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不文明旅游行为教育路径探析
范文 黎国玉
摘要:旅游是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演化为国家“新公共外交”的工具,于细微处施展着一国的文化魅力。然而,近年来“不文明旅游”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社会、学者、官方的广泛关注,这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旅游行为距离文明旅游越来越远,需要呼吁文明旅游的回归。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主体是人,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以改变。文章从教育的角度探讨整治旅游不文明的途径,希望在旅游各环节上,从根本上达到促使人们文明旅游、减少不文明旅游现象的目的。
关键词:不文明旅游 教育 文明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刚刚结束的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文明与不文明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搜索报刊、网络媒体,有如下主题报道,可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关于旅游不文明行文表现的,有“黄冈国庆期间游客爆满,旅游不文明现象仍不少”( 黄冈新视窗网,10月8日)、“国庆期间合肥多旅游景点迎来众多游客,部分游客仍存不文明行为”( 合肥晚报,10月8日)等;二是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原因探讨的,有“北京景区频现不文明行为,专家:根源在国民素质”(新京报,10月8日)等;三是关于如何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有“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还得 ‘多管齐下”(新华网,10月8日)、“北京多个景区频现‘摸文物等不文明行为,消除不文明要靠个人素质”( 新京报,10月8日)、“长城刻画黄河扔垃圾,黑名单管不住不文明”(新华社,10月8日)等;四是关于旅游文明现象的,有“游客多了,垃圾少了,文明旅游成‘黄金周新风尚” (新华社,10月8日)……
可见,大多仍是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报道,同时有关于不文明行为特征、根源的分析,也有部门或者人们提出如何整治不文明现象,以及初步取得的整治成效。回视事实,客观看待此现象,曝光的旅游不文明现象确实存在,但被凝视聚焦了,随着人类受教育程度的加大,大部分游客是有文明有涵养的,正如报道中描述的,即使是不文明的游客,只要稍加提示或劝阻,就会收回人的自然属性——不文明,展示人的社会属性——文明。
当然,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不文明现象与人类文明、与旅游的持续发展始终是背道而驰的,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应该在旅游的文明行为上做更多的努力,即使不能将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完全消灭,但也有尽力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与教育的关系
旅游活动的开展会导致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旅游不文明行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减少或避免。
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使旅游者在异地寻求愉悦时会导致责任约束松弛、道德感弱化[1],旅游者原有不良习惯的延伸、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德缺失、文化差异导致入乡不随俗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是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文化根源和重要原因[2],同时旅游目的地的供给不满足也会致使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发生诸如乱刻画、乱扔垃圾、高声喧哗(讲流氓话)、霸占公共空间、炫富等不文明现象。还有的是由于旅游者的无意识(或者无知,或者文化差异)行为而事实上造成的旅游不文明现象,如在泰国抚摸他人头部是忌讳,在中国却是赞美和喜爱的表达。
刘娟根据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性质将其分为违法、违规和违德不同程度的类型,并选取2006—2013年间的60件典型事件进行统计,发现违法的有16件,占26.7%,违规的有2件,站3.3%,违德的42件,占70%[3]。可见,违德型旅游不文明行为占主导。违法型、违规型旅游不文明行为更多地应采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去治理,惩罚性的法律法规本身也是一种负激励教育手段。目前占主导的违德型不文明行为,可采取提高国民素养、增强道德修养的办法,靠教育、教化、引导、示范、劝导、宣扬、提倡等手段。
二、多管齐下,开展旅游文明教育
旅游不文明行为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而产生,贯穿旅游的各个环节。我们试图从与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紧密相关的社会大环境、学校、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媒体等多个角度(或主要场域、环节)来谈谈怎么开展教育,以减少甚至消灭旅游不文明现象。
(一)社会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很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习惯使然。随着旅游的大众化的到来,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旅游者。如果当我们还是一个潜在的旅游者时,已经养成良好的文明出行习惯,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不文明旅游行为了。因此,可以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倡导文明旅游。习惯基本上都是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所以旅游不文明教育,应从小孩子抓起,让其“成龙之前先成人”,从小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学校教育
现代教育应回归到教育规律和本质,摒弃浮躁和功利,“教”和“育”并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各级学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开展中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卷面分数,综合素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由于见效慢,同时无从考核,很容易被忽视,致使道德教育缺位[4],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与其学历应有的道德素养明显不配。
学校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文明礼仪课程,在教学活动增设文明出行的内容。如在学生假期开始前开设出行行为规则教育课,在相关知识链接中穿插旅游文明教育,告诫学生旅游时“刻字、插队、大声喧哗、炫富、乱扔垃圾等”行为是不对的。台湾、日本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参考。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内容设置包括了很多行为、生活习惯的养成。日本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要给任何人带来困扰与麻烦”。
(三)旅游景区场域中的教育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旅游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旅游区通过设施设备的设置、明显的警示语言、工作人员的工作起到文明教育的作用。
合理的景区设施是旅游文明的保障。有时旅游者的触摸、攀爬、涂鸦是其体验层次、存在层次(通常所说的存在感)的具体需求,是证明其旅游的一种表达方式,景区可以考虑满足其需求。例如,针对游客的刻划行为,可在景区设立一些电子涂鸦墙,以“疏”代“堵”[5]。这些可以满足游客体验感和存在感的设施要通过宣传促销的手段让其知晓,或通过导览图或入园手册或工作人员指引的形式引导其前往。
对一些禁止发生却又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的区域应设立告示牌,及时告知游客。对旅游者来说,景区规范类标识牌是一种劝说性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以强调、劝服或打动旅游者为目的[6]。景区规范性标识牌作为社会规范信息的重要传播手段,建议景区多采用情感诉求型景区文明教育标志牌。它展示的是积极的信息效应,使游客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满足和认同,相对于理性诉求型景区标志牌来说,积极、委婉的情感诉求风格标语更能够唤醒旅游者的行为意愿。同时,标志牌的形式应灵活多样、生动形象。景区可在入口处以漫画的形式张贴“中国公民出国(境)文明旅游出行指南”30则,在游憩点以电子触摸屏的形式图文声并茂地宣扬文明旅游,或以故事的形式演示文明旅游。当然,更为常见的是在不文明行为易发点以告示牌的形式进行劝导。
景区工作人员的示范和启示教育,如三清山景区内,每天有100多名环卫“蜘蛛人”捡垃圾,有意选择在游客集中的位置和时段,每天数十次表演给来山的几万名游客观看,在捡垃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起游客对保护自然和环境的意识。
(四)旅行社场域中的教育
旅行社的产生是旅游成为一种产业的标志,是旅游大众化的有力推手,是连接旅游客源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故也是宣传文明旅游的阵地。
旅行社应把文明旅游纳入旅游合同之中, 在组织出境旅游时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甚至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组织国内旅游时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合同附件或宣传资料,要求旅游者学习并自觉遵守。
导游是旅游团的领头羊,不只是带好路线,更应强调在旅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文明旅游行为当属其中。文明旅游要求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生活秩序,也就是对 “入乡随俗”中的“俗”要了解。显然,不可能所有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俗”都了如指掌,故导游和领队在行前、行中应宣介旅游目的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禁忌事项,对旅游者进行目的地风俗礼仪的提醒和告诫。
(五)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作用不仅在于惩罚,更重要的是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及通过对被处罚人员的处罚,可以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法律法规的内容公之于众,其内容本身就是一项相对权威的教育材料,加上社会舆论的报道宣传,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并引以为戒。
当然,最具权威性的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相关法律和办法。2013年10月施行的 《旅游法》及2015年4月施行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明确规定了触犯法律法规的不文明行为。截至2016年10月9日,已有四川游客大闹航班致延误、上海游客殴打店员致人伤、北京游客殴打导游咬伤劝架人、黑龙江游客酒吧火烧越南盾等20多人因违法受到相应处罚的事件发生,他们的事迹也通过媒体公之于众。虽然法律的威慑力及执行力度、内容的完善性方面有待完善,但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教育了广大潜在游客。
很多地方政府也在旅游文明教育管理方面做出了示范,如北京在发布的《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对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游客的单位或街道出具告知函,同时建立联合惩戒工作机制,被“拉黑”的游客信息将通过内部信息平台通报给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在一些实名制景区、博物馆,高峰期经营单位可以限制其购票参观。北京版“黑名单”制度在管理对象、游客不文明行为范畴、采集渠道和惩戒措施方面可根据地方情况加以细化与补充,操作性更强,对游客的警示教育作用更明显。
(六)舆论媒体
在当今时代,舆论媒体是社会形态的一面“透视镜”。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倡导文明旅游,客观报道相关单位、机构、行业、个人为促进文明旅游开展的活动或工作,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文明旅游的氛围,积极传播文明旅游工作中的正能量[7],组编正面旅游文明教育教材,发挥积极引导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报道、揭示、评论不文明旅游现象,将事件真相展示在大众面前,直面揭穿、解析和谴责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及不良效应,组编反面旅游文明教育教材,发挥告诫、警示作用。
三、结束语
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明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实现全域范围内的文明旅游,任重道远。各层次、各领域的文明教育是实现文明旅游的一项长期工作。除此之外,旅游规划、建设、管理、法规、服务接待、消费等不同环节也需要不懈努力和跟进,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旅游。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61.
[2] 林德荣,刘卫梅.旅游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J]. 旅游学刊,2016(8):8- 10.
[3] 刘娟.旅游不文明行为应对政策的最优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5(15):70- 72.
[4] 王雨慈.我国旅游者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城市地理,2015(8):24- 25.
[5] 樊友猛,谢彦君.具身欲求与身体失范:旅游不文明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J]. 旅游学刊,2016(8):4- 6.
[6] 张梦,潘莉,Dogan GUR SOY. 景区规范类标识牌劝说效果研究——基于语言风格与颜色效价的匹配影响[J].旅游学刊,2016,31(3):79- 87.
[7] 胡静.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 [J]. 旅游学刊,2016(8):10- 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