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影像艺术研究及其发展
范文

    摘 要:从19世纪投影仪的发明到20世纪初电视机的出现,艺术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像是一种简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沟通方式,与传统艺术手段相比,影像艺术是在创作方式上的大胆尝试。影像艺术发展到后期,由单纯的传达一个画面,进化为探索宗教精神等较为深刻的问题,这一点显现在艺术家对电子机械的应用上。它将影像艺术从“传达表象的工具”转化为“探究人类心灵世界”的过程。人类通过自身的技术发明,在扩展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领域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推动。艺术家们对影像艺术进行大胆探索与实验,通过视觉与听觉等感官的共同展现,突破了架上艺术带来的局限性。本文以影像艺术家白南准的作品作为研究切入点,从中探讨影像艺术的特性及其在现代的艺术地位。探讨21世纪后,新的艺术形式与手段对于艺术本身所产生的冲击性和多元化倾向。

    关键词:白南准;影像;视觉文化;艺术

    1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产品遍布了每个家庭,及工作场所,由于在社会现实中科学技术的运用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时为了突破现有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开始将一些普遍出现在生活中的电子设备融入于自我的艺术创作中。其中将影像与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式在亚洲被翻译为“影像艺术”。在此之前,欧洲地区称其为“Video Installation”,后来在亚洲一度被翻译成“新媒体艺术”,“新媒介艺术”等。

    2 影像艺术的概念

    影像艺术是以“影像”为元素来表现作者中心思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采集技术和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在影像艺术中越来越多的图像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影像艺术主要是通过数码技术与网络传播来展现,通过对时间、空间两种元素的应用来达到艺术效果,这是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突破,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形态。

    这种形态影响之广,其中涉及艺术家的审美理念、视觉惯性、创作的素材和造型等众多方面。其传达的方式相较于传统表达更能展现出当下时代的思想情感。

    3 影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正如摄影技术的不断推进,从而对于绘画的创作理念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不断更新,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电视通过其视听上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之前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并因其所具有的即时性,风靡全球。电视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在不经意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存在的距离,同时使电子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播。在1960年,加拿大社会学家——马歇尔·麦克卢,就20世纪60年代电视在欧美社会产生的热潮解释道:“以收音机和电视机为中心的‘电子媒介将取代活字文化。”与此同时,他还宣称:从古登堡活版印刷技术发明以来,以“活字文化”为中心的时代逐渐要被以电视而引发的“电子媒介时代”所取代。

    电视机在受到大众热情追捧的同时,也因其特性得到了部分艺术家的关注。其中韩国艺术家白南准利用早期索尼的小型录像设备,通过控制时间和动态影像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型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得白南准成为影像艺术的先驱代表。从众多的影像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于机械与人性的理解。

    20世纪对于影像艺术而言,是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1965年一名加拿大艺术家利用小型摄像机拍摄了一组名为《游民》的影像,影像主要内容是纽约Lower East的街景和居住者,在这之后三年,另一名艺术家弗兰克·席烈特也拍摄了有关于纽约街道和街道周围的情景,影像时长达5个小时。但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偏向纪实性,政治性和具有新闻价值的影像内容,所以它们并没有被划分为影像艺术。

    相较之下,另一位美籍韩裔的艺术家首先利用电视机作为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并成功的确立了影像艺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他就是白南准。1965年,他使用一个小型携带式摄像机在一辆出租车上拍摄下了纽约第五大道的街景,就在同一天晚上,他还在艺术家经常聚集的Go Go咖啡屋进行了拍摄,并将这件作品取名为《光影教皇》。正是由于这件作品,拉开了20世纪影像艺术的序幕,也开启了艺术家白南准漫长影像艺术创作的生涯。

    其后他在德国画廊的个人作品展“音乐展览会—电子电视”上,使用了13台电视机和3架钢琴,充分体现了其“参与”和“交流”的艺术创作宗旨。此展对于影像艺术而言是第一次正式展览。不仅如此,这个展览同时奠定了之后白南准对电视多样式操控的艺术手法,使他在影像艺术史上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白南准的前期作品多数呈现的是一种破坏和创新相结合的艺术形象,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以当时社会部分艺术家组成的激浪派。并且随着政治冲突越发频繁,民权运动和相关越战辩论,更加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欲,富有自我意识形态色彩的作品不断涌现。

    在受到激浪派理论的鼓舞之后,当时年轻的激进分子开创了一个代替核心思维模式的社会梦想。而白南准的艺术作品更加精辟的解读了在那一时期的派别理念。在白南准受到激浪派的影响和多媒体技术的冲击后,无论是从他的录像式雕塑、单频视频作品还是行为艺术的摄影,都体现出来当时时代特性對于艺术家在艺术表现模式上潜移默化的改变。

    4 白南准的作品

    受到德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影响,白南准逐渐停止了对于音乐的追求,从而向艺术的方向发展。他参与了当时领先潮流的艺术团体——激浪派,在此之后白南准通过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成为激浪运动的标志代表人物之一。

    白南准在激浪派盛行时期的作品始终将“破坏”与“创新”两个词语相互结合,从他第一次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电视机这一元素,到后期部分作品,主要是将现有的影像视频进行删除和修正,但是其作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点后,为了能够在影像艺术的道路上开辟新的艺术创作方向,白南准和电子工程师安培修也,共同发明了图像合成器:这是一台可以调整电子图像和色彩的仪器,其效果主要用于拼图、处理色彩和创造影像变形等。他将这台仪器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但是即使有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在白南准的作品也不仅仅是纯技术。

    为了更好地解析白南准的影像艺术理念,可以将他作品的特性主要可分为:

    4.1 活体雕塑作品

    这类影像艺术作品,是将电视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其类型的主要作品有与大提请演奏家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之间的合作,如《活体雕塑的电视胸罩》:摩尔曼拉着大提琴,其胸前是两台录像机。这件作品将影像,音乐和摩尔曼的行为有机得融合在一起,远远超过了三者之间任何一种艺术行为单独展现的艺术价值。

    通过白南准自我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对于影像艺术的创作素材不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运用,而是将科学技术与人体相结合,突出了人类对于科技的应用,同时也刺激着观看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利用我们的技术。

    但是这类作品对于人文艺术来说是尖锐的,所以在新时代中,什么样的创作理念能使新型艺术表现形式被人文主义精神所认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4.2 与自然相结合作品

    这类作品主要使用电子技术产生的人工自然与现实中真实的大自然相結合,从而达到另一种视觉感受。这类作品主要包括《电视花园》,《电视鱼》等。

    4.3 宗教艺术作品

    这类作品主要是阐述人与机器之间的哲学隐喻:人摸索在电视文化环境中,面临着技术产品带来的困境。其经典作品有《电视佛陀》,是将一尊佛像摆放在一台显示器前,在显示器中是佛像本身的影像,好像佛像想要参透佛像的本身一般,给人一种佛教中的参悟一般。

    然而相对于其他作品,活体雕塑系列更具有偶发艺术的想法,尤其是其具有表演形式的艺术创作,在展示时可以与观众产生互动,却不受环境和空间上的制约。

    5 影像艺术的后期发展

    从白南准开始,影像艺术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也为众多艺术家们开创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比尔·维奥拉是现代最为突出的艺术家之一,他在2012年上海徐汇区举办了一场《不可言说》的个人作品展。大部分作品主要阐述人生转折中所体验到的感触:从出生,到不同时期的意识转变,最后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自我感悟。

    在这次的作品展中《变形记》系列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其中《安妮卡》这件作品中,我们一开始观察到的是在一片水幕后,一个模糊的影子渐渐靠近,但是看不清是男是女,是人是鬼。随着这个影子走在了水幕下,好似黑天使正在接受着圣水的洗礼,水落在了安妮卡的身上弹起,好似一对洁白的翅膀,这样的安妮卡宛如天使,最后水幕渐渐消失,洗礼结束,而洗礼后的安妮卡面部表情安详,平静。

    在维奥拉的作品中,大部分都采用了水作为艺术的表达媒介,这种将大自然运用到影像艺术作品的方式与白南准的《电视花园》作品的表现手法有些相似,但是又有些不同。

    维奥拉的作品中穿插着一定的宗教信仰,这样的创作思维更像是结合了白南准作品中,对自然的运用和宗教的信仰来阐述现实的一种综合影像艺术,而这些想法也与维奥拉幼年时期的落水获救,感觉像是在死亡边缘走过的经历有关。

    可以说20世纪到21世纪,影像艺术家们传承了白南准、琼·乔纳斯、布鲁斯·瑙曼等著名影像艺术大师的创作思想,更多的将影像艺术融入于自我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将自身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感触,以视觉冲击的方式展现给了观众。

    6 影像艺术的未来

    艺术的形成与表达实质上是对艺术家思想上的一种总结,如果说将一个苹果作为给观众的作品展示,那么那棵结下苹果的大树以及其看不见的根,便是成果背后的努力和历练。

    影像艺术开拓了从视觉与听觉上共同展现艺术家思想的艺术形式,然而艺术的脚步可能很少能够跟得上科技的进步,转眼影像从黑白转为彩色,从2D转为3D,从视觉转为五感的共同体验,但是我们知道白南准的影像艺术不仅仅运用了科学技术,维奥拉的作品也不是全部依赖于现代科技的产物,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我意识,每一件作品都在叙述着不同的故事。

    7 总结

    影像艺术的未来不可避免的是在科学产品的基础上,添加入艺术家们自我的内心独白,但是怎样能够更好地展现影像艺术魅力,让广大的参观者一目了然,并且能够感同身受,不至于一脸茫然,这可能需要日后更多的尝试,因为影像艺术本身就是将创作者的思想以现场动态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让他们了解到艺术本身的多变性和创造性。

    我们期待影像艺术更为创造性的未来,因为影像艺术的未来不是单一性的,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是发生在影像艺术产生的过程中,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参考文献

    [1]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秋凡.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M].万卷出版公司,2002.

    [3]贺万里.装置艺术研究[M].中国万联出版社,1999.

    [4]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叶锦波.新媒体时代影像艺术传播的特征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1.

    [7]徐进毅.十月与美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媒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董喆(1993-),女,汉,上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当代艺术形式。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