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相对于第三方支付的SWOT分析 |
范文 | 杨苾 [摘 要] 随着第三方支付在金融领域的深耕和拓展,其大客户基数、宽服务幅度、高科技含量的业务层面冲击势必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造成影响。文章基于商业银行盈利相对于第三方支付全面、系统的分析,探索商业银行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盈利;第三方支付;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功能日趋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与商业银行的动态博弈中逐渐形成替代、渗透的竞争关系。研究第三方支付会如何来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基础是对商业银行所处的情境进行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从商业银行的现实条件来看,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基础实力。我国商业银行底子厚、利润高、具有较大垄断性,能为其引进人才、研发技术、进一步提升盈利提供基础保障,这是后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短期内无法匹敌的。 客户资源。商业银行通过长期业务开展,形成了牢固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用户心中具有更高的信任度,积累了广泛的客户群体。同时,商业银行掌握了庞大的客户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更有利于直达客户需求,节约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1]。 专业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在金融服务需求上更加个性化、隐性化和复杂化,银行专业人员在挖掘和引导潜在复杂需求、进而帮助客户进行决策方面具有第三方支付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根据“二八定律”,关键少数的高端客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较深[1]。 线下渠道。线下的物理网点、ATM等资源和能力都高度垄断在银行手中,一方面相较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商业银行能带给用户更多安全感;另一方面在O2O的抢滩布局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线下网点多、人员分布广的优势来执行与商家谈判、签约等面对面操作,更容易在业务发展中抢占先机。 风险管控。商业银行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安全机制是提高盈利的重大保障。商业银行具有长期的信用风险管控经验,实现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信息管理的融合。相较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单纯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控制风险,非结构性信息管理对整体信用风险的评判同样不可小视。 二、内部劣势分析 受传统沿袭和思维固化的束缚,商业银行的劣势也集中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国金融管制相对严格、对金融创新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造成商业银行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既不能较快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服务转型,也难以及时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發展产生的金融新需求[2]。 第二,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相对匮乏,应对第三方支付及其衍生的金融服务冲击时,更多的是将传统金融业务搬上网,用互联网代替物理网点和人工服务,但其产品结构与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与产业链走向、个人消费者偏好未实现深度交融。 第三,科技体系。其一,由于金融服务的风险性特征,商业银行的技术开发多采用定期更新版本的模式,与金融科技时代所需要的快速迭代、敏捷更新的需求不匹配;其二,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高,比如缺乏紧密贴合市场、具有深层次数据分析功能、针对性强的精准营销系统。 第四,目标客户。商业银行基于对资金成本收益等财务理念的考量,往往忽略了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客户等“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而互联网恰好能够打破传统模式下收益与成本倒挂的局面,以极低的成本将海量的长尾群体汇集起来,形成可观的经济利润,这让商业银行将巨大的盈利空间拱手让人。 第五,企业文化。创新通常来源于一线和市场,而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在如何快速应对分散式的市场创新需求上存在阻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线上平台也仅仅立足于自身客户,强调的是本行金融服务,平台的开放性、协同性不足,阻塞了通过扩大客户群体来增强利润的路径。 三、外部机会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当前有两方面为商业银行业务布局提供了可行之机。 首先,科技进步的正外部性。在技术环境上,成熟的信息储存、传导技术,持续进步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生物特征识别技术、5G等,都为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使用环境上,2019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72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5.6%,使移动支付所依托的物理设备有了更广泛的用户基础,进一步覆盖了收入、学历、年龄等各维度的长尾群体,协同二维码、NFC推动了线上与线下的全方位接轨。同时,商业银行IT投入的增加也为其战略转型打下了技术基础[2]。 其次,服务业、中小企业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购物市场竞争格局已相对稳定,但更庞大的空间在服务业。服务业以人为服务目标,服务消费是一种体验经济,体验的营造才能实现高溢价。极为分散的服务目标、实现高溢价所需的线下条件,正好与商业银行数量庞大的客户资源、分布广泛的物理渠道相匹配。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中小企业电商平台的发展远不如零售平台活跃,探究根源,一是B2B交易金额大、稳定性较强、交易对手较少且偏固定,线下参与的成分较多;二是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商业银行的高信用、多元性、专业化服务更加符合需要。商业银行如嵌入供应链B2B协同平台,获取交易数据,掌控价值链高端,对于获取高额利润是值得倾注希望的领域。 四、外部威胁分析 受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在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冲击时遭受了巨大威胁。 首先,政策环境层面。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发挥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益作用”,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第三方支付的开放共享、关注大众客户群体、降低交易成本等特征与其高度契合;央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规定,2018年6月30日起,网络支付全部由直联变网联。网联模式下,用户在进行支付时,如涉及银行卡支付,需要通过网联审批,如不涉及银行卡,则直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转移。为了解决网联审批时滞带来的不便,消费者和商户正在或极有可能将存款从银行卡“搬家”到第三方支付平台,随着这种资金转移规模越来越大,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演变成完全的竞争关系。 其次,社会环境层面,第三方支付已充分发挥“先行者优势”,增加了商业银行稳存量、拓潜力客户的难度,减少了商业银行收入。当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早已实现边际成本递减甚至趋近于零,在竞争上具有极大优势。先行的第三方支付不断创新和延伸,其便捷、优惠、灵活、开拓等特征,也培养了消费者的新型金融行为习惯,银行物理网点客流量锐减,用户逐渐成长为网络依存的一代,基于第三方支付衍生的金融功能在使用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第三方支付在大数据运用上也走在了前列,如阿里巴巴在运用支付宝打通支付环节后,又利用电商平台积累的数据发放花呗、借呗等个人消费贷款,另一方面则以余额宝满足理财需求,从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方面对商业银行构成全方位威胁。 参考文献: [1]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41-44. [2]陈青生.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66-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