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范文 | 柯嬿珊 摘 要:散文要怎么读?如何引导学生深层阅读?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群文阅读是个很好的阅读方式。散文很美,如诗如画,即使是哲理散文也不失有其优美且意韵深长的句子,所以品读句子,“以文逮意”,以捕捉作者于文中寄予的深情,学会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挖掘其深层的内涵,不失为水到渠成般促成学生成功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散文阅读;类文阅读;以文逮意 1 教学背景 1)教学主题: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进一步探究散文教学的技法。 2)观察主题:学习目标的预设、生成和达成 3)活动背景:2018年漳州市玉兰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就开始进入教学实践活动开课阶段,2019.12.5全教研组的课堂观察活动主要开展主题式观察。经过两个月的探索,主题式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天,语文课堂观察合作体成员,还有本校语文教研组成员(黄老师等)共20人,在漳州市玉兰学校举行本次的课堂观察活动。 2 教学过程 2.1 教学设想 散文要如何学如何教读,如何引导学生深层阅读?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虽然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写文章内容也较容易感知,所以我就以拓宽学生阅读面入手,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了尚未阅读的技巧。所谓“形散神不散”,关键是要抓住“情”,悟出作者与生命中寄托的深情就成了本文的重点,同时散文很美,如诗如画,即使是哲理散文也不失有其优美且意蕴深远的句子,所以抓住关键句进行品读,通过“以文逮意”,以捕捉作者寄予的深情,既领略作者的文采斐然,又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形成了本文教学的难点; 其次,通過各种类型的读和对文中意蕴深远,文采斐然的句子的品读,如水到渠成般促成学生成功的阅读,从而打破阅读应试的功利性,使学生们爱上阅读与激趣中完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自然地达到了提分的良好效果; 再次,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尝试引导学生快速的整体感知,通过自主阅读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甚至可以达到文本的核心内容,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形式之美。 总之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掌握阅读技巧,培养语感,学位积累,继而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学会写作,从而本节课更多的是想把接力棒给学生通过读屏幕,达到能说会写的目的。 2.2 教材分析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2.3 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文逮意,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①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②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 教学设计 (1)导(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严文井《永久的生命》,全文贯穿着作者对生命浓烈的情感—赞美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行文中赞美了生命的永恒,感谢生命的奇迹,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英国作家罗素也发出了这样一种声音:我为什么而活着?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应该找到答案了吧1(请同学们出示思维导图 ) 课前自读检测,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课前指导理清哲理散文的论证思路) (2)读(书声朗朗)与品(以文逮意)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再齐读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感受作者贯穿在行文中对生命的深情。 2.课前自读检测,展示部分学生思维导图(课前指导理清哲理散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请两三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请一两位同学点评,大家再评出做得最好的同学。 3.教师展示思维导图并写下部分板书: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小我? ? ? ?爱情 知识? ? ? ? 值得 大爱? ? ? ?同情 师:这篇散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中有哪些让你感悟深刻的句子呢?请大家找出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品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激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绝望”指追求美好的理想时遭遇各种困境的无奈和痛苦,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师:追求理想的过程是如此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对此(人生的三个主要动力)寄予了深情,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 预设:对于爱情(师引导)请看第2自然段品②……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导析:这句话以形象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形容深陷孤寂的困境,从而描述孤寂的可怕,“仙境”喻指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这样更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作者也得到了它,实现了个人生命的美好。 第三段作者写寻求知识包含了哪几方面?个体朗读第3自然段 导析:(1)了解人的心灵; (2)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 (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文中“获得了一些成就”,教师补充罗素资料: 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品③第4段开头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导析: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3)悟(类文阅读)找出与本文相同观点的句子,加以理解 冰心《谈生命》(同学们找出后,教师指导,学生们谈感悟。)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5.课堂小结 罗素的一生当中,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和磨难,有时候甚至陷入困境之中,但他依然对生命饱含深情,到晚年依然有志同道合的挚友,携手相伴的爱人,竭力投入去做的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他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值得的。 6.布置作业: 再读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和冰心《谈生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自己的人生还有 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字数不少于200字) 7.教师指导: 例句: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仿句:我们的一生,也应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生; 是_______________的一生;也应是_______________的一生。 (1)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在落实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明确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教学时循循善诱,提供文体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由于本节课课外延伸知识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又使得文章脉络清晰,观点突出,因此,我设计了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在合作和探究中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习监控 预习内容的监控,主要是通过课堂学生的汇报完成,从中检查议论文三个要素的掌握情况.拓展延伸部分的监控,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小组汇报、学生个别回答。这样学生交流关于“生命”的名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感受“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发挥教材的品德教育功能。 柯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 陈:这篇文章谈到生命的意义,你是如何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好理解以降低阅读难度?你能谈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吗? 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是达到两相宜的,不是随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虚假、生硬地强行安插。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黄:朗读在议论文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谈谈你准备怎样处理吗? 柯:好的!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本文语言流畅凝炼,应加强朗读,安在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环节中,首先准备让学生在酝酿感情之后自由朗读,时间大致掌握在两分钟以内,自己整体感知,揣摩观点,同时注意议论文语气;在自由朗读过后,师生交流并且明确朗读议论文的几个要点,然后由我举例示范朗读,重在点拨;,在整堂课的最后,也会要求学生再次诵读这篇文章的重点段落,争取做到让朗读贯穿课堂!且在朗读中更能明确观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及情感。 吴: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有一定的异同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 (3)柯老师与观察者讨论确定观察点 经过再次商讨,五位观察者确定的观察点如下: 吴:学生朗读的有效性 陈: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有效性 郭:学困生的课堂表现 苏:教师课堂讲解的有效性 黄:预习任务生成的课堂效果 课前会议结束后,五位观察教师进入了观察表的开发设计阶段,并进行了一次试观察,根据课的特点对观察表进行修改。 3 课中观察 3.1 观察工具 现场观摩课堂观察的同行合计十多人,他们或坐周边,或坐过道,与学生距离非常近。 3.2 观察过程 课前。吴老师组织观察者上课前进入教室,黄老师核对上课时间。 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点,做好观察记录课后。吴老师组织观察者离开教室,准备到办公室召开课后会议。 4 课后会议 4.1 课后反思 柯老师进行了以下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选取要适合学生,讲究一式一法。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我主要采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深入解读文本,探求生命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冰心的《谈生命》,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类文阅读,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2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黄:我观察的是学生朗读的有效性。 郭:我观察的是语言凝练教学的有效性。 陈:我观察的是学困生的课堂表现。 吴:我观察的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有效性。 苏: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性。 …… 4.3 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1)教师上课富有激情,语言感染力强,条理清楚,讲解到位,课件制作精美,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注重拓展延伸,指导效果好。且无论是对学生的引导还是提问都能较好地引发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共鸣。尤其是拓展延伸切合学生实际,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对学困生的关注仍需加强。本堂课多数学困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要求,但是在探讨交流问题时较为被动,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也不强。其实,教学中应多重视学困生的信息反馈,根据他们上课的面部表情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知识的广度、深度等。要多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习中的挫败感,使他们尽可能多的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从而不断进步。 4.4 【课后分析报告】 报告1:柯老师的课后反思 2018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课题小组活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12月5日这一天,我有机会上一节公开课,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冰心的《谈生命》,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报告2: 报告:《我为什么活着》朗诵在教学中的作用(观察者:陈) 1)观察点选点说明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为什么活着》语言流畅凝炼,应加强朗读,并仔细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而理清文章思路,借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说明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堂表现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有以下要素需要关注,并且可以被观察。观察表及结果如下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 3)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自古重视朗读,现在依然重要。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文章,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时不可想象得。积累感悟语言只是手段,学会运用语言才是最终目的。诵读是学会运用的触发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文本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手法等有了很深的感悟后自然而然地会触发他们的表现欲,想把自己刚刚悟出的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展示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诵读触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报告: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观察者:郭) …… 报告: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性(观察者:苏) 1)观察点选点说明 师生间感情交流在育人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自己良好情绪感染学生,要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诱发师生之间的相互亲近,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2)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说明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情感交流课堂表现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有以下要素需要关注,并且可以被观察。 总之,课堂教学讲究“一式一法”、“一課一得”,在教学中思考,在群文阅读中追寻生命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刘勰著.文心雕龙[M].商务印书馆. [2]王荣生主编;步进执行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日亮著.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