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探微 |
范文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已经从早先的“唯分数论”变成了“重素质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要求下,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因其内容的单调、知识的局限、思维的呆板等弊病,已经不能跟上時代的节奏了。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于是“拓展性阅读教学模式”成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一大热点。 什么是拓展阅读教学?拓展阅读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基础,依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某一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专题,以拓展学生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为目标,贯串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综合性、个性化、多元化、拓展性阅读的教学活动。它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广泛性、灵活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一片广阔又绚丽的新天地,对学生获取信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丰富阅历、陶冶情操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它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改变以往以课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围绕二三十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讲、背、练的方式,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然而笔者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老师对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着误解,课堂上产生了不少问题,总结有三:其一,过度拓展,舍本逐末;其二,肤浅拓展,游离文本;其三,单一拓展,忽视学生。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让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有“法”可循,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端本正源,适度拓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部分老师看到此话,又受到拓展阅读教学大潮的影响,就轻教材而重拓展。笔者认为这是对叶老观点的断章取义,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叶老的原话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在笔者看来,叶老的观点恰恰与部分老师所想的相反。他虽然认为要“举一反三”,但也强调要好好运用教材“精要地‘讲”。在课堂教学的“阵地”中,教材是最主要的“武器”,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是拓展阅读教学的源头。部分老师忽视这一源头,在拓展前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拓展流于肤浅,课堂杂乱无章。因此教材要精读,拓展材料要泛读,教师实在没有必要逢课必拓展,拓展无度只会弱化了文本。 例如,笔者在教授鲁迅的名篇《故乡》时,曾想过以“乡愁”为拓展点,引入一篇短小的现代文阅读。可是在备课时,笔者发现这篇课文内涵非常丰富,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细细探索品味,是否还要挤出时间做课堂拓展呢?后来笔者认为,如果在学生还没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的情况下,就匆忙引入拓展阅读的短文,只会让学生手足无措。还不如放弃课堂上的拓展,让学生把小说阅读的方法学扎实了,然后以这种方法去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有时“舍”反而是一种“得”。 但是《在烈日与暴雨下》一文,就需要拓展阅读。因为这是一篇节选课文,如果只读文章,学生会对课文的某些内容产生疑惑,例如祥子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还要出车。因此教师可在课前就让学生了解选文之前的内容,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精挑细选,有效拓展 拓展要适度,拓展更要有深度和广度。那么如何来选择适合的拓展阅读材料呢?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从文本出发。拓展阅读应依托于教材,以教材为源。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在充分深入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开展与教材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有机拓展。根据上下文语境而引申出有效拓展,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拓展,课后还可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端,进行课后同系列阅读指导。教师要努力寻找可供拓展的关键点和空白点,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这篇文章非常短小,主题也十分明确,即“爱心的神奇力量”。笔者原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和颁奖词》的拓展阅读环节,并让学生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还精心配了歌曲《爱的奉献》来烘托课堂气氛,突出“爱”的大主题。但是课后发现,课堂气氛虽很好,学生获益却不多。在教后反思中笔者发现其实在之前的文本研读环节中,学生随着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已经一步步深入地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学生的心灵和感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洗礼和震撼,“爱”这一教学目的和重点其实已经达成。如果继续强化,不仅对学生无益,还弱化了语文课的课程特征,把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这样的拓展是比较肤浅的。于是,在再次教《七颗钻石》时,笔者就放弃了“爱”这一拓展点,而从“丰富的想象”这一教学目标引入了湘教版中的《幸福鸟》一文。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用来做课堂拓展再适合不过,文章结构与《七颗钻石》相似,而且也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为了强化“想象”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了一些类似的童话来做课后的延伸阅读,如人教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如安徒生童话系列,如中国的古代民间故事《田螺姑娘》等,从一篇文章拓展为一个系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让他们课后的阅读更加有序有质。 三、着眼学生,灵活拓展 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以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但是在拓展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经验、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一味求深求广,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失去阅读兴趣,更不用提阅读能力的提高了。而着眼于学生,就要求教师能想学生所想,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来安排拓展阅读,调控教学过程。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一文中,提到了国文老师教授辛弃疾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笔者发现学生对辛词不熟悉,无法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似乎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笔者针对这一教材中的空白点,穿插了《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拓展阅读,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辛弃疾的悲歌慷慨,从而体会国文老师的爱国情怀,再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同時,发现学生在诗词阅读方面的欠缺后,笔者在之后的教学中就会有意无意地穿插一些诗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如教另一篇朱自清的名篇《春》,笔者就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给五幅春景图各配一句古诗,群策群力,大家也能想出不少,就是最后一幅《春早人勤》图,学生未能想出来,于是笔者就为学生补充了陆游《鸡犬》中“乡村年久竞农务,秋歛春耕恐失时”一句。在《秋颂》这一课文的教学中,第五段关于“秋院”的描写,笔者就引用了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来让学生感受那重门深掩后的无尽寂寥。把诗歌阅读穿插在平时的散文教学中,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阅读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认清自己与学生的定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根据所学的内容与需求,参与到拓展内容的选择上,师生共同补充拓展阅读内容,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如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他曾经看过一篇《二翁登泰山》的课外文章,里面就提到了愚公。于是笔者在找到这篇文章后,发现此文内容上与课文接近,并且有些文言实词也可以用作一词多义的迁移训练,做该课的拓展阅读就非常适合。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得法”,拓展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只有拓展得“法”,务本、务实、务生地拓展,才能沟通课堂内外,才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真正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常莹,孙淑琴.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9). [2]孙国梅.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35). (黄薇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215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