中,CA-LIS管理中心发起电子资源管理系统需求研讨会,10多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的核心馆中负责电子资源采购与管理的人员共同探讨牵头馆和成员馆对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对深圳大学图书馆开发的系统提出建议,更进一步促进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合作开发与标准化。目前,深圳大学图书馆正与CALIS合作开发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模式下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设想是将该采购联盟的电子资源百科作为中央知识库,各成员馆的Open ERMS作为本地知识库,实现采购联盟平台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两层应用,最终实现联盟下知识库的共建共享。 3 对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1)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促使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与集成管理系统走向融合 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与集成管理系统的分与合随着图书馆员的需求而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员主要采用针对纸本资源的集成系统来管理电子资源。随着电子资源的大量出现,集成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管理需求,于是出现了专门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用于电子资源的后台管理,此时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有整合型的(作为集成管理系统的一个内置模块),也有独立型的专门系统。近两年来,Al-ma、WMS、OLE、Sierra、Intota、Open skies等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倡导统一资源管理理念,再次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与集成管理系统推向融合。这些下一代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集成了电子资源管理功能(见表1),预示着未来电子资源将以更加整合的方式来管理,以至于内蒂·拉加斯(Nettie Lagace,现任NISO项目副主席,2011年4月前为Ex Libris的产品经理)指出,“开发独立的ERMS或附属于某个系统的ERMS都不是正确的方向,也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所有资源的统一管理才具有真正价值。” 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电子资源管理功能引发了图书馆界对独立型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这些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统一管理,解决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与集成管理系统的互操作,对图书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图书馆在下一代新系统的实施上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个阵营是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早期合作开发伙伴。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纷纷计划利用下一代系统代替其原有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柯林斯指出他们现在仍使用2005年自主开发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E-Matrix,但同时图书馆也参与Kuali OLE的开发。她认为目前独立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只是图书馆整体系统融合过程中的临时性解决方案,他们正在考虑实施OLE。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也是Kuali OLE的合作开发伙伴,计划实施Kuali OLE 1.5版本(预计2014年6月发布),以代替该馆现在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Voyager、MARC记录管理系统MARCit及电子资源管理系统Verde,但暂时不会代替链接系统SFX,不过未来可能会将其取代L183。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是Exlibris公司Alma的四个早期合作伙伴之一,引进Alma将代替该图书馆现有的Voyager、MARCit及电子资源管理系统Meridian。 另一阵营是已拥有自主开发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或者购买了商业性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他们大部分可以说仍处在新旧系统更迭的徘徊与迷茫期,是使用下一代新系统,还是继续保留原有的ERMS,对很多图书馆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大部分图书馆几十年积累的数据分散在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自动化系统、链接解析等系统中,利用下一代新系统集中管理原来分散在多个系统中的数据,对于选择同一系统厂商的图书馆而言,数据迁移可能相对容易些,而对于选择非同一厂商产品的图书馆来说,系统迁移所带来的数据导入工作将更加费时费力。另外,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新的工作流程可能需要员工具备新的工作技能去适应。因此,新系统的设计为图书馆资源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认为独立的电子资源系统被下一代新系统代替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这些新系统的电子资源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集成进来,而是重新设计新的工作流程,重新考虑多种格式资源的管理,考虑多个系统间的互操作等。因此目前新系统的电子资源管理功能可能还不够完备,这六个目前正在开发的新系统都还在不断的测试与完善。如普林斯顿大学在选择Alma过程中也曾推迟过Alma的实施时间,原因之一即考虑到Alma功能不够完善,如暂无著录索书号和按主题浏览等功能。现阶段可能是下一代新系统与独立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旧式的自动化集成系统共生共存的局面。这为处于徘徊与迷茫期的大多数图书馆争取了更多思考未来的时间。图书馆原有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并不是只能等待被代替,它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自身的作为。图书馆应该明确自身对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及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寻求解决方案,看是通过对现有系统的升级与改造还是寻求提供商的其他服务来解决。如果这两种方案都行不通,那寻求新一代系统就成为图书馆的未来选择。新系统目前的功能可能还不够完善,需要图书馆的等待。早期使用新系统的图书馆的成功将会帮助其他图书馆建立自信并树立新系统的用户基础。如果这些新系统没有充分履行他们提供的新愿景和承诺,图书馆还是会选择等待,直到新系统更为成熟。 (2)合作建设知识库 通过国外图书馆实施与应用ERMS的案例及我们自身的开发实践可发现,知识库的建设与维护是影响ERMS成功实施与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仅仅依赖单个图书馆来建设与维护非常困难。未来,合作基于社区驱动的开放知识库,将成为解决目前ERMS知识库建设难题的方案。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项目Kuali OLE已开始了相关的实践。2012年6月,Kuali OLE与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O)开发了一个国际开放数据存储库——“全球开放知识库”。图书馆可通过全球开放知识库查看全球电子资源的相关信息,如出版及许可信息等。它的建设模式即是基于社区驱动,其数据更新与维护由Kuali OLE的九个合作伙伴及JISC馆藏知识库的用户负责,同时也接受来自数据库商及其他数据库项目所提供的数据。这种合作建设知识库的模式实现了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数据库商之间的合作,为未来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合作建设知识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0多年来,国外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标准研发(ERM11、ERM12、ERM13),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从最初的封闭性系统走向开源系统,商业性电子资源管理系统也在市场的检验下不断完善其功能,开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潜力,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推动电子资源管理系统走向新阶段。国内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经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目前处于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应用的尝试起步阶段。未来,在新一代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推动下,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将作为图书馆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更好地满足图书馆和用户的需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