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运用下家庭农场的SWOT分析 |
范文 |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限制了家庭农场创新、优质发展的脚步,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生产率低下、销售途径狭窄等问题。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实体行业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三个地区的78家家庭农场进行走访,探究家庭农场的现实状况以及“互联网+”运用的SWOT分析。 关键词 家庭农场 “互联网+” SWOT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适当形式的家庭农场,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家庭农场87.7万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实体行业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等十多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限制了家庭农场创新、优质发展的脚步;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生产率低下、销售途径狭窄等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对一些传统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和新需求。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家庭农场的“互联网+”模式会使得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当下,我国在“互联网+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上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在农业全方位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家庭農场是否能够实现与互联网的良性并轨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主要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三个地区的78家家庭农场进行走访,探究家庭农场的现实状况以及“互联网+”运用的SWOT分析。 二、互联网对家庭农场影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扩宽前期融资渠道。互联网的运用可以改善家庭农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手续复杂的问题,扩大家庭农场募集资金的规模和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融资平台经营方式灵活,可以根据家庭农场的需要迅速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并对家庭农场的经营状况和贷款使用状况进行监控。目前发展较好的互联网融资渠道有:农业众筹和p2p融资模式。 2.智能化生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农业引入智能设备以实现智能化生产变革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互联网智能设备进行联动,以完成农业生产、管理,是家庭农场实现产中互联网融合的主要方式。通过运用联动设备,“互联网+”渗透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销售等各个环节,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得以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例如,通过无应用线传感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等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并将整合后的信息反馈到互联网核心系统,该核心系统就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开启或者关闭农业生产设备。 3.营销模式创新。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荆州只有不到1%的农场主开展了网络电商模式营销产品,但开展了电商服务的农场主都表示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产品的营销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通过引入互联网,营销模式能够突破原有的传统农业营销渠道,农产品销售模式得到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受众广,宣传能力强。通过这些社交网络传递家庭农场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宣传优良农产品养生理念,并将金融领域众筹模式移植到农产品营销,使消费者在朋友圈等界面发起分享链接,让其朋友圈好友进行“自主认捐”凑集购买农产品的金额。这种社会化营销利用了新颖的众筹创意和相互交织的广大人际关系网络,打响了知名度。 4.可追溯系统成为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将每个环节的品质标准、作业规范和责任到人的质量管控体系运用电子数据进行全程信息储备,可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从而使消费者即使在终端也可进行生产供应链全程回溯,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可追溯系统一方面使农产品生产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具体责任人,形成清晰的责任机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能够取信于消费者,可以作为良好的信用凭证和宣传支撑以提高家庭农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 (二)劣势(Weakness) 1.互联网融资的安全性问题缺乏保障。虽然互联网新型融资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融资模式的缺陷和部分风险,但其本身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尤其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刚刚起步,线上融资行为存在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没有及时跟进的空白区域,无法保障的未知领域对属于风险规避型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具有较大的踏入障碍。 2.农业互联网人才缺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巨大的农村互联网人才缺口。家庭农场在运营全程如何将互联网的作用灵活利用于每个环节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需要大量熟悉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作为人力保障。但事实上农村互联网技术人才极为缺乏,仅仅就家庭农场产后电商一块,全国人才缺口达150万人,在农村电商,人才基础则更为薄弱。问卷显示,83.3%的人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仅限于基础的娱乐方面,对智能化生产、网上融资、营销具体操作一片空白;75.6%的农场主表示农场里没有一个人具备大学及以上的文凭。这一方面阻碍了互联网技术与家庭农场的融合,另一方面,作为农业主力军的家庭农场效率受阻、成本难降,无法发挥农业模式的示范领头作用,不利于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 3.产后销售环节农产品特质影响互联网融合效果。一方面,农产品具有易腐烂、不耐储存、产品价值随时间递减等特性,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相应的物流成本也较高,尤其是生鲜果蔬类的农产品,时间损耗性强,物流成本高达25%~40%,极大地制约了互联网在家庭农场产后电商环节的运用效果。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以及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面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数量和品种的不确定性,农场经营者无疑增加了滞留库存和农产品损耗的风险。 (三)机会(Opportunity) 1.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落实。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省级市级定期安排专项培训,包括经营、管理、素养等方面,如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实施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省级现代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培训水产班等。目前也已引入相关互联网培训课程,对农户、家庭农场主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教育,为将新兴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程、提高农户自身的素质、在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提高农民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做出了努力。 农业政策的支持是家庭农场的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诱因,一方面满足了农场主经营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对不同的农场项目进行不同补贴的惠农制度安排极大提升了创办家庭农场并良性经营的积极性。总之,政府制定和出台的农业政策对荆州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2.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在2004 ~ 2014年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之后,改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上议程。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要取得显著成效的宏伟目标。“互联网+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农业主力军,家庭农场应发挥转型传统农业的带头作用。 (四)威胁(Threat) 1.“互联网+农业”领域法律政策的空白。目前,国家对于“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的发展模式仍未成型,顶层设计还未完善。针对“互联网+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和应用示范依旧还在探索和研究状态。同样,我国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还很缺乏。亟待完善的法律和明确的政策指导,来填补发展方向和规范上的空缺,从而规范目前较为混乱的开发探索和行走于法律边缘的高危经济行为。 2.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接受程度。从农产品电商作为新兴事物,与传统到菜市场、超市购物的方式截然不同,消费者一方面希望通过农产品电商获得品类丰富、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存在担心。据中国件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2016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70%分布在40岁以下年龄段,中青年是网购的主流客户,农产品电商的广泛普及尚需时日。 三、对策建议 (一)增加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户素质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尤其是针对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普及产前产中产后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互联网+”认知落实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 (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鼓励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德国,政府制定《农业法》、《土地整治法》保障农场土地租赁不受限制,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为互联网引入进行专业集约生产提供基础。我国应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前提下,通过完善健全农地流轉机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来鼓励土地合理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包括生产性、生活性、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四类,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打牢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设施不够完善,阻碍着家庭农场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四)对引进互联网智能设备实行补贴 通过对农场引入先进互联网设备进行补贴,鼓励农场采用新型生产方式,对产业的融合和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乔小棠(1998—),女,江西鄱阳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