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命不能承受之“艾” |
范文 | 乔淑一 【摘 要】杨紫烨导演执导的《颍州的孩子》,是迄今为止获得最高荣誉的华语片。影片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颍州地区艾滋病孤儿的精神世界,看似平淡的拍摄手法,饱含着导演对于这一群体关于爱与尊严的阐释。 【关键词】纪录片;艾滋病;孤独;救赎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97-02 《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总是在不断重复名字、重复人生、重复性格,他们每个人之间都缺乏沟通与交流,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互不关心,他们的关系只不过是维持着家族的血脉,他们孤独又乏味。《颍州的孩子》真实记录了安徽阜阳颍州地区的艾滋病孤儿的生活状态,带给观众一种孤独的感觉。 纪录片的本质就是呈现最真实、最客观的画面,让观众思考。纵观近几年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大都集中在说教或明星阵容的宣传呼吁上,效果微乎其微,缺乏深刻的挖掘和人文关怀。《《颍州的孩子》是真实的,其关于生存与尊严、孤独与死亡、拯救与救赎的注解,让人心疼,让人感到沉重,更让人思考生命不能承受之“艾”。 一、孤独·死亡:“向死而生”的悲壮 海德格尔给出的死亡概念是“你要把死亡看作是可能性,人生毫无疑问的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①因此,世界上有“向死而生”这个词语。我们通常所讲的“向死而生”是一个包含崇高意义的词语,面对死亡得到顿悟,提醒人们不要虚度人生。可是对于导演镜头下颍州的这些孩子们来说,“向死而生”是一种别样的悲壮,因为他们从小就与死亡零距离接触,就像是“傍晚的朝阳”。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还要承受来自他人的异样眼光。明知生命每天都是未知数,仍然艰辛生活着,是独孤也是无奈,更是悲壮。 (一)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艾滋病”是一个敏感词汇,虽然村子里的人可能并不能说出艾滋病的全名,以及解释这种病产生的原因,但是他们固执认为,这是一种一旦接触就会被传染的恐怖疾病。本片把焦点对准患有艾滋病的孤儿身上,注重对于他们精神世界的描绘,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无声无息、孤独且敏感。 高峻是孤独的。三岁的他没有父母,陪伴他的只有一头猪和一台收音机。他的眼里满是空洞和无助,时常通过拍打动物和踢走石盆来无声表达自己的心情。尤其在影片结尾,远景深焦距,小高峻缓缓沿着乡间小路走向远方,左边一座坟头,小高峻的身影慢慢变小,直至消失。 黄家三姐弟是孤独的。孤独使他们已经懂得了人情冷暖。面对采访,他们几度哽咽,说不出话,长时间积攒的压力、自卑、恐惧,在镜头前如堤坝泄洪般表达出来。在学校,他们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因为父母的病,同学们都对他们躲闪不及。没有什么比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被排斥更孤独的了。 楠楠是孤独的。父母去世后,相依为命的姐姐因听信别人的话离开了艾滋病妹妹。幼小的楠楠懵懵懂懂,沉默寡言,甚至不再上学,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天真。 (二)人物心灵空间的伦理化构筑。影片除了聚焦艾滋病孤儿的生活外,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生存环境中相关的亲人和附近村民。中国人含蓄而纠结的民族性格在片中得到体现。 小高峻的叔叔因为自己还没有结婚,怕娶不到老婆而不愿意抚养高峻,大伯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与高峻玩耍,也不收养他。小高峻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黄家三姐弟在采访中说:“别人都不愿意靠近我们,让老师把我们调到最后一排坐。”楠楠的二姐听信别人的话,离开相依为命的妹妹,结婚后也不敢告诉丈夫妹妹的情况,同样也不知道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 作为镜头外的观众,知道这些人的愚昧,但导演没有把人性的善与恶、道德的优与劣进行对比。因此,观众更能体会到亲情与对疾病的恐惧之间的冲突,他们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冲破束缚,因此只能封闭、裹足不前。这也从一定方面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可谓真实。 二、真实·艺术:波澜不惊的叙事 从整体上来说,整部影片无技巧、无炫技,大都是用平实的镜头来记述事实,这些平实的镜头又包含着导演的艺术追求,因此这也是一部“真实与艺术相生的影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拍的角度。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以他的低机位、水平视野的摄影风格闻名于世。平拍表示对人的尊重,也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②在采访孩子们时,导演采用的都是平拍视角。导演杨紫烨在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后说:“如果因为我所拍摄的影片,使人们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推动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那才是对这部纪录片最大的艺术肯定。” 平拍的角度不仅是一种视听语言表达方式,更是想表明,这些艾滋病的孩子与我们正常的孩子无异,他们同样是孩子,需要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关爱。 (二)真实的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纪录片的价值和感染力是由其视听语言来传达的。《颍州的孩子》整体呈现出一种灰暗的颜色,这也符合艾滋病这一灰暗话题的基调。有很多中近景,更多是让主体称为画面的焦点,最直接深入主体内心,起到描写、表意的作用。 整部影片采用方言,也许观众听不太懂,但是保持了纪录片的真实与客观。影片结尾,歌声响起:“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使影片达到高潮,镜头落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呈现出孩子们受到帮助前后的对比画面,也带给观众思考和遥想。 (三)圆形的叙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叙事结构。该片虽然聚焦整个颍州的艾滋病孩子,但是有突出的人物,一脉下来,讲述高俊、黄基三姐弟、楠楠的生存状况,又分别介绍了黄家三姐弟、楠楠、高峻得到帮助,楠楠一改邋遢形象,梳起了整齐的头发,成绩优异;高峻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逐渐露出笑脸……首尾相接,这其实是一种圆形叙事结构,当然也映射着“从绝望之中看到希望,从死亡黑暗中看到生之光明。” 三、拯救·救赎:死亡孤独的重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孤独是永恒的。如果颍州长期处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那孩子们承受的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心灵的创伤也会日渐加重。如果颍州的艾滋病村没有外来力量的介入,那高俊、楠楠、黄家三姐弟的孤独就会蔓延为整个颍州的孤独。因此,影片的第二条线,就不再局限于孩子们的痛苦之上,将“阜爱”慈善机构的救助、帮扶融入进来。如慈善组织挨家挨户发宣传单,给该区域的人们科普知识,让他们免于自身思想的桎梏;慈善组织来到艾滋病孤儿家里,为有困难的孩子寻找新的家庭,或者给孩子身边的亲人普及艾滋病知识,让他们改变态度。除此之外,节日里,他们会组织这些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表演节目,有了这些关爱,我们看到,孤独有了些许消解,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也许是死亡、孤独之后的慰藉。 四、结语 该影片在客观叙事的同时,也带有几分公益色彩,片中几个孩子从孤独中看到希望,那其他的艾滋病孩子呢?從黑暗到光明的距离又究竟有多远呢?影片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给予同类型记录片以范式,给观众带来思考。 注释: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6. ②陆绍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53-2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