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创新 |
范文 | 徐苗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对学生资助的力度加强;另一方面要精准施助,达到育人的效果。本文以宁夏大学精准资助工作为例,从精准资助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探索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1精准资助工作的时代意义和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教育部要求,要坚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提高学生资助水平是教育扶贫工程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樹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 高校要探究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力争实现精准资助。一是要在助学资金整体分配上更加精准,掌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底数,根据困难学生占比制定合理的资助金分配方案。二是要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所助为所需,避免轮流享受资助。三是要“资助力度”精准,根据认定学生的不同困难程度,设置分档资助,加大对特别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杜绝出现“平均资助”。 2精准化资助的内涵和外延 精,主要是简化,易操作;准,就是要量化、细化、可操作化。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准化资助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资助政策体系完备 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等,已经覆盖了“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在经济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精准资助,就要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进行更精准化的资助、帮扶。 2.2认定对象精准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前提是要对在校困难生进行认定。精准资助要求对贫困生的困难原因、困难等级的划分要精准。目前,各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据的是2018年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考虑学生家庭经济、特殊群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发状况、学生消费及其他六大因素。申请认定的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需如实提供家庭经济的情况,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及时告知高校其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做出承诺。由此可见,认定对象精准不仅要参照标准、量化指标,延伸的含义是要申请认定的学生对提交的材料做出承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3资助力度精准、措施适用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对于不同困难程度的学生,要分档、分层实施资助,根据认定的等级发放资助资金。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及时宣传国家有关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鼓励其优先考虑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先解决学费之忧,确保顺利入学。对于没有监护人担保助学贷款的学生,核实情况后,开通绿色通道,进校后给予重点资助,重点关注。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优先考虑给予校内勤工助学锻炼岗位,帮助其解决入学后的生活困难;对于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学生,给予能缓解其生活费压力的资助额度,设立部分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 2.4资助效果评价 资助效果是资助工作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资助的有效性。精准资助要求充分发挥资助的实效性,最大程度体现资助的价值,彰显资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作用。国家的资助或者社会层面的资助是否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起到育人的作用,就是对资助效果的评价。资助不仅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安心学习,还要激励这些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享受社会关怀的学生心怀感恩,自强不息,成长成才,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校、回馈社会。 2.5动态化管理 精准资助是在动态调整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在校生活困难。在不断补充、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精准资助要求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对资助目的、资助对象、资助力度的及时性与灵活性适时做出调整,实现动态管理。 3精准化资助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创新 高校资助工作要着力提升资助质量,重点培养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让资助起到育人的作用。精准化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努力的方向,对推动资助工作内涵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1转变工作理念建立新的资助模式 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度不高,资助档案建设薄弱,对资助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等。要实施精准化的资助,高校应该转变当前资助工作的一些理念。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精准认定受助对象的重要性,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既要涵盖《意见》中认定的六大因素,参照量化的指标,又要考虑一些软指标,综合考量申请认定对象的困难程度。例如,高校可结合学校所在城市物价水平、学生日常消费水平等,确定、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不断补充完善动态数据。其次,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资助,贫困学生也有很多能力发展性的资助需求。高校应深入了解贫困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有针对的进行资助,努力探索资助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另外,学生资助工作中要融入资助育人的理念,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3.2加大培养力度强化资助工作队伍 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离不开有力的资助工作队伍。虽然各高校建立了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层面四级资助工作认定机制,但负责资助工作的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稳定资助工作队伍。因此,高校应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配备数量充足、能够长期从事资助工作的队伍,加大对专职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资助工作人员培训会,尤其要支持从事资助工作人员参加区外资助培训会,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经验,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夯实人才基础。 3.3细化认定指标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实施精准资助的首要环节。精准识别对象,要求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面细化指标、共享数据、规范操作流程。目前,宁夏大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参照《自治区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宁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对学生及其家庭完全不能提供基本上学费用、仅能提供小部分基本上学费用、尚不能提供全部基本费用的情况分类识别。同时,跟踪调阅申请认定学生在校日常消费情况,对反映日常消费过高或消费水平与家境不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走访学生宿舍其他成员,进一步核实学生实际经济状况,整个过程中也会注意保护他人隐私。 3.4分层按需资助努力实现资助育人 3.4.1分层资助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过认定,可分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三个等级。为了保障在“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高校要根据受助学生不同困难程度进行分层资助,重点会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重点优抚对象、残疾、孤儿学生的资助力度,避免“平均资助”现象。宁夏大学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取两个困难等级,即一般困难和特别困难。每年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是按照22个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划分名额,避免“平均资助”。申请和发放时分为两档,一档每生每年4000元,二档每生每年2500元。认定时会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同时明确规定,特别困难的学生每年都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杜绝“轮流受助”的现象,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 3.4.2按需资助 虽然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已经做到了经济资助全覆盖,然而,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还需要精神上的资助。高校要积极努力满足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自我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助的意识。通过开展专业辅导、心理调试、综合能力提升班等举措,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解决受助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困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性的资助。目前,宁夏大学已逐步实施了近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计划。针对土木与水利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成绩普遍落后的情况,也开展了优秀学生党员一对一专业帮扶,真正为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起到了帮扶作用。 3.5效果评价 资助工作的出发点是保障家困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而落脚点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资助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看对于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教育,要看受助学生是否真正从内心感谢、感恩于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也决定了受助学生毕业后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家庭的回馈。因此,高校在资助学生的过程中要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开展诚信、感恩、励志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宁夏大学已连续五年开展了暑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访项目,区内外近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受到回访。一方面,学校积极宣传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送去温暖,走进学生家庭,也为全校家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年回访后的成果汇报会在全校举办,汇报活动在受助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学校还主动邀请宁夏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家、各学院从事资助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国开行工作人员组成资助政策宣讲团队,抓住日常教育、入学、毕业三个时间节点,将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毕业教育以及考试动员教育活动中,把资助育人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