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培育路径 |
范文 | 傅志平+安婧+朱芸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介已经与大学生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由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乏,导致其网络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严重不符,常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文章在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界定基础上分析了其特征,并结合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从网络媒介课程的开设、加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多元主体协同配合的教育渠道的构建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言行 中图分类号:G206;G4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在大学里,大学生已经将网络媒介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先进知识的汲取,丰富信息的获取,眼界的开阔,交际圈的延伸,有趣信息的分享等无不与网络息息相关。但是,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波及面之广,功能之强大的特征要求大学生在接受和发布各种信息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调研发现,当今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普遍较低。由于大学生网络知识基础的缺乏,对传播信息的法律规定不了解,对如何科学、合理应用网络媒介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其网络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严重不符,常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因此,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广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理解,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运用能力,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这对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至关重要。 1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1.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教育早在20世纪下半叶,兴起于加拿大并迅速传播到在英、美、法等一些发达国家。其内涵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合理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众媒体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大众媒体的本质特征、形成一种明智的、批判性的理解力。也即,它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媒体的组织结构、运作的过程、产生影响的机制等方面而进行的鉴赏力教育[1]。目前比较权威的媒介素养的定义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显然,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源于媒介素养,特指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修养。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和思想行为规范。其内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网络媒介知识基础的了解情况;其次,大学生在接受、运用和传播网络媒介信息时应具有的分析、评估、批判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媒介提高自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大学生在利用媒介资源过程中应具有较高的道德规范、伦理操守和法律意识。 1.2网络媒介的特征 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的泛化,网络已成为一种泛个人化传播的模式,个人及媒体,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部不再能垄断和控制话语权,而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网络文化下,“人人即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介具有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传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网络信息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网络媒介的上述特征注定了网络人际传播的广泛性、人们变换交流对象的频繁性。同时,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个体本性展现的真实性,在网络中更容易将“本我”表现出来,这有别于与他在物理世界的表现。这意味着将从仰视膜拜“众神狂欢”的传统媒体时代转入了“人人即主角”的网络时代,在无拘无束网络中,大学生往往沉迷其中不知所措。网络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将他们培养成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取、整合、传递网络信息的较高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可见,在新的网络媒介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其急切和必要。 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进行的调研发现,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是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者,但是复杂多变的网络媒介环境对他们产生强大正向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因为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等各方面正处转型的关键期,对网络媒介这种便捷的信息交流传播工具具有独特的需求。但是,他们在运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网络媒介素养欠缺令人担忧。虽然他们基本上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是,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和学习,缺乏有效鉴别、应对和利用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 2.1对网络媒介消费层次较低,缺乏理性 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网络信息的层次和内容较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网上的大量时间都被用于聊天、游戏、看影视等娱乐消遣活动,或者浏览娱乐类和体育类消息,不用思考的“快餐文化式”网络内容受到大学生普遍青睐。不少大学生一有时间就泡在网上,乐此不疲,为了上网可以通宵达旦不休息,甚至逃课。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了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但是,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主动意识并不强,未能有效利用网络上的学术资源,忽视学术营养的汲取是常见现象。 2.2对网络媒介信息缺乏批判意识 很多大学生上网,一般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主动运用批判分析的目光解读信息的较少;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接受和搜寻过程中,缺乏甄别和思考判断的能力,对网络传播的信息的正确与否、真实与否等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很多人使用网络媒体仅仅局限于娱乐消遣这种低水平、浅层次,网络媒体在为自身知识和能力提高方面服务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3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模糊 大学生普遍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模糊,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所知甚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量的虚假、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时,由于他们的自控力和自律性较弱,同时他们又缺乏明确的价值标准和正确的立场[3],在有关此类信息的接受和传播问题上,他们时常表现出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伦理道德评判的错误标准。许多大学生对于网上侵权盗版、网络黑客等行为往往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而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考量。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在看待网络媒介社会影响时常存有一定的偏差,许多学生在分析和评价互联网对民族文化利害关系的影响上持有错误的见解。 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一般是在接触日常网络媒介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而自发获得的,缺乏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显然,大学生借此而形成的网络媒介素养层次低、水平低,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介教育的积极效应,通过教育消除、化解由网络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引导大学生科学地使用媒介资源,共同营造有序和谐的传播环境。 3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3.1在高校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介课程 高校积极开设网络媒介课程可以有效地确保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层次化和实效性。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此课程,不仅有利于扩展专业教育的范围,而且还可以作为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手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与整个学校课程的所有方面相统一。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应成为网络媒介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的开设应涉及课程形式、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未能形成系统,课程开设专业性较强、范围较窄,仅限于传播学、新闻学等新闻专业内,为此,首先可以选择性地在部分高校其他专业开设必修课程,选修课,或者并入思想政治类课程。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专题研讨、面对面交流重大的社会舆情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情景探讨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思辨能力和舆情处置能力。第三,要加强师资培训,师资的配备情况决定教学质量的优劣。加强教师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掌握和提高应用网络媒介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果条件成熟的话,高校应成立媒介素养教育教研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教学的重要平台,利用此平台教师可以提高他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水平,加强自身对媒介的体验和运用能力。高水平的师资可以确保网络媒介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他们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他们鉴别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他们网络传播的法律意识。 3.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媒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力量,其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加大网络软硬件投入,加强各种网络平台的建设,用各种校园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具体可以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术交流等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媒介。首先,以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网络传媒素养教育融入讲座、征文、研讨、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亲身的实践体验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比如,可以组建自媒体社团、学生记者团等,吸纳高年级的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同学参与社团,开展校园微电影的拍摄、展播,校园重大事件的报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三,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在校园网、BBS、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的舆论引领作用,在对学校重大事件和新闻的发布中传递正能量。通过以上校园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基本知识和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认识到媒介对受众的操控能力。 3.3构建多元主体协同配合的教育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介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将逐渐成为人们终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辨别、评价和分析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价值观的形成[4]。有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的国家是政府主导的,有的国家是民间组织推动的,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包括政府、学校、家庭以社会各界协同配合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渠道将会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面对新媒体日益显现出的无所不能的渗透力,大学生自身也应努力学习网络媒介素养的各种知识,在实践和反思中实现与社会环境的适应[5],积极提高媒介批判意识,批判性分析和接收媒体信息,主动认识和解读媒介信息背后的意識形态,合理发挥网络媒介在交往,自我提升,服务社会中的积极功能,最终提升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为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亚卓.第二次浪潮:加拿大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二)[J].媒介研究,2004(3). [2] POT T ER W J. 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266- 272. [3] 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3): 201- 207. [4] 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2009(1):66- 70. [5] 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157- 15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