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我国互联网法治的战略构建
范文 王晓君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文献深刻阐述了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互联网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战略地位,指明了互联网法治的内容和重点,提出了推进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变革,合作共治的多边治理主张。这些文献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互联网和信息发展与治理的重要指针。
关键词:互联网 法治 网络强国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1994年4月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 IP全功能链接,到目前我国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达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无线Wi-Fi普及迅速,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因应这一形势,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阐述了我国互联网和信息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蕴含的互联网法治观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互联网和信息治理的重要指针。
一、互联网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相关文献指出实现了信息化,国家治理之现代化才有了基本和必要的技术支撑,离开网络和信息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4月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一语中的地指出:“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互联网、信息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首先需要政府治理现代化。现代化政府体系应该具有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四个方面的特征,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均离不开网络和信息的现代化。随着国务院发布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逐步深入地与互联网的发展相融合,“互联网+政务”成了电子政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互联网+政务”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及跨部门协同,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最终提升了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提高了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了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
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还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话语平台和公共空间,也为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互联网的广覆盖、多主体参与也使国家管理走向治理成为可能。
(二)互联网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规范化、法治化、民主化、效率化、协调性。在这五个目标中,实现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题中的应有之意。
“长期以来,我国互联网空间管理沿袭传统的行政思路,更多地依仗防护性技术手段,建内网、设防火墙、开发秘钥技术”,互联网立法整体势弱,没有很好地发挥法律调整、规范、引导的应有作用。企业、网民、政府等网络主体权利义务不具体、责任不落实。针对网络空间法治化的问题,2015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互联网和信息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决定了互联网法治是我国全面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自由、共享、开放、交互、虚拟、平等等特性又决定了互联网法律体系不能完全嵌入已有法律体系,而是与已有法律体系重合交叉,互联网法治由此成为我国全面法治的特殊组成。
二、关于互联网法治的重点
我国目前互联网和信息法律的现状是网络基本法长期缺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层面狭义的网络法律包括《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电子签名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三部,其中两部为“决定”,国务院网络行政法规仅有8部,大量存在的是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我国需要制定互联网和信息立法整体性规划,厘定网络法律应该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哪些是与已有的现实问题相通的,可以与已有法律一并立法或者通过对已有法律的解释技术而运用于网络,哪些是网络独有的问题,需要单独立法,以协调好互联网法律与已有法律兼容性问题。抓紧制定互联网与信息基本法,构筑起基本法统领下的以网络安全与网络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合乎逻辑的、清晰的互联网法律体系,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
对于互联网法治的重点,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对网络安全、网络舆论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互联网法治的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和网络信息产业发展法治化
目前,中国有超过7亿网民,网民既具有一般群体的群众性心理行为方式,同时又具有更加突出的网络群体极化倾向。为促进网络信息健康有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2014年4月国务院授权重新组建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责监督管理执法。国家网信办一方面推进网络立法,努力通过健全的制度体系来推动“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日常治理和专项整治,以加强监管。
党中央及时洞察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产业治理迫切需要建章立制,要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治理体系。从统治、管理到治理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合作善治的实践。面对极具隐蔽性的网络,培育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健全自律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成为了当前的首要问题。
(二)关键技术保障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法治化
作为网络后发国家,目前,我国没有形成自主可控的计算机技术体系、软件技术体系、电子技术体系,特别是操作系统和CPU技术没有实现自主可控。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要保障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必须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安全形势异常严峻,面临军事威胁、恐怖威胁和网络安全威胁,这三重威胁均是以网络、信息为纽带,相互交织、相互关联构成我国最突出的安全问题。而我国网络核心技术没有实现自主可控,因此,亟需区分一般网络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般信息网络系统和关键信息网络系统,进而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予以法律的特别保护,同时还要立法推动网络核心技术的突破。
(三)互联网安全法治化
当今世界,人们再也不能简单地将互联网看成一项技术,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深入到人类的活动中,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全局的影响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网络设施的物理安全、网络系统的安全、网络信息的安全都可能因为网络这一介质的互联互通特性变得尤其敏感和脆弱。今天,国际社会的斗争,完全可能不费一枪一弹,攻入他国指挥中枢的网络,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变成现实,因此网络国家安全的立法任务尤为迫切。
习近平同志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互联网立法的目标追求上,维护网络安全以及维护互联网公共秩序是根本和首要目的。既保证网络安全和秩序,又不损害网上言论自由,在保护性与规制性规范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其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2014年4月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想,提出了“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信息安全等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2016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进一步完善了其网络安全的思想,指出:“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中央领导集体的互联网安全论述较为深刻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互联网安全的全局性规划,揭示了网络安全治理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治理战略的考量,为国家总体安全法治化指明了方向。
三、互联网法治的国际视野
201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巴西国会演讲中首次提出国际互联网多边治理体系构想。2015年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同志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更加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互联网多边治理体系。提出了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治理的“四项原则”、互联网发展的“五点主张”。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的核心是在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治,共同发展。
(一)强调互联网主权
网络空间以其“超领土”的虚拟存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第二类”生存空间和继陆、海、空、天实体空间之后的“第五大”作战领域。习近平同志指出,尊重主权包括尊重网络主权,网络主权是《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在网络空间的运用,是维护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关于互联网多边治理体系的构想也是建立在尊重各国主权,促进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的。强调网络主权还是由我国倡导的、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并开展领网安全立法,着重建设国家网络边防,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提出建立互联网多边治理机制
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其价值追求是互通,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得以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它互联互通的特性,这一特性让它凝聚了全人类的智慧,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处一隅,洁身自保。中国人历来讲求“和而不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亟需各国联手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当前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的博弈、冲突与合作日益复杂,我国的网络空间治理方向应当定位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效合作。
针对美国的所谓多利益攸关方治理的思路所造成的国际社会中网络治理不平衡的情况,党中央提出在国际层面上建立基于联合国的多边治理有效机制,这一主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目前各国领导人中提出的最细致的互联网治理理念,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
首先,互联网多边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其次,多边治理的重点是全球网络安全。党中央高屋建瓴地认识到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失序的危险是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威胁,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再次,多边治理的措施。第一,制定国际公约。目前没有公认的网络空间国际公约,国际社会也就缺乏网络空间日常行为准则,进一步地说,一旦受到网络攻击或者攻击威胁,其认定的标准、认定的证据、反攻击的手段、制裁的措施都缺乏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亦即网络空间需要一套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国际法。第二,组建国际社会互联网组织。第三,各国参与共同推动标准化建设,以实现共同繁荣。
结语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纲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法治是法治国家题中应有之义。中央领导集体的互联网法治观以其战略高度、超前思维、全盘把握、系统思考、全局视野回应了互联网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挑战,丰富了依法治国的理论体系。梳理中央领导同志近年关于互联网法治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内容的丰富性、洞悉的深刻性、思维的前瞻性及覆盖的全面性。中央领导近年关于互联网法治的重要论述既对我国互联网法治提出了新课题,也是推动我国互联网和信息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这对于指导我国互联网和信息科学立法、执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全面理解并深刻领会互联网法治建设的精神实质才能尽快实现我国互联网的法治化建设,从而促进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迅速迈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官网http://www.cnnic.net.cn/ 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house/tj/2013- 11- 14/c_118121513.htm.
[3] [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 10- 29.
[4]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http://www.cac.gov.cn/2016- 04/25/c_1118731366. htm.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 11- 16.
[6] 汪玉凯.“互联网+政务”: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J].国家治理,2015(27):11- 17.
[7] 程琳.加快信息网络法治建设维护维护网络社会安全秩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3(1):1- 9.
[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 08- 21.
[9]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cac.gov.cn/2014-02/27/c_133148354.htm.
[10]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 04- 16.
[11] 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重要演讲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N].人民日报,2014- 07- 18.
[12]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 12- 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