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型糖尿病给予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
范文 | 叶水莲 宋海锋 【摘要】 目的 探讨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6例 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空腹血糖(FBG)、體质量指数(BMI)、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变化情况;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 患者HbA1c(7.22±0.90)%、2 h PBG(8.24±1.45)mmol/L、FBG(5.26±0.84)mmol/L均低于治疗前的(9.18±1.17)%、(15.53±2.32)mmol/L、(9.97±1.30)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BMI、BUN、Scr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 有3例腹痛、恶心, 持续用药后, 症状均消失;1例注射甘精胰岛素后出现皮肤局部瘙痒, 对无菌操作进行改进后反应消失;未出现荨麻疹、水肿等不良反应;出现2例空腹低血糖(血糖<3.0mmol/L), 减少甘精胰岛素用量后好转。结论 针对T2DM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 效果好, 能有效控制血糖, 不良反应轻。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1.061 血糖达标除了能有效预防或延缓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之外, 还能减少相关治疗费用;如果HbAlc<7%, 能使糖尿病微血管不良反应大幅减低, 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较低[1]。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2], 我国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不能达成既定的治疗目标。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采用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良好,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1~12月收治的66例 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近期(3个月内)有降糖药使用经历, 且效果不理想者;2 h PBG>10.0 mmol/L,?FBG>7.0 mmol/L。排除标准:合并有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严重感染者;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诸如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哺乳、妊娠妇女。66例患者中男36例, 女30例;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71.29±16.65)岁;病程3~14年, 平均病程(5.7±3.4)年。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先开展糖尿病教育, 维持原运动、饮食、作息习惯不变, 停止使用原预混胰岛素, 或者是口服降糖药, 以此为基础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甘精胰岛素(商品名:长秀霖, 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国药准字H20130023, 规格:300 IU/支)初始剂量控制为0.2 U/(kg·d), 于入睡前行皮下注射;依据患者FBG情况对睡前甘精胰岛素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每次增减2~4 U, 直至FBG维持在5.0~7.0 mmol/L范围内。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 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 批准文号H20130023, 规格:2 mg×30片)初始剂量维持在1 mg,?3次/d, 三餐前15 min内口服, 若2 h PBG仍>10.0 mmol/L, 则增加每餐剂量至2 mg。依据FBG、2 h PBG情况对药物用量进行相应调整。持续治疗8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HbAlc、2 h PBG、FBG、BMI、BUN、Scr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腹痛、恶心、皮肤局部瘙痒、荨麻疹、水肿、低血糖等。如果患者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手抖、乏力等低血糖症状, 即为低血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8周后, 患者HbA1c(7.22±0.90)%、2 h PBG(8.24±1.45)mmol/L、FBG(5.26±0.84)mmol/L均低于治疗前的(9.18±1.17)%、(15.53±2.32)mmol/L、(9.97±1.30)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BMI、BUN、Scr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药物不良反应 瑞格列奈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 有3例腹痛、恶心, 持续用药后, 症状均消失;1例注射甘精胰岛素后出现皮肤局部瘙痒, 对无菌操作进行改进后反应消失;未出现荨麻疹、水肿等不良反应;出现2例空腹低血糖(血糖<3.0 mmol/L), 减少甘精胰岛素用量后好转。 3 讨论 糖尿病实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慢性高血糖为其典型特征, 若长时间维持高血糖状态, 会伴发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及肾等器官损伤, 有残废或死亡风险。有报道指出, 不管采用何种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伴随时间推移, 其HbAlc水平均会持续升高, 且造成诸多慢性并发症。因此, 对血糖的有效控制方法已经成为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核心问题。有报道基于循证医学层面对T2DM进行研究[4], 最终得知, T2DM实为一个持续进展的疾病类型, T2DM患者均会经历自胰岛素高分泌至胰岛素分泌不足, 然后再至胰岛素缺乏的进展过程, 采取补充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与生理需要相符, 所以, 补充治疗的目的应使患者血糖达标, 并抑制其疾病进展。甘精胰岛素所具有的药物动力学相比传统药物, 与机体的分泌特征更加相符, 因而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血糖控制, 实现低血糖发生率的最大化降低, 但现阶段, 有关甘精胰岛素的安全性研究深入度不足, 最终结论也存在差异。因此, 有必要就此药及联合用药的效果及安全性展开研究。 伴随糖尿病病程的持续进展, 胰岛β细胞功能会呈现不断减退情况, 受此影响, T2DM患者无论是餐时胰岛素的分泌还是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均会显著下降。在临床当中, 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不理想者, 可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来治疗, 并始终秉持基础餐时的基本治疗模式, 两者分工协作, 对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进行模拟, 因而能够对全天血糖施加有效控制[5]。当前, 已经出现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治疗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 有报道指出, 采用甘精胰岛素对T2DM进行治疗, 效果较中效胰岛素偏优, 尤其是能够降低夜间低血糖。针对“一针一药”这一治疗方法而言, 其操作比较简单, 且灵活, 无论是在安全性上还是在依从性上均较好, 针对存在生活、饮食无规律的患者乃是更加理想的治疗选择。 甘精胰岛素实为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由人工合成, 当行皮下注射后作用时间>24 h, 且能获得比较稳定的血药浓度, 没有峰值现象出现, 另外, 在临床使用中也比较的方便, 每日注射1次便可, 注射时间不受限制, 因而是一种能够较好满足基础胰岛素相关要求的长效胰岛素[6]。瑞格列奈实为一种典型的苯甲酸类衍生物, 还是一种较新型的口服胰岛素促分泌剂, 作用时间短, 起效快, 肾脏排泄少, 即使多次用药也不会造成药物的蓄积, 因而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而甘精胰岛素则为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固定时间使用, 每日仅需注射1次, 注射前不需要混匀, 因而更为简洁方便, 对体重影响小。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 前者能够对餐后血糖高峰施加有效控制, 而后者则能补充基础胰岛素, 因此, 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8周后, 患者HbA1c(7.22±0.90)%、2 h PBG(8.24±1.45)mmol/L、FBG(5.26±0.84)mmol/L均低于治疗前的(9.18±1.17)%、(15.53±2.32)mmol/L、(9.97±1.30)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BMI、BUN、Scr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 有3例腹痛、恶心, 持续用药后, 症状均消失;1例注射甘精胰岛素后出现皮肤局部瘙痒, 对无菌操作进行改进后反应消失;未出现荨麻疹、水肿等不良反应;出现2例空腹低血糖(血糖<3.0 mmol/L), 减少甘精胰岛素用量后好转。 综上所述, T2DM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 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能控制血糖, 而且不良反应轻, 因而在临床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临床探讨.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8):14-15. [2] 张叙填.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2):45-47. [3] 孙凯. 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应用疗效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20(2):72-73. [4] 包智华, 张曼丽, 娜仁图雅, 等.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9):141-142. [5] 徐良俊. 2型糖尿病應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效果分析及评定. 北方药学, 2017, 14(5):54. [6] 龙建竹. 瑞格列奈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20(2):15-16. [收稿日期:2019-03-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