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广州图书馆RFID的更深入应用 |
范文 | 王晓萌 关键词:RFID;音像资料;自助流通 摘 要:文章全面阐述了广州图书馆在新馆开放之际,在音像资料上深入应用RFID技术的探索实践过程,并指出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093-03 收稿日期:2014-04-19 广州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已经在“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计划中提出了全面应用RFID智能识别技术,实现高效精准典藏管理与服务的行动方案:①利用RFID技术,实现高效、灵活、精确的智能馆藏。②构建虚拟立体的RFID馆藏文献定位系统,实现文献准确定位、快速导航。③基于RFID技术,实施馆藏文献自动分拣,为文献上架提速。④开展全方位的自助服务。⑤围绕RFID应用,开展读者培训。广州图书馆地处珠江新城的重要核心地段,也引进了各专业技术人才,逢天时地利人和,采用新技术、创造新局面的需求不言而喻。目前在图书馆行业,将RFID标签应用在图书资料上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将RFID技术应用到音像资料上,其实现快速借还,也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1 准备初期阶段 1.1 出现的问题 笔者在试验期间总结发现,音像资料在准备阶段有两方面的问题:①现有市场上普通的RFID标签较大,所以容易挡住盘面信息。音像资料与书籍不同,每一张光盘面积较小,导致可包装区域有限。而且光盘的盘面信息尤其重要,RFID标签要尽量不影响盘面信息。②由于光盘较薄,如果在盘面上随机粘贴可能会出现标签重叠的情况,使得标签读取不到信息。 1.2 解决的办法 笔者通过了解深圳图书馆的音像资料加工方法,学习利用了他们设计出的环形RFID标签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只能通过在包装上着手改变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从而实现音像资料的RFID技术应用。 1.3 明确方向 笔者通过积极查找资料发现第二个缺点是阻碍RFID在音像资料上应用的难点时,开始面对难关,钻研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从而致力于设计出适合广州图书馆情形的从加工到流通的新型方式。 2 准备测试阶段 2.1 国内外情况对比 目前,德国公共图书馆有实现了一次性借14张光盘的案例,笔者了解学习后发现,其也是通过重新加工包装来实现多张读取的功能。广州图书馆之前音像资料都是通过开架人工借还来处理的,由于常有读者反映找不到想看的碟,因此其制定了必须整套借还的规则。广州图书馆在搬到新馆之际重新制定了相关借阅规则,在新规则中规定,一般读者证可借阅的馆内资料为15册,其中一册为一本书或者一张光盘。这也为实现新的加工方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采用拆分资料的方式来加工音像资料。 在测试阶段,笔者首先希望测试出的是最多一次性能够读取多少张光盘。原则上,RFID 标签只要不重叠,都可以被识别。应用到书本时,书籍本身可粘贴的地方充足,且有一定的厚度,实现起来较容易。而光盘较薄,想要一次性读取多张,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所以目前国内也只有深圳图书馆挑战了将音像资料RFID化这一难题。但是深圳图书馆的做法也只是将多张光盘拆分成一张一盒装的形式来流通,这样的流通方式显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2.2 包装盒尺寸确定 实际操作中,由于功率等因素,一次性读取到12张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且间隔距离越大、数量越少,读取越准确。结合RFID读取板的测试后笔者发现,一次性读取6~10张最为合适,但涉及盒子的外观,过长或者过宽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性,最终经过多方确定每盒内装6张,尺寸大小为:265mm×180mm×20mm。打开盒子后左边有两个夹子,可用来夹住一些音像资料内的附件(仅针对较小型的,可装入盒内的附件),右边为主要装碟区。 在实际的与厂家沟通过程中也确定了,这个包装盒的模具由广州图书馆独家授权,而且目前也在进行专利申请的过程中。 3 试加工阶段 广州图书馆在2012年12月28日开始了试开放阶段。在调研阶段发现,目前市场上用来装光盘的盒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型装CD用的,另一种较长,普遍用来装电影光盘。对于多碟装的资料例如电视剧等,新的包装盒需要重新定制,所以在试开放阶段,广州图书馆只选择加工单碟装和双碟装的资料,并不准备加工多碟装的资料。 3.1 加工对象 在广州图书馆数据库中,笔者查询到音像资料中一碟装的资料有39,731套,二碟装的资料有10,785套。一碟装原则上不需要更换包装盒,但是针对一些已经遭到损坏的原包装,可更换成新的包装。两碟装采用的包装盒(见图1)。 3.2 加工流程 首先,每张光盘均要粘贴条码、磁针以及RFID标签(见图2)。其中,条码号为唯一馆藏号码,RFID标签内写入条码号。虽然RFID标签本身具有防盗功能,内有安全位可写,但广州图书馆仍贴上磁针,因为广州市内现在实行通借通还规则,有些区县馆可能还没有引用RFID技术,仍然需要保留磁针防盗的技术。 其次,换包装盒。一碟装盒读取标签不存在问题,而两碟装盒目前市场已有现成,盒内两碟的位置错开。初期主要换包装的就是那些没有采用上述两碟装包装的资料。 [JP2]最后,包装加工。由于新换了包装,盒上信息一片空白,需要手工打印出书名,并贴到书脊处,还需重新打印索书号。另外,广州图书馆还特别针对音像资料包装的特殊性,尽量保留了原包装的特点,将能够取出的包装,或者可以通过裁剪包装封面而保留的,都尽量取出或者裁剪,然后重新放入新的包装盒内。 4 试流通阶段 在应用了PFID技术后,一次性读取两张光盘的速度比读取两本书还要迅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借阅效率。与广州图书馆前几年的同期的数据相比,试开放期间的前几个月(2012年12月28~2013年3月31日)借阅量迅速提升了2倍,借阅人数增长了4倍。 5 正式开放后多碟资料的加工方法和音像资料加工规则制定 在通过几个月的试流通后,广州图书馆终于准备开始音像资料的大规模加工及流通,针对多碟的资料也开始讨论起具体的实现形式和方案。 5.1 多碟面临的一个主要的新的加工问题:拆分 为了统一美观,广州图书馆规定超过3张(包含3张)光盘的资料一律采用6碟装的统一包装,如果超过6张,则在盒子的书名后增加盒序。 5.2 “盒标签” 多碟跟之前加工的双碟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拆分成多盒的资料容易放混。不仅在加工时容易出错,而且在流通时,由于借阅规则的限制,可能会有读者在借阅多盒资料后放错盒,从而导致馆藏资料的混乱。 所以这里引入了一个“盒标签”的概念,用来匹配判断盒内的光盘是否完整、正确,从而保证流通的准确性和馆藏的完整性,避免了重新包装带来的错放、乱放的情况。 为了实现这种算法,首先要重新定义标签的数据格式,其包括馆藏标识和备选馆藏标识的写入内容。其中,馆藏标识为盒标签对应的条码(简称盒条码),盒标签及盒内的光盘的馆藏标识均为盒条码。例如:一套完整的6碟装的资料放到机器上,能够读出7条相同的数据(盒条码),即每一张标签读出来后逐个标记为1/7,2/7,…,7/7,只有在完整读取了7/7后才能允许借出/还回。备选馆藏标识为每张光盘各自的条码号,为唯一的馆内的财产标识。 在流通过程中,软件只读取馆藏标识,通过上述算法来判断匹配。而备选馆藏标识,则只在加工和查询中使用。 6 其他 在加工及流通中,可能还会碰到如下各种细节问题:①音像资料包含的附件问题。为此,广州图书馆特意制定了《广州图书馆文献附件加工办法》。②音像资料的原包装的处理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包装,广州图书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特别是那种硬盒包装的无法裁剪的封面,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保留原盒,排架时放在重新包装后的盒子的最前面,起到导视作用。③资料的排架问题。 7 总结 采用新型加工及流通方式后,虽然实现的成本很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持续发展,硬件制造技术、中间件技术、系统集成应用等所构成的RFID产业链也将变得更成熟,产品将更加多样化,价格也将会更加实惠。现阶段的结果显示,广州图书馆音像资料的借阅率提升了近4倍,借阅效率更是有明显提高。 另外,RFID的全面应用也解决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例如,采用RFID 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重新调整管理人员与读者人数的比例,使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管理工作转向了为读者服务。从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广州新图书馆经受住了考验,保证了管理上的统一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RFID技术在投入使用中虽然还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从新技术使用到大量普及的过程中,付出的投入和努力是我们作为一个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公共馆自觉背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ZK(#]沈奎林,杜 瑾.国外图书馆RFID应用文献研究与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3):61-65. [2] 方家忠.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9eaa5cd9a58da0116c17498c.html,2009. [3] 李许光.深圳图书馆音像资料外借服务探索[J].公共图书馆,2009(1):51-55. [4] 管永昌.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85. [5] 冯小桓.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2011(5):113. (编校:严 真) 关键词:RFID;音像资料;自助流通 摘 要:文章全面阐述了广州图书馆在新馆开放之际,在音像资料上深入应用RFID技术的探索实践过程,并指出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093-03 收稿日期:2014-04-19 广州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已经在“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计划中提出了全面应用RFID智能识别技术,实现高效精准典藏管理与服务的行动方案:①利用RFID技术,实现高效、灵活、精确的智能馆藏。②构建虚拟立体的RFID馆藏文献定位系统,实现文献准确定位、快速导航。③基于RFID技术,实施馆藏文献自动分拣,为文献上架提速。④开展全方位的自助服务。⑤围绕RFID应用,开展读者培训。广州图书馆地处珠江新城的重要核心地段,也引进了各专业技术人才,逢天时地利人和,采用新技术、创造新局面的需求不言而喻。目前在图书馆行业,将RFID标签应用在图书资料上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将RFID技术应用到音像资料上,其实现快速借还,也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1 准备初期阶段 1.1 出现的问题 笔者在试验期间总结发现,音像资料在准备阶段有两方面的问题:①现有市场上普通的RFID标签较大,所以容易挡住盘面信息。音像资料与书籍不同,每一张光盘面积较小,导致可包装区域有限。而且光盘的盘面信息尤其重要,RFID标签要尽量不影响盘面信息。②由于光盘较薄,如果在盘面上随机粘贴可能会出现标签重叠的情况,使得标签读取不到信息。 1.2 解决的办法 笔者通过了解深圳图书馆的音像资料加工方法,学习利用了他们设计出的环形RFID标签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只能通过在包装上着手改变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从而实现音像资料的RFID技术应用。 1.3 明确方向 笔者通过积极查找资料发现第二个缺点是阻碍RFID在音像资料上应用的难点时,开始面对难关,钻研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从而致力于设计出适合广州图书馆情形的从加工到流通的新型方式。 2 准备测试阶段 2.1 国内外情况对比 目前,德国公共图书馆有实现了一次性借14张光盘的案例,笔者了解学习后发现,其也是通过重新加工包装来实现多张读取的功能。广州图书馆之前音像资料都是通过开架人工借还来处理的,由于常有读者反映找不到想看的碟,因此其制定了必须整套借还的规则。广州图书馆在搬到新馆之际重新制定了相关借阅规则,在新规则中规定,一般读者证可借阅的馆内资料为15册,其中一册为一本书或者一张光盘。这也为实现新的加工方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采用拆分资料的方式来加工音像资料。 在测试阶段,笔者首先希望测试出的是最多一次性能够读取多少张光盘。原则上,RFID 标签只要不重叠,都可以被识别。应用到书本时,书籍本身可粘贴的地方充足,且有一定的厚度,实现起来较容易。而光盘较薄,想要一次性读取多张,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所以目前国内也只有深圳图书馆挑战了将音像资料RFID化这一难题。但是深圳图书馆的做法也只是将多张光盘拆分成一张一盒装的形式来流通,这样的流通方式显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2.2 包装盒尺寸确定 实际操作中,由于功率等因素,一次性读取到12张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且间隔距离越大、数量越少,读取越准确。结合RFID读取板的测试后笔者发现,一次性读取6~10张最为合适,但涉及盒子的外观,过长或者过宽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性,最终经过多方确定每盒内装6张,尺寸大小为:265mm×180mm×20mm。打开盒子后左边有两个夹子,可用来夹住一些音像资料内的附件(仅针对较小型的,可装入盒内的附件),右边为主要装碟区。 在实际的与厂家沟通过程中也确定了,这个包装盒的模具由广州图书馆独家授权,而且目前也在进行专利申请的过程中。 3 试加工阶段 广州图书馆在2012年12月28日开始了试开放阶段。在调研阶段发现,目前市场上用来装光盘的盒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型装CD用的,另一种较长,普遍用来装电影光盘。对于多碟装的资料例如电视剧等,新的包装盒需要重新定制,所以在试开放阶段,广州图书馆只选择加工单碟装和双碟装的资料,并不准备加工多碟装的资料。 3.1 加工对象 在广州图书馆数据库中,笔者查询到音像资料中一碟装的资料有39,731套,二碟装的资料有10,785套。一碟装原则上不需要更换包装盒,但是针对一些已经遭到损坏的原包装,可更换成新的包装。两碟装采用的包装盒(见图1)。 3.2 加工流程 首先,每张光盘均要粘贴条码、磁针以及RFID标签(见图2)。其中,条码号为唯一馆藏号码,RFID标签内写入条码号。虽然RFID标签本身具有防盗功能,内有安全位可写,但广州图书馆仍贴上磁针,因为广州市内现在实行通借通还规则,有些区县馆可能还没有引用RFID技术,仍然需要保留磁针防盗的技术。 其次,换包装盒。一碟装盒读取标签不存在问题,而两碟装盒目前市场已有现成,盒内两碟的位置错开。初期主要换包装的就是那些没有采用上述两碟装包装的资料。 [JP2]最后,包装加工。由于新换了包装,盒上信息一片空白,需要手工打印出书名,并贴到书脊处,还需重新打印索书号。另外,广州图书馆还特别针对音像资料包装的特殊性,尽量保留了原包装的特点,将能够取出的包装,或者可以通过裁剪包装封面而保留的,都尽量取出或者裁剪,然后重新放入新的包装盒内。 4 试流通阶段 在应用了PFID技术后,一次性读取两张光盘的速度比读取两本书还要迅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借阅效率。与广州图书馆前几年的同期的数据相比,试开放期间的前几个月(2012年12月28~2013年3月31日)借阅量迅速提升了2倍,借阅人数增长了4倍。 5 正式开放后多碟资料的加工方法和音像资料加工规则制定 在通过几个月的试流通后,广州图书馆终于准备开始音像资料的大规模加工及流通,针对多碟的资料也开始讨论起具体的实现形式和方案。 5.1 多碟面临的一个主要的新的加工问题:拆分 为了统一美观,广州图书馆规定超过3张(包含3张)光盘的资料一律采用6碟装的统一包装,如果超过6张,则在盒子的书名后增加盒序。 5.2 “盒标签” 多碟跟之前加工的双碟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拆分成多盒的资料容易放混。不仅在加工时容易出错,而且在流通时,由于借阅规则的限制,可能会有读者在借阅多盒资料后放错盒,从而导致馆藏资料的混乱。 所以这里引入了一个“盒标签”的概念,用来匹配判断盒内的光盘是否完整、正确,从而保证流通的准确性和馆藏的完整性,避免了重新包装带来的错放、乱放的情况。 为了实现这种算法,首先要重新定义标签的数据格式,其包括馆藏标识和备选馆藏标识的写入内容。其中,馆藏标识为盒标签对应的条码(简称盒条码),盒标签及盒内的光盘的馆藏标识均为盒条码。例如:一套完整的6碟装的资料放到机器上,能够读出7条相同的数据(盒条码),即每一张标签读出来后逐个标记为1/7,2/7,…,7/7,只有在完整读取了7/7后才能允许借出/还回。备选馆藏标识为每张光盘各自的条码号,为唯一的馆内的财产标识。 在流通过程中,软件只读取馆藏标识,通过上述算法来判断匹配。而备选馆藏标识,则只在加工和查询中使用。 6 其他 在加工及流通中,可能还会碰到如下各种细节问题:①音像资料包含的附件问题。为此,广州图书馆特意制定了《广州图书馆文献附件加工办法》。②音像资料的原包装的处理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包装,广州图书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特别是那种硬盒包装的无法裁剪的封面,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保留原盒,排架时放在重新包装后的盒子的最前面,起到导视作用。③资料的排架问题。 7 总结 采用新型加工及流通方式后,虽然实现的成本很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持续发展,硬件制造技术、中间件技术、系统集成应用等所构成的RFID产业链也将变得更成熟,产品将更加多样化,价格也将会更加实惠。现阶段的结果显示,广州图书馆音像资料的借阅率提升了近4倍,借阅效率更是有明显提高。 另外,RFID的全面应用也解决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例如,采用RFID 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重新调整管理人员与读者人数的比例,使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管理工作转向了为读者服务。从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广州新图书馆经受住了考验,保证了管理上的统一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RFID技术在投入使用中虽然还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从新技术使用到大量普及的过程中,付出的投入和努力是我们作为一个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公共馆自觉背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ZK(#]沈奎林,杜 瑾.国外图书馆RFID应用文献研究与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3):61-65. [2] 方家忠.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9eaa5cd9a58da0116c17498c.html,2009. [3] 李许光.深圳图书馆音像资料外借服务探索[J].公共图书馆,2009(1):51-55. [4] 管永昌.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85. [5] 冯小桓.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2011(5):113. (编校:严 真) 关键词:RFID;音像资料;自助流通 摘 要:文章全面阐述了广州图书馆在新馆开放之际,在音像资料上深入应用RFID技术的探索实践过程,并指出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093-03 收稿日期:2014-04-19 广州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已经在“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计划中提出了全面应用RFID智能识别技术,实现高效精准典藏管理与服务的行动方案:①利用RFID技术,实现高效、灵活、精确的智能馆藏。②构建虚拟立体的RFID馆藏文献定位系统,实现文献准确定位、快速导航。③基于RFID技术,实施馆藏文献自动分拣,为文献上架提速。④开展全方位的自助服务。⑤围绕RFID应用,开展读者培训。广州图书馆地处珠江新城的重要核心地段,也引进了各专业技术人才,逢天时地利人和,采用新技术、创造新局面的需求不言而喻。目前在图书馆行业,将RFID标签应用在图书资料上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将RFID技术应用到音像资料上,其实现快速借还,也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1 准备初期阶段 1.1 出现的问题 笔者在试验期间总结发现,音像资料在准备阶段有两方面的问题:①现有市场上普通的RFID标签较大,所以容易挡住盘面信息。音像资料与书籍不同,每一张光盘面积较小,导致可包装区域有限。而且光盘的盘面信息尤其重要,RFID标签要尽量不影响盘面信息。②由于光盘较薄,如果在盘面上随机粘贴可能会出现标签重叠的情况,使得标签读取不到信息。 1.2 解决的办法 笔者通过了解深圳图书馆的音像资料加工方法,学习利用了他们设计出的环形RFID标签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只能通过在包装上着手改变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从而实现音像资料的RFID技术应用。 1.3 明确方向 笔者通过积极查找资料发现第二个缺点是阻碍RFID在音像资料上应用的难点时,开始面对难关,钻研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从而致力于设计出适合广州图书馆情形的从加工到流通的新型方式。 2 准备测试阶段 2.1 国内外情况对比 目前,德国公共图书馆有实现了一次性借14张光盘的案例,笔者了解学习后发现,其也是通过重新加工包装来实现多张读取的功能。广州图书馆之前音像资料都是通过开架人工借还来处理的,由于常有读者反映找不到想看的碟,因此其制定了必须整套借还的规则。广州图书馆在搬到新馆之际重新制定了相关借阅规则,在新规则中规定,一般读者证可借阅的馆内资料为15册,其中一册为一本书或者一张光盘。这也为实现新的加工方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采用拆分资料的方式来加工音像资料。 在测试阶段,笔者首先希望测试出的是最多一次性能够读取多少张光盘。原则上,RFID 标签只要不重叠,都可以被识别。应用到书本时,书籍本身可粘贴的地方充足,且有一定的厚度,实现起来较容易。而光盘较薄,想要一次性读取多张,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所以目前国内也只有深圳图书馆挑战了将音像资料RFID化这一难题。但是深圳图书馆的做法也只是将多张光盘拆分成一张一盒装的形式来流通,这样的流通方式显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2.2 包装盒尺寸确定 实际操作中,由于功率等因素,一次性读取到12张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且间隔距离越大、数量越少,读取越准确。结合RFID读取板的测试后笔者发现,一次性读取6~10张最为合适,但涉及盒子的外观,过长或者过宽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性,最终经过多方确定每盒内装6张,尺寸大小为:265mm×180mm×20mm。打开盒子后左边有两个夹子,可用来夹住一些音像资料内的附件(仅针对较小型的,可装入盒内的附件),右边为主要装碟区。 在实际的与厂家沟通过程中也确定了,这个包装盒的模具由广州图书馆独家授权,而且目前也在进行专利申请的过程中。 3 试加工阶段 广州图书馆在2012年12月28日开始了试开放阶段。在调研阶段发现,目前市场上用来装光盘的盒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型装CD用的,另一种较长,普遍用来装电影光盘。对于多碟装的资料例如电视剧等,新的包装盒需要重新定制,所以在试开放阶段,广州图书馆只选择加工单碟装和双碟装的资料,并不准备加工多碟装的资料。 3.1 加工对象 在广州图书馆数据库中,笔者查询到音像资料中一碟装的资料有39,731套,二碟装的资料有10,785套。一碟装原则上不需要更换包装盒,但是针对一些已经遭到损坏的原包装,可更换成新的包装。两碟装采用的包装盒(见图1)。 3.2 加工流程 首先,每张光盘均要粘贴条码、磁针以及RFID标签(见图2)。其中,条码号为唯一馆藏号码,RFID标签内写入条码号。虽然RFID标签本身具有防盗功能,内有安全位可写,但广州图书馆仍贴上磁针,因为广州市内现在实行通借通还规则,有些区县馆可能还没有引用RFID技术,仍然需要保留磁针防盗的技术。 其次,换包装盒。一碟装盒读取标签不存在问题,而两碟装盒目前市场已有现成,盒内两碟的位置错开。初期主要换包装的就是那些没有采用上述两碟装包装的资料。 [JP2]最后,包装加工。由于新换了包装,盒上信息一片空白,需要手工打印出书名,并贴到书脊处,还需重新打印索书号。另外,广州图书馆还特别针对音像资料包装的特殊性,尽量保留了原包装的特点,将能够取出的包装,或者可以通过裁剪包装封面而保留的,都尽量取出或者裁剪,然后重新放入新的包装盒内。 4 试流通阶段 在应用了PFID技术后,一次性读取两张光盘的速度比读取两本书还要迅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借阅效率。与广州图书馆前几年的同期的数据相比,试开放期间的前几个月(2012年12月28~2013年3月31日)借阅量迅速提升了2倍,借阅人数增长了4倍。 5 正式开放后多碟资料的加工方法和音像资料加工规则制定 在通过几个月的试流通后,广州图书馆终于准备开始音像资料的大规模加工及流通,针对多碟的资料也开始讨论起具体的实现形式和方案。 5.1 多碟面临的一个主要的新的加工问题:拆分 为了统一美观,广州图书馆规定超过3张(包含3张)光盘的资料一律采用6碟装的统一包装,如果超过6张,则在盒子的书名后增加盒序。 5.2 “盒标签” 多碟跟之前加工的双碟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拆分成多盒的资料容易放混。不仅在加工时容易出错,而且在流通时,由于借阅规则的限制,可能会有读者在借阅多盒资料后放错盒,从而导致馆藏资料的混乱。 所以这里引入了一个“盒标签”的概念,用来匹配判断盒内的光盘是否完整、正确,从而保证流通的准确性和馆藏的完整性,避免了重新包装带来的错放、乱放的情况。 为了实现这种算法,首先要重新定义标签的数据格式,其包括馆藏标识和备选馆藏标识的写入内容。其中,馆藏标识为盒标签对应的条码(简称盒条码),盒标签及盒内的光盘的馆藏标识均为盒条码。例如:一套完整的6碟装的资料放到机器上,能够读出7条相同的数据(盒条码),即每一张标签读出来后逐个标记为1/7,2/7,…,7/7,只有在完整读取了7/7后才能允许借出/还回。备选馆藏标识为每张光盘各自的条码号,为唯一的馆内的财产标识。 在流通过程中,软件只读取馆藏标识,通过上述算法来判断匹配。而备选馆藏标识,则只在加工和查询中使用。 6 其他 在加工及流通中,可能还会碰到如下各种细节问题:①音像资料包含的附件问题。为此,广州图书馆特意制定了《广州图书馆文献附件加工办法》。②音像资料的原包装的处理问题。针对各种不同的包装,广州图书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特别是那种硬盒包装的无法裁剪的封面,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保留原盒,排架时放在重新包装后的盒子的最前面,起到导视作用。③资料的排架问题。 7 总结 采用新型加工及流通方式后,虽然实现的成本很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RFID技术的持续发展,硬件制造技术、中间件技术、系统集成应用等所构成的RFID产业链也将变得更成熟,产品将更加多样化,价格也将会更加实惠。现阶段的结果显示,广州图书馆音像资料的借阅率提升了近4倍,借阅效率更是有明显提高。 另外,RFID的全面应用也解决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例如,采用RFID 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重新调整管理人员与读者人数的比例,使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管理工作转向了为读者服务。从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广州新图书馆经受住了考验,保证了管理上的统一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RFID技术在投入使用中虽然还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从新技术使用到大量普及的过程中,付出的投入和努力是我们作为一个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公共馆自觉背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ZK(#]沈奎林,杜 瑾.国外图书馆RFID应用文献研究与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3):61-65. [2] 方家忠.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9eaa5cd9a58da0116c17498c.html,2009. [3] 李许光.深圳图书馆音像资料外借服务探索[J].公共图书馆,2009(1):51-55. [4] 管永昌.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9):85. [5] 冯小桓.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2011(5):113. (编校:严 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