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异同评析
范文 摘 要:审计方法的变革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关键标志。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进步,审计需求增大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作为在保证审计质量基础之上提高审计效率的方法,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应运而生。为正确指导审计实践,有必要从理论上揭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本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的变革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关键标志。随着经济活动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结果的依赖越来越强,对审计工作期望越来越高,要求审计人员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加剧。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两种现代审计方法,在解决日益增大的审计需求与相对不足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合理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正确指导审计实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理论上揭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故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联系
1.1 风险基础审计来源于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审计环境变化,审计目标从差错防弊逐步转变为验证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与此同时,被审计单位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应运而生,至此审计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通过了解、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情况来较为科学的决定审计策略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在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同时保证了一定的审计质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审计资源与审计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成为审计学界与业界开始不断探索的新问题。当时,被审计单位认识到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政策和程序是影响内部控制内容和结构的关键因素,于是内部控制概念得以扩展,控制环境被纳入内部控制框架,并被视同为内部控制的首要基本要素。同时,审计实务界也逐步意识到,在审计对象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分析环境因素对审计质量、风险的影响相当重要。这样审计方法就从制度基础审计发展成为了风险基础审计。
1.2 风险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一致 风险基础审计并没有脱离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式,只是对制度基础审计有所发展。作为现代的审计方法,两者在基本程序上均对审计风险有所考虑,即首先需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经营情况和内部管理情况,经初步评价后如果认为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者未得以有效执行,都将会计划进行大范围的实质性测试,以控制审计风险。
2 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
2.1 在审计目标上的根本差异 目标上的差异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因为审计目标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审计程序、方法上的差异。对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是审计的根本目标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审计界发现只要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资产与会计报表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会大为降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就强,因此制度基础审计从评价内部控制着手,据以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来自于企业内部人的欺诈舞弊案件不断出现,审计界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扩大,审计职责从财务报表审计鉴证扩展为还要关注、揭露企业管理人员的欺诈舞弊行为,审计人员需要主动、充分地考虑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于是风险基础审计就直接从审计风险入手,发展出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防范审计风险。
2.2 在内部控制概念及运用上的区别 两种审计方法都涉及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但由于审计目标的不同,两者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及运用却存在一定差异。制度基础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构成一般包括组织机构、岗位责任、人员素质、业务流程、内部审计等要素,审计人员更为关注的是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即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而风险基础审计中内部控制是一个框架的概念,包括内部控制环境甚至企业经营环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关注内部控制的一般情况,而且要更加关注内部控制所依赖的环境,从而分析和鉴别各种可能的欺诈和舞弊行为,评估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根据自身偏好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2.3 在重点审计领域确定方法上的差别 在现代审计中,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是科学配置相对有限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的必要手段。抽样审计的前提必须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在制度基础设计中,重点领域由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结果确定,一般情况下将失去控制(含控制薄弱)和特定期间控制无效的业务系统纳入审计范围。而在风险基础审计中,重点审计领域是通过分析性测试,将拟审计资料与已审计资料分析比较,发现经济业务的异常变动,运用职业判断评估审计对象固有风险,从而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2.4 在审计风险处理上的差异 制度基础审计只在抽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计划阶段考虑审计风险。而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切入点即是评估审计风险,将固有风险的评估置于首要地位,这是与制度基础审计的不同之处。而且风险基础审计强调对风险的分析、评估和控制要贯穿审计全过程,将可接受审计风险计划水平的确定作为风险基础审计的起点,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帮助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项目发生错弊的可能性。
某些论述审计方法的文献常常将制度基础审计所采用的抽样技术笼统地阐述为审计抽样甚至认为是统计抽样。实际上,这是不妥当的。虽然两种抽样方法都需要合理专业判断,都存在一定的抽样和非抽样风险,但统计抽样需要利用概率模型来量化控制抽样风险,非统计抽样中抽样规模和评价结果全凭主管标准和个人经验来确定。而在制度基础审计中,虽然考虑和控制审计风险,但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却是消极的,风险水平并未予以量化,故无法利用概率模型来进行统计抽样。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审计风险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环境和审计人员专业经验加以确定,并在审计全过程中得到积极评估、量化与控制,审计方案、证据收集都围绕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展开。
参考文献:
[1]曹晓丽.企业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研究,2014-05-25.
[2]鹿娟.审计风险及风险基础审计应用研究,2003-06-01.
[3]高志英.风险基础审计研究,2006-03-31.
[4]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2012-06-01.
[5]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2012-04-10.
作者简介:梁波(1978-),男,四川眉山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会计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