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汉翻译填词成因及技巧简析 |
范文 | 范云军 摘要:在英汉翻译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很难简单用直译或者意译来解决的问题。这些棘手的问题就包括英汉翻译中的填词或者增词。本文立足于英汉翻译的基本翻译过程,分析并探讨英汉翻译填词的基本成因和技巧,并总结其意义,希望能为英语的翻译提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填词;成因;技巧 引言 “翻译”二字的本意是指翻译行为及其过程,即《现代汉语词典》所列词义的第一项:“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我们看来,翻译是指翻译行为及其过程,换言之,翻译指的是翻译实践活动。英汉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表面上看英汉翻译只是把英语原文的表层结构直接转化为汉语的表层结构,但是这并不能正确刻画出译者所经历的语言心理过程,即理解过程。英汉翻译的过程不是英语(原文)--字词对应--汉语(译文),而应该是英语(原文)--理解、分析与对比、选择--表达--汉语(译文)。从语言心理的运作上看,翻译者须先将英语语法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的深层结构了解清楚,并分析成若干语法与语义单位,然后再将这些单位一一转化成汉语的语法及语义单位,最后经过重整组合才能完整地完成这一过程。 如何针对不同的语言情境对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要通过增词或者填词的方式完成翻译过程,准确传达语言意思,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是许多翻译者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一部分将着重探讨一些基本的英汉翻译填词成因及技巧。 一、根据英汉思维和表达习惯填词 通俗地讲,翻译就是指将某一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的过程。严格地说,翻译还应包括某一语 言内不同变体间的转换,比如将古文译成白话,即语内翻译(intralinguas)。而语际翻译(interlinguas)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汉翻译。 在英汉翻译中,人类的思维内容有其共通性。在深层结构层次上,不同语言间不乏语义上的共同之处,这正是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基础。然而,原语和译语有各自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和表达习惯。这就要求翻译的时候,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况下,用目标语替代原语意义,增加相应的词语,然后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习惯,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㈠ 英语多用被动句,汉语多用主动句 “That term ‘God of Wealth” was invented not by me but by the peasants.在英汉翻译中,英语多用被动句,而汉语多用主动句。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英语的被动句在很多情况下,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特点转译成主动句,同时增加相应的词汇。例如,在上句话中,如果不顾汉语的表达特点,硬译为“财神爷这个词不是被我发明的而是被农民发明的”,显得拗口、不顺畅。然而,如果考虑到汉语的句式特点,我们则可以翻译为,“财神爷这个词,不是我的用语,而是农民的发明”,则显得通顺、美观。 再如,“The export is not permitted to exceed its limitation.”在这句话中,在词的翻译方面,‘export和‘limitation如果分别翻译为出口和限制,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如果增加情况和范围两词,就会使本句的表达较为顺畅。在句式的翻译方面,这个句子也是被动句。考虑到汉语的句式特点,我们把全句可以翻译为:出口物资情况不得超过限制范围。 ㈡ 英语句子结构呈树状,汉语句子结构呈竹状 英语的关系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连接词)十分的丰富,英语也正是靠这些关系词的过渡和连接,从形态上维系句子的各种关系。因此,英语句子结构呈树状,往往有一主干,主干上枝蔓横生;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呈竹节状,逐节展开。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往往要完成两种句子结构的转换,这就需要增加适当的词汇。 例如,“He is the last person I will ask for help.”该句如果直接翻译为:“他是我会要求帮助的最后一个人。”这种译法在结构上和原文完全对应,把原文的定语从句直接翻译过来,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读起来十分啰嗦。因此,该句适用通过增加相应的否定词可以翻译为:“我是不会求他的。” 再如,“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在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有5个从句,并用多个连接次,形成了一个空间架构。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句子主干,按照汉语的顺序节节展开。可以翻译为,“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当我问他时,她说饿极了,有两天都没吃饭了”。 ㈢ 英语多用长句,汉语多用短句 英语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由多层从句嵌套而成的长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将他们层层剥离,就会发现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句子。因此,在实际翻译的时候,通过增加相应的词汇形成多个短句,从而符合汉语多用短句的语言习惯。 例如:“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多层从句嵌套而成的长句,看起来有些混乱。经过分析,主句为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that 引導一个宾语从句,the child 是从句的主语,谓语是will experience;who定语从句修饰the child,where壮语从句修饰an environment, which定语从句修饰many stimuli。因此,我们可以翻译为,“行为主义者的看法是,如果一个儿童在有许多刺激物的环境里成长,而这些刺激物能够发展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这个儿童将会有更高的智力发展。” 二、根据上下文语境填词 翻译始于阅读,但是,阅读并不等于理解。我们常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一段英语文字只要能读通也就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其实,对于英译汉这一语言转换过程而言,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正因为我们天天生活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所以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上下文而无须过多地去思考某一个词的确切含义。但是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要寻找确切的汉语表达,所以给每一个英语词汇以正确的意义上的定位就变得十分重要。动笔翻译前一定要通读原文,使自己对其总体语境(指原文整段或整篇的语言环境)有个初步的了解,因为有时候某个词或词组仅仅根据所在的句子难以确定其所指的真正涵义。汉语同义词的正确添加或者补充首先取决于对原文词义的确切理解,而对原文词义的确切理解又取决于对原文上下文的推敲,否则译文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㈠ 在文学作品中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该句可以直接翻译为:“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资富裕的汪洋大海中贫乏的孤岛上。”这种译法用了和原文相同的形式,“物资富裕的汪洋大海”,其优点是保留了原作者的比喻,但恰恰是由于不肯割舍比喻,造成可读性不高,不仅行文别扭,而且“汪洋大海”这个常带有负面涵义的比喻和“物资富裕”放在一起也显得很不协调。这时,根据原文的语境,如果增加相应的状语成分就可以避免硬译的弊端:“黑人仍生活在贫困的孤岛上,尽管放眼世界,是一片繁华景象。” ㈡ 在商务信函中 再如,“Your corporations representatives asked that additional details be sent to your corporation for future consideration.”在这句话中,我们知道‘detail在汉语中是细节的意思,但我们不知道是哪种细节。然而,根据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得知,这个细节指的是中国的资料。我们通过增加详细的‘资料使整个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更符合中国表达习惯。全句可以译为:贵公司的代表要求我们寄送更为详细的资料,以便做进一步考虑。 ㈢ 在散文翻译中 例如, “We beheld the gray front of the old parsonage terminating the vista of an avenue of black ash-trees”。翻译的时候,如果将terminating the vista of an avenue的意思用“路尽头”来传达,就可以不受vista这个模糊词的限制,并且把terminating 增加相应词汇形成一个地点状语来表达,所述意思与原文一致。因此,可以翻译为,“一条大路,两旁白蜡树成林,路尽头可以望见牧师旧宅的灰色门面。” 三、根据文化背景差异填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若将其分开,语言和文化都会丧失其意义。[1]在做英汉翻译时,译者需要时刻记住的是译出的汉语是给国人听或者看的,因此译出的汉文除了要表达汉语原文的意思以外,还要让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必须要懂得国人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有些外国人了然于心的知识,对中国人来说就可能很陌生。所以有时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得不加上一些汉语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差异就直接体现在语言中。例如王正仁教授在英汉翻译课中讲过的英文 “green eyed”一词的用法,它的通俗说法是红眼病,而实际上是“嫉妒”的意思。 ㈠ 在政治方面 “Back to the question: Has democracy a futureYes, Virginia, it has, but not the glorious future predicted in the triumphalist moment. Democracy has surviv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the skin of its teeth. It will not enjoy a free ride through the century to come.” “In America, democracy must run a gauntlet of challenges. The most crucial is still Du Boiscolor line. Much depends on the availability of jobs, especially in the inner city. If employment remains high, political action will mitigate racial tensions, particularly when minorities understand that in the longer run ethnic gerrymandering will reduce, not increase, their influence. Tension will be mitigated when more by intermarriage. Sex and love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reeds and colors can probably be counted on to arrest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第一段中有两个形象的说法:Skin of its teeth和a free ride。如果硬译的画,将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与上下文不符,令人费解,只有了解政论文的体裁和当时具体的语境,才能将前者译成“险胜”、“有惊无险”。译It will not enjoy a free ride这句时,有人保留了形象的说法:“民主不会有顺风车可搭了”,也有人不用形象用语,如“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则不会那么轻松偷快了”等。有人不用原文形象,但却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的北京词汇,下面就是一个译得不错的方法:“民主政体在20世纪险胜,因此下个世纪的日子也很难一帆风顺。” 第二段中的inner city若硬翻译成“城市之内”就不能体现该词的真正涵义。inner city主要指城市内穷人居住的地方,因此通过增词翻译成“城市内的贫民区”似更合適。另外,ethnic gerrymandering,若翻译为“按旅裔划分选区的作法”就和上下文联系不起来,怎么会突然间冒出一个划分选区的问题来呢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有必要记住本词的核心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核心意义补充或增加本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本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根据种族划分选区,以便在选举中对某一族群有利,作者在本句中要说的是,少数族群似乎已认识到,从长远来看,总是以种族为手段争取自身的利益(包括划选区)并不一定有效;相反,应该以团结的方法,如作者后面提到的intermarriage通婚)。 ㈡ 在法律方面 法律语言有其自身特点,用词精准,制作客观陈述,不带主观色彩。所用词语非人们日常使用的口语体,非常正式,体现出法律文本的严肃和缜密。在翻译方面,要特别强调表达的准确性、简明性和明晰性。 例如,“The borrower shall not do or cause or suffer anything to be done whereby the lenders interest may be prejudiced.”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着重中文的表述方式,在表达中添加一些形容词和限定次达到逻辑清晰,用语庄重、准确。因此,我们可以翻译为,“凡可导致贷款人的利益受损的事情,借款人均不得作出,或促使或容许其发生。” 结语 英汉翻译的填词技巧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和方法,他不仅有助于融合东西文化,而且还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流。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翻译就是指将某一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的过程,而语际翻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汉翻译。英汉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英汉翻译必须采取汉文的句法来表达英文的意念。如果按照英语逐词硬译,那么译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的汉语拼凑罢了。针对不同的语言情境对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要通过增词或者填词的方式完成翻译过程,准确传达语言意思,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是许多翻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英汉思维和表达习惯填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填词,根据文化背景差异填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范仲英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刘丽芸.英汉翻译技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梁为详、吴艾玲主编.英语翻译[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5]杜雪磊.英语否定词的分类及英汉翻译技巧[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6]王源涛.浅谈汉英翻译中的选词用字[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第112-114页. [7]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