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及提升途径 |
范文 | 何慧贤 摘要:本文以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为基点,分析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并提出其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干部 素质 提升途径 后勤管理工作是支撑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的基础,是高校工作的一大支柱,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后勤管理干部作为高校后勤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方面需要贯彻和落实学校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合理知识结构和良好业务素质的后勤管理干部队伍[1]。 一、 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后勤管理干部素质[2-3]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 (一)政治素质 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师生,其知识层次相对较高,要求后勤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政治素养,同时要有大局意识和维稳意识,具备良好的政治敏锐性,贯彻党中央政策和学校建的战略,做好后勤服务,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其典型特点是工作任务杂、质量要求高、应急情况多。因此要求后勤管理干部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做事积极认真;具备爱岗敬业,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主动揽事做,积极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二)文化素质 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后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后勤管理干部具有扎实专业知识 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无论是饮食服务、宿舍、教学楼管理还是校园规划、工程管理、合同与造价管理等都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规范,同时还需要遵循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规律。因此,后勤管理干部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岗位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教学科研规律,深入做好后勤实践工作。 (2)后勤管理工作的广泛性要求后勤管理干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一方面,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主要对象为高校的师生员工,其知识层次较高;另一方面,后勤工作的社会性较强,不仅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还要与社会上的工商、卫生防疫、规划等部门打交道。因此,后勤管理干部没有广泛、全面、良好、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势必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3)后勤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后勤管理干部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 高校后勤服务范围不仅涉及师生的食、住、行等生活方面,还包括教学、科研等工作方面,同时学校人员众多,学生年年变化,因此后勤管理工作复杂性强。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勤工作不仅要提供好的服务,更需要做好好地管理,提升后勤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后勤管理干部面对复杂多变的服务环境,需要掌握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保障高校后勤工作的高质和高效。 (三)能力素质 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的能力[4]涉及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能力,第二类是岗位胜任能力。 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就是最基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能干事”的本领。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决策的能力,即认识世界的能力。把事情和道理“想明白”的能力是后勤管理干部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目前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发展对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学习能力是后勤管理干部接受新事物,提升自己的首要基本功。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即是“说明白”或“写明白”的能力。后勤管理干部主张的观点和原则,都必须通过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展现出来,有效表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勤管理干部做事的效果。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的能力,即是自己管理和约束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管理能力决定着后勤管理干部工作的效率。 岗位胜任能力。“岗位胜任能力”是指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能干成事”的本领。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主要包括:科学决策和创新能力、把握全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科学决策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对某件事拿主意、作决断的综合性能力。后勤管理决策不仅影响后勤质量,更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后勤管理干部应该围绕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进行系统地、科学地预测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做出具有前瞻性、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决策。同时,广泛地听取意见,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充分发表建议、意见后,归纳总结,把后勤工作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高校后勤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要求后勤管理干部具有创新的精神品格、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创新的管理技能,真正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 把握全局能力。后勤管理干部的视野不能仅局限于本部门本岗位的工作,而要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动态,准确地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规律,总揽全局,突出工作的重点,做出科学的判断。为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配套的后勤保障。 沟通协调能力。后勤管理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事与事的关系,但主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沟通协调能力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后勤管理干部不仅要正确理解掌握上级领导指示,还需要同各级部门、单位沟通协调,并组织后勤人员为广大师生做好后勤服务。因此要求后勤管理干部能够积极沟通,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又满足别人的需求,追求“双赢”的结果;能够换位思考,打破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促进相互理解;能够及时反馈,重视信息的分享,用心倾听各方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回应。 二、后勤管理干部素质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为提升后勤管理干部素质[5-6],需要重点从教育培训、激励考核和轮岗交流等三个方面加强干部素质培养,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强化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推进干部交流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素质。 (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高校干部教育培养体系 通过建立后勤管理干部学习交流平台,开设后勤管理干部培训课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开设远程在线学习服务等,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和管理知识;通过组织后勤管理干部学习岗位、专业技能和其他各领域知识,举办学习研讨活动,积极拓展国外培训资源,参与国外管理培训网络课程,国外合作交流培训等,提升后勤管理干部专业技术知识和文化素质。 (二) 建立后勤管理干部激励和考核机制 逐步推行后勤管理干部激励和考核管理制度,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增强了后勤管理干部考核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后勤干部管理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考核评价的标准,会使干部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对后勤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推行必要的激励和考核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后勤管理干部主动加强自我管理,增强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提升能力素质。 (三)实行轮岗制度,加强干部交流 岗位的轮换可以提升后勤管理干部的综合能力,不断积累新经验,拓宽知识面,开拓新视野,使后勤管理干部加深看问题深度,以最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做事情,实现由“专才”到“全才”的转变;岗位的轮换,使后勤管理干部能力发挥更加充分,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兴趣,变工作压力为学习动力,能最高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后勤管理干部队伍的活力,进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办事质量。 综上,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干部是践行后勤管理实践,提高后勤管理效能的关键。通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推广干部轮岗交流,可以全面提升后勤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从而保障后勤管理工作向着更加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为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浅谈高校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信息, 2007(7). [2] 陈超.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 2005 (24). [3] 林翔.谈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3(4). [4] 曾志刚,王云兰.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思考[J].求实,2007(6). [5] 王进.高校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及综合考评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5). [6] 纪永起,吕淑玲.谈髙等学校中层干部执行能力建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