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书本变剧本”项目式学习 |
范文 | 杨文静 摘?要: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终级目标不再只是学会知识,而是要学会知识迁移,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或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与真实的生活挂钩的,而不是学完后即束之高阁。自然而然,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被点燃。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应用知识,而且会大大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關键词:项目式学习;提升;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83-2 近几年,项目式学习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主张“在一段时间内,团队共同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或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学生经历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来获得核心素养发展”。 结合语文学科,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小的项目式学习的尝试——借“校园书香节”“十岁成长礼”的特殊平台,将“整本书阅读”和“戏剧”相结合,让“书本”变为“剧本”,再演出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这种“连接真实世界的事件”的项目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在“书本变剧本”这一驱动任务的指引下,我与孩子们确定了探究任务(浓缩文本、改写剧本、排练成戏),进行了小组分工,明确了探究方法,开启了精彩纷呈的探究之旅! 一、浓缩文本:提升学生对作品准确的概括能力 探究的起点仍是读书。所不同的是,要将“厚厚的一本书”浓缩成“薄薄的一页纸”——孩子们要将整本书纷繁复杂的情节概括成一个故事。这就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整本书,依据熟悉的内容,提炼出整本书的中心线索,围绕这个线索,对书中的情节进行高度浓缩和概括。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选定了《樱桃托管班的小狗》这本贴近孩子生活的书。这本书虽然情节相对简单,但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要进行“缩写”,需要高度概括的能力。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反复读书、斟酌、讨论,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里及时给出提示和建议。最终,提炼出故事的中心线索(养小狗);在线索的指引下,将整个故事概括成为四个板块(吓小狗、争吵、真相大白、和好),而故事的场景也被凝聚在操场、教室这样两个易于把控的地点。由于每个板块都有明确的内容,于是,孩子们笔下一个个精准概括、却言之有物的故事诞生了!成功地将“厚书读薄”! 这一过程,学生面对的是几万字的一整本书,学会将如海的文字概括成几百字的故事,概括能力在反复锤炼中得以提升。 二、改写剧本:提升学生对作品深入的研究能力 将“故事”改写成“剧本”,是一项大工程,而这也恰恰给了学生提升研究能力的机会。 1.认识剧本:提升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的研究能力 要想写剧本,认识剧本是第一步。戏剧课上,孩子们以小组活动为主,用《青鸟》这本书来探究认识剧本。通过观察剧本的格式、内容,再与其他普通的文学读物进行反复对比,大家发现,剧本与普通的文学读物在呈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1.分幕表现;2.每一幕前面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身份、性格);3.正文部分全部要运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4.人物的表情动作通过括号里的提示语进行提示,这与普通文学作品中边描写边叙述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个活动步骤,孩子们学会了对文体不同的两本书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剧本的独有特点,这样的能力提升令人兴奋! 2.改编成剧:提升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研究能力 “编剧”不仅考验书面表达能力,更需要学会信息的提取和筛选。因为剧本需要一幕一幕改写,在每一幕的改编中,学生首先要对照自己浓缩的故事,提取原著中相对应的部分;其次,要根据本幕剧的中心,对诸多对应的内容进行反复对比、琢磨,最终筛选出所要保留的内容进行改写。 在进行《樱桃托管班的小狗》第一幕内容改写时,经过讨论,中心内容被确定为“吓小狗”。孩子们从书中提取到了前三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共21页,涵盖了一些细碎的小故事。初期孩子们的选择五花八门,偏离中心;后来经过反复阅读,反复琢磨,最后选取了“大家在操场上做操时遇到小狗,小狗学大家动作”的内容,这样一来,前面“在室内进行过家家的游戏”“小狗怀孕”等内容就被舍弃了。 这个过程,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和分析后,最终学会了提取和筛选最具价值的信息,这一转变是能力提升的表现。 3.创编台词:提升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语言”的研究能力 剧本中,人物的表现大多需要通过台词来呈现,台词的设计尤为重要。然而,原著中,有些人物的语言特别多,直接引用显得繁琐;而有些人物的语言原文中却没有写。此时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设计人物的台词。 在改编《樱桃托管班的小狗》第一幕时,文中体育老师和孩子们的对话有点多,显得啰嗦;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学生结合本班体育老师语言精练的特点,最终将剧本中体育老师的台词浓缩成三个短句,简洁而明快;而除了两个主角以外的其他孩子,书中并没有可以借鉴的语言,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设计——由开始的乱想乱说,到后来有计划地设计:“小狗太可怜了”(评价;同情),“不要打小狗,不要打小狗”(反对;着急),“别扔石头,小狗都害怕了”(劝说;埋怨),让当时混乱的场面得以真实呈现。 台词的创编研究,是理论联系生活的过程,从漫无目的到恰到好处,这是对学生语言运用意识的提升。 三、排练成戏: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结果,是呈现丰富多彩的成果。排练成戏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形式。 1.在“重组团队,学科融合”中再创造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科融合”。经过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孩子们知道:排练戏剧需要导演、演员,还要有音效、道具……因此大家自发竞聘导演,根据自己的不同特长申请参与到各个岗位中,全班同学进行团队重组。有了不同身份的成员各司其职:根据文本,剧务组的同学设计合适的道具,考虑适合的服装;美术组的同学设计美观的背景和报幕板;音效组的同学通过巧妙的器具来呈现小狗的叫声,棍子敲地声,开门声……这个过程中,美术、音乐、劳技、科学等学科内容自然融入到排练的大背景下,为了同一个目标,每个孩子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断的阅读理解和修正中,提升再创造的能力。 2.在“结合实际,链接原著”中再创造 项目式学习最终要走向生活实际。孩子们在排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设计的剧本中,某些环节、某些台词在实际排练时不够恰当,甚至还有因为考虑不周而出现的矛盾之处;排演过程中,小导演和小演员也会产生意见的不统一,此时都需要再读原著,重新讨论,最终确定最合适的表演方案。反反复复的阅读、修改,学生对整本书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内化,很多时候,一些细节的改编,也使得孩子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跳出原著的局限,完全投入到新的创作中了。 四、反思评价:提升学生价值观的认知能力 项目式学习注重活动之后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多元,其中“自我反思与启示”可以提升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 十岁成长仪式上,我们的舞台剧精彩上演,孩子们无限满足!活动后,我以“排练剧本前和表演剧本后,你对这本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为反思主题,让孩子们进行了多角度的反思总结:有对文本的精髓理解,有结合自身的深刻感悟,还有对合作、牺牲、忍让等精神的新理解……可见,将“书本”变成“剧本”的过程,不仅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整本书字里行间传递的内涵,还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对待事物正确的态度和更加博大的胸怀!而这份体悟,是通过自己研究得来的,来自心灵深处,甚至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 概括、研究、创造、情感认知,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学知识、学技能、悟人生。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