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潇”“湘”鼓韵 |
范文 | 张巍 【摘 要】在漫长的乐舞文化发展中,苗族人逐渐掌握了以敲击铜鼓或者木鼓所发出的鼓点作为传递某种信息的功能,俗称“鼓语”,并在一定的民间习俗活动中发展成为形式各异的群体性民间舞蹈,形成了功能、群体、舞姿各异的民间文化特性。本文着重介绍苗族地区古老的祭祀舞蹈“木鼓舞”、 欢乐的节日舞蹈“铜鼓舞”、女子的集體歌舞“踩鼓舞”、风趣的动物舞蹈“猴儿鼓舞”等四种舞蹈的文脉传承、风格特点、功能特性。 【关键词】苗族;鼓舞;群体性;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70-02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部分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和湖北等地。由于始终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所以苗族文化传统形式多为民间文艺或是文学,还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等。 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人逐渐掌握了以敲击铜鼓或者木鼓所发出的鼓点作为传递某种信息的功能,俗称“鼓语”。苗族民间舞蹈由此延伸,至清朝时就已形成品种多样、形式各异的群众性鼓舞形式,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突出。 鼓舞既可以作为舞蹈,也可以作为一种民间体育。其动作多来自生活,表演时,舞者以尺许长木棍或徒手击鼓,亦有他人击鼓伴奏,不时辅以锣、钹及唢呐、二胡等乐器。 一、古老的祭祀舞蹈——木鼓舞 木鼓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一种民间乐器。苗族木鼓长120-200厘米,鼓面直径有40-50厘米,两端蒙以牛皮,用竹蔑箍紧而成。木鼓舞主要是苗族男子的祭祀性舞蹈,流传于贵州台江县的覃高、反排、乌梭、马脚等苗族村寨,形成于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吃鼓藏”(亦称“吃牯脏”)祭祀仪式中。 在苗族地区,木鼓舞在鼓社节才能观赏到,用舞蹈形式把“吃牯脏”推向高潮。这种鼓伴舞一般只在族群的男性成员间传承,这是因为男性的力量较大,更能体现舞蹈的震撼气势。与一般舞蹈的内容形态不同,其洒脱、情绪激昂奔放的动作,颇具西方芭蕾舞的外拓性风格。 舞时,将一面木鼓置于院坝中央,一鼓手执槌击鼓,舞者面向木鼓围成圆圈,开始时半弯腰侧身移步,按鼓点间以抬脚摆臂,左右来回甩动,时而各自散开,时而跨腿向圈内合拢,随着鼓点一起一伏,三步一抬回头看,双手于胸前拍掌,有时则以小腿的摆动为主。 在湖南的县志中对木鼓舞有着明确记载,其中描绘了苗族人民每年都要在亥、子这两个月之间选取合适的日子表演舞蹈,以祭祀为目的。“每户杀牛羊,蒸米饼一石。同时,男女早聚,多达千余人,不则几百人……另一人击竹筒、一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挝之,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红毡,以马尾置乌纱冠首,苗妇亦盛服,男外旋、女内旋,皆举手顿足,其身摇动,舞袖相连,左顾右盼,不徐不疾,亦觉可观。”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今湘西苗族聚居区还是一直延续着“吃牯脏”的活动,将男女共舞共乐的盛况展现出来。 这类活动主要目的是祈福,与《盐铁论》“椎牛击鼓,戏倡舞象”中所描绘的场景类似,从相关文献记载以及舞蹈的文化印记中可以看出,木鼓舞在苗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 二、欢乐的节日舞蹈——铜鼓舞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僚、蛮、越等部落的文化遗产,是远古兄弟民族贵族统治权利的标志。现主要流传于我国南部,以及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地区。铜鼓在古代苗族社会运用非常广泛。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中表演。舞至高潮时,伴之铜鼓的节奏,舞者双手拿起小板等相击欢舞,别有韵味。其表现形式,一般是将铜鼓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由演奏者一手持木槌敲鼓腰,一手持皮头槌击鼓面伴奏。同时参与舞蹈表演的人员规模没有任何限制,主要是受场地的制约,舞者围成圆圈表演,身体动作与鼓声相呼应。在高潮部分,人们还会互相击掌喝彩,发出类似于“嗨哧哧”的欢呼声。 铜鼓舞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舞者的胯部以及上半身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并伴随节奏舞动,才能够展现出这种舞蹈的魅力。 鼓舞中,打鼓引领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其敲击的频率以及点位基本不变。鼓手执双槌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即“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双击。舞者的动作随着鼓点的节奏而变化,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舞蹈动作。当地群众对于每一个敲击动作对应的舞蹈动作,以及其中的深刻含义甚是了解。 铜鼓舞中的群舞是以一定数目的男女围成圆圈组队,组队还有椭圆形、一排形、竖形、交错对跳、四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呐喊或呼叫。其舞蹈动作是当地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其大开大合的动作上不难看出苗族人民豪迈的性格特点。 三、女子的集体歌舞——踩鼓舞 踩鼓舞(苗语称“读浓”)是一种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流传于湘西花垣等县。农历三月三姐妹节、春节时表演,也是苗族人民古时在“椎牛”盛会时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舞者欢舞高歌,情绪激昂。 此舞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星镲、钵、芦笙、木叶、唢呐、五孔笛等,还有抒情高亢的苗家歌曲,内容为歌颂、祝愿,以及表现爱情。通常采取男女对歌的形式,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歌唱时,舞者的舞姿舒展优美;只跳不唱时,动作灵巧活泼,特别是情绪激昂叫喊“喂嗬”时,体现出自由奔放的气概。 舞时,在田坝或草坪的中央放置一面大鼓,由一至二名女鼓手持鼓槌边走边唱,来到鼓旁。鼓声响起,盛装的姑娘们便纷纷赶来,围鼓踏着鼓点翩翩而舞。时而抖肩,时而晃膀,双手不时左右微摆,姑娘们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断变化舞步和队形。姑娘们舞姿婀娜,动作娴静,风格协调婉美,多是表现节日或丰收后的喜悦。 四、风趣的动物舞蹈——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舞蹈,是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苗族人民将生活所见以及自身的想象融合在一起,主要描述和苗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猴子偷食时的场景,表达了苗族人民和动物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 其舞蹈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滚球”“戏鼓”“抓痒”等,内容风趣、幽默,充满着戏剧色彩。在表演三人猴儿鼓舞时,舞者要分别扮成母猴、大猴、小猴的形象;在群猴戏鼓时,则必须有一对天真活泼的小孩扮演小猴。其动作顺序是“撞鼓”“看鼓”“试鼓”“偷贡果”“吃桃”“猴儿争鼓”“抢鼓”“群猴戏鼓”,以被发现匆忙逃窜作为舞蹈结尾。 猴儿鼓舞的特点为表演者自身击鼓,且没有其他乐器伴奏,在节奏上是依照不同动作的情况变换各种专用的鼓点。其动作特点可概括为四肢微软、摇头晃脑、手抓脚跳、敏捷机灵。猴儿鼓舞的产生、发展,以及舞蹈风格的形成,与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区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劳动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鼓点和舞蹈之间的关系从古代发展至今,已经不可分割。舞蹈配合鼓点,让动作更加灵动。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的鼓舞文化,反映了华夏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祝福和愿望。我们应该将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传承下来,使其散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 张 巍(1985-),男,舞蹈学硕士,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舞蹈理论及舞蹈评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