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导演森田光芳的独特视角 |
范文 | 于勇 森田芳光于1985年拍摄的文艺片《从此以后》,根据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他用现代人的感觉来描写明治时代的人物,获得了巨大成功,被誉为日本文艺片的经典巅峰之作。由于他对喜怒哀乐的敏感,使他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时代之子”。影片内容十分简单,描述了一段两男一女的爱情关系。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电影,但导演将视点和焦点都放到男主人公代助身上,透过代助在生活上的态度和对爱情的取舍,试图关照社会上某一群人孤独和彷徨的生命意识。电影整体气氛婉约并且典雅,大量的场景安排,营造出20世纪初的风情。而影片对原著小说中人物的成功诠释,则表现出了导演对原著深刻细致的思考和解读。 一、 电影主线 代助是一位年届三十的富商家二少爷,虽受过高等教育,但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统治下的日本,无处施展才能,成了一名丰衣足食的高等游民。电影主线就是由代助的同学平冈从大阪返回东京谋生而展开。大学时代,他们都同时爱着另一同学的妹妹三千代。然而当代助获悉平冈对三千代情有独钟,便基于朋友义气,忍痛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把喜欢的人让与了同窗好友。不过,数年之后再次重逢,代助得知平冈由于事业失败生活放荡,致使三千代痛苦不堪时,他的爱情又重新复活,决心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追求生活。冲破了道德观念所筑成的堤坝,代助和三千代的心灵解放了,但在现实的社会制度面前,他们却成了罪犯。父兄绝情,朋友断交。影片最后导演没有告诉观众他们的下场,只知道他们从此之后又要步上一段新的路程。 在原著中,夏目漱石反复描写了代助的生活、他在与三千代感情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和遭遇到的家人反对等等,对三千代着墨不多。[1]关于她对此事的态度和心理也没有作细腻的描写。当心爱的代助来撮合自己的时候,仅如一只迷途的羊,糊里糊涂地便和平冈结了婚。似乎三千代这一女性形象存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然而导演森田芳光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原著的再创造,不仅明确了三千代女性个体生命意志和价值,而且凸显了一个有主见选择爱,有勇气追求爱,有魄力制造爱,有能力承担爱的坚强女性。成功诠释了社会动荡转型期的明治时代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 选择爱 原著中三千代拥有两枚戒指,并且同时佩戴。一枚是丈夫平冈所赠的婚戒,另外一枚则是代助所赠的结婚贺礼。然而电影中开始处,在平冈夫妇临时租住的旅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千代瘦削的背影,继而是单薄右侧身影,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袜子的画面中显现出的仅仅是右手指上闪烁的珍珠戒指;三千代第一次到代助家借钱,低头坐在代助对面的椅子上,把两只雪白的手放在膝上,画面再次闪烁出她右手无名指上戴着镶有珍珠的戒指;代助到平冈家察看住宅内部配置情况,当三千代在厨房为二人准备酒菜时,画面特意浮现出她手指上的珍珠戒指闪闪发出的暗白色珠光;为感谢借钱之恩三千代再次拜访代助家时,镜头中的三千代有意翻过手掌,看了看自己手指上的珍珠戒指。之后因为生活拮据当掉了戒指,三千代故意伸出洁白的手,让代助看她不见珍珠戒指踪影的手指;赎回戒指后,又道歉似的拿给代助看,并当着代助的面将戒指小心收纳,显露出要永久珍藏之意。 影片中三千代自始至终都不曾戴过平冈所赠的戒指,婚姻中的爱情陪伴一直都是那枚珍珠戒指。显然导演特意对原著中佩戴戒指的细节进行了取舍,仅仅凸显代助所赠的结婚贺礼。如果说珍珠戒指象征着代助和三千代的精神纽带,那么和原著相比,影片一开始就对三千代和平冈行将破裂的关系做了清晰地交代,暗示着三千代没有逃避自我,而是发现了自我。电影中的三千代没有了原著中对爱情选择的暧昧模糊,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即使在与平冈痛苦不堪的婚姻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对代助的爱,真挚而坚定,自觉而又清醒。她梦想爱情,主动地追求爱情。[2] 三、 追求爱 有一日,代助被安排相亲之后,心中郁闷无处排遣,不由自主去了平冈家。“可为什么你还没有夫人呢?”其间当三千代直截了当地发出质问后,影片中的两个人都沉默了。他们情不自禁互望着,目光相遇在一起,似乎谁也不想回避。静寂中传来了屋檐角上清脆悠扬的风铃声,非常的美妙和谐,两个人的心中,似乎又燃起了昔日的情感火焰。爱情一触即发之际,代助猛然将杯中的柠檬汽水一饮而尽。三千代也抓起一瓶汽水,打开盖,直接对着瓶口咕嘟咕嘟喝了起来。然后对着空瓶,轻轻地自语:“さみしくっていけないから、また来て頂戴(我寂寞得要死,你常来看看我吧)!”至此,一向优柔寡断、行动逡巡的代助似乎下定了决心。但原著中在此处代助尚且没有勇气因此而损害平冈的感情,没有思忖出理智的妥当办法。电影中此处的风铃声和二人先后猛然喝水的画面,都是原著中所没有的,三千代的自语也做了细微的改动(原著中是淋しくつて不可ないから、また来て頂戴)。不敢妄言电影的调整和变动胜过原著的表现,但是我们感受到了电影对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腻刻画丝毫不亚于原著。准确贴合地呈现了娴雅、安详的三千代独立、倔强、坚强的一面,敢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柔弱、无知、盲目的女性样子。 为让心爱的人听到自己来自心扉的倾诉和忏悔,代助冒雨去花店买了一大束白百合花,并命令书僮门野急速请三千代来家。片中三千代走下人力车时,望了望代助家的房子,露出早已料到一切的目光。三千代走进来,她身穿和服,束着一条有蔓草花纹的衣带。其时她是以坚定的神态望着代助的。第二天的不忍池畔,三千代旋转着遮阳伞在岸边散步。她的脸上现出理一副义无反顾的泰然神情。[3]她拿开遮阳伞,仰起头来,闭上眼睛,让自己处在光天化日之下,去迎接新的生活。在她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夏目簌石的作品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尤为细腻。然而将心理活动由文字变成影像非常困难。对于原著中对人物的描写中满布的刻画心理变化的文字,导演摒弃了旁白,也没有让人物自言自语,而是直接让人物的眼神、表情说话,生动、细腻地展现了对爱情的追求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中的心理变化。此时,通过演员拿捏分寸恰到好处的实力表演,能再次感受到三千代内心的从容、深刻不仅达到并且超出了代助。 四、 承担爱 真正坚强独立的女性,敢于爱,更敢于承担爱的后果,因为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故事临近结尾处关于三千代的病情描写,影片与原著略有不同,原著中的三千代似乎病得更为严重。当代助下定决心要娶落难的三千代为妻,开始新的生活,而把一切向平冈和盘托出时,平冈愤然提出了绝交。影片中平冈狠狠地说:“三千代现在有病,病还不轻。我不愿意把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给你。”一如原著中描写的那样。但是原著中平冈是带着恐惧的心情去请医生的。医生检查之后“眉头紧皱”说三千代由于贫血而昏倒,并且强调病人患有极为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照料三千代,平冈还向报社请了两三天假。据此推断三千代的确“病得不轻”。但是影片中紧随代助与平冈断交后的场景中,则是三千代在家,穿着和服正静静地端坐着,一如既往,清雅的面容上显露出淡淡的神情。无论如何不似一个行将凋零、暗淡枯萎的重病女人。[4]也许导演不仅是想借此揭露平冈的谎言只是为了让代助远离三千代的借口,而且是为了凸显三千代具有的独立思想、和坚定的倔强性格。与原著中那个生命危在旦夕、苟延残喘,似乎只能听天由命的三千代完全不同。她有着强大内在,也有着爱的从容。当然原著最终也没有提起三千代的病情,因此电影中此刻短短的画面,或许正是导演别有用心的对人物诠释吧。 其实,原著中三千代无论是刻意梳理的银杏髻,还是特意买来的百合花,以及那义无反顾的表白,虽然着墨不多,但无一不是表明在夏目漱石的笔下,三千代平静、安详,睿惠而不露,对待爱情积极主动地追求,并且至死不渝。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日本文化和国民生活实现现代化,积极引进欧美文化。在教育方面,提供男女平等的教育机会。但受到教育的女性毕竟是少数的。三千代从家乡的女中毕业,来到东京的一所女子学校走读,其间又蒙受代助对她进行趣味问题上的教育。因此可以认为三千代是一位当年为数不多的,在生活、学习中逐步觉醒的,有理想、有个性独立的知识女性。这种身份的设定,为发出女性理性声音创造了良好的载体,也为其能够成为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主动者增加了可信度。据此,足见导演森田芳光不只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了影像,他是在对夏目漱石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通盘的理解和彻底的思索之后,经过缜密的选择,在电影的拍摄中对原著小说进行了精彩的改编。成功地诠释了三千代的女性自我意识,同时较高的保持了与原著故事和人物的统一性。 结语 20世纪初期,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急剧变革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潮流的影响下,一些近代的日本作家也开始觉醒,用手中的笔,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女性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反映女性对对自由解放的渴望,对统一婚姻与恋爱的追求。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立意志的女性,除了《从此以后》中的三千代以外,《草枕》中的那美、《虞美人草》中的藤尾、《三四郎》中的美弥子等,莫不是情感纯真、热辣,祈望解放,争取婚恋自由的女性。作者在爱情的道德性的架构内,以近代个人主义为中心主题,展开“自己本位”和“自我固执”两种生活态度的对立与冲突,深入地剖析了各个主人公的胜利和心理的变迁,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确立自我的精神面貌。和集焦点和视点一体的男性主人公相比,女性主人公在原著中的着墨不多,但是不能据此简单地认为夏目漱石的笔下女性只是男性“追求道德完美目标中的参照物”,通过对作品文字梳理和形象分析,她们的的确确都是独立的女性个体,有着独立思考和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存在。 日本剧作家石堂淑朗曾评论认为森田芳光导演的再创作中,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三千代的形象不够清晰。对此,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森田芳光不仅非常忠实于原著,廓清了原著中三千代的生命意志和价值,并且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艺片创作的视角,通过对人物眼神、表情、神态、语言的细致刻画,以现代人的感觉重新对女主角三千代的形象进行定位,赋予了三千代对爱情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成功诠释了三千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保留了原著的闪光点,而且用感性唯美的文艺手法对原著人物形象做了成功地诠释。 参考文献: [1]乔石.夏目漱石前期爱情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意义[J].金田,2014(9):102. [2]舒敏.感性唯美的文艺手法——论森田芳光对小说《其后》的改编[J].电影评介,2010(7):43-44 [3]侯克明.多维视野:当代日本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 [4]夏目漱石,后来的事[M].吴树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