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会学视域下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范文

    赵戈非 迟晓锐

    【摘 要】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迅速发展,它们与课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从不同的视角透视学校课程,也给现代音乐课程提出了令人思索的问题,其中的一些思想无疑为更全面地探讨社会与视唱练耳课程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社会学;视域下;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77-02

    现代音乐社会学的发端始于20世纪初,德国学者韦贝尔的《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奠定了音乐社会学的基础。学校音乐课程是社会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与音乐教育关系的有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限于各种原因,音乐教育社会学尚未形成体系。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视唱练耳课程,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视唱练耳教学论研究必须通过对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的考察,结合当代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当代主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与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关联。

    一、社会学思想对视唱练耳教学论研究的启示

    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一本教育论著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论述了“理想国”的阶级构成问题,认为理想国由三种人构成。应该服从统治的劳动生产者。此外还分析了不同社会等级所需要的不同课程。柏拉图认为社会等级不同,所需的教育程度和课程设置也相应不同,试图在课程设置与社会构成之间形成对应关系。而他后来对课程思想和实践方面的影响,主要还是有关音乐、体育、数学等学科陶冶心智这方面的论述。17世纪,英国的洛克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绅士教育,在其《教育漫话》一书中论述了如何培养绅士,使其成为社会契约的履行者。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民约论》)中发展了洛克的思想,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思想以回归自然为依据,主张学习自然知识而非人文知识。由于对教育阶段的划分以及相应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设置的设想远离社会现实,所以对学校课程实践的影响不大。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使音乐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由于“素质的音乐教育”的模式及标准直接关系音乐教育的培养规格问题,因此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有学者对“人文素质”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如果强调“素质的音乐教育”是针对社会音乐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社会音乐教育现实中的某些弊端的话,那么,则需要提出相应的音乐教学手段和音乐教学内容,对社会音乐教育现实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

    柏拉图、洛克、卢梭、斯宾塞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为我们展示了几个主要社会学观点与学校课程的关联。柏拉图根据社会等级来设立课程,洛克则为如何培养绅士设立课程,目的是为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契约的履行者。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思想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卢梭的教育思想以回归自然为依据,主张教育是自由人的权利,反对根据贫富区分学校和教育。他发明的简谱,为形成首调唱名法的视谱和音乐听觉训练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还是足以影响音乐活动的主要音乐听觉习惯,对音乐教育课程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简谱实际上就是简化了的五线谱,它的唱名与一定的调式结构相联系,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改唱名,便于音乐学习初级阶段的儿童掌握,在大众音乐文化交流中也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学思想反映在音乐课程上的典型例子。斯宾塞则提出了“适者生存”的原理,似乎与我们当前提出的“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有共通之处。贯穿“素质的音樂教育”思想的视唱练耳课,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得较高的人文修养,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音乐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尝试,因此,视唱练耳教学论研究需要社会学思想的启迪。

    “素质的音乐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音乐文化素质的教育。我们把社会学思想运用于视唱练耳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音乐基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因为,音乐教育和音乐体验是互为联系的、连续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音乐作品、音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音乐作品实施的音乐教育被社会文化环境所接受,音乐教育又对社会环境做出反应。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使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在社会上留下痕迹和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限制了音乐教育者的创造性活动。透析这一过程,清楚地表明我们应该把视唱练耳研究放在“社会——音乐教育过程”的框架内,将整体视唱练耳教育过程,即音乐教育者、音乐作品和音乐教育消费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依存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能被普遍接受、行之有效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从而总结出视唱练耳的教育规律。

    二、教育社会学流派对视唱练耳教学实践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各种流派。其中主要的三大流派——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从不同角度透析了学校课程,也为视唱练耳教学论的研究提供了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按照这种观点,如果社会上的决策人物认为数理化重要而音体美不重要,就有可能制定对具有数理化学习天赋和兴趣的人有利的学校课程计划,使其获得优质的教育,成为社会上的支配者;而有音体美天赋和兴趣爱好的人就可能在筛选中处于不利位置,就无法通过对其发展较为不利的课程,只能接受较差的教育成为被支配者。事实上是“形式训练说”在左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音乐学习,学的是音乐技术而非音乐文化。结构功能主义通过教育加强个体之间的社会凝聚力的思想,给我们以在音乐基础教育中注入更多人文教育含量的启示。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的起因不在于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在于社会结构中。也就是说由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拥有特殊的位置从而拥有支配权,并由此导致不同的学校课程观。

    冲突理论的观点使人们把拥有一定的学历作为雇佣与被雇佣的重要标准,从而使大众对教育的需求增加,造成教育浪费现象。在我国,目前出现的从知识分子短缺到专业音乐教育过量招生的现象,似乎在重演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过度教育的历史。当人们把受高等教育看作向上流动的机会时,对教育的需求就增加了。由于音乐学习的起因发生了变化,导致视唱练耳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艺术类考生享受较低的高考录取线而达到升学的目的无疑是一条捷径。因此,为了能获得升学机会。在不惜违反科学的教育教学原理,围绕升学所进行的各种恶性竞争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视唱练耳不知不觉成为选拔少数音乐尖子、淘汰多数音乐爱好者的课程。

    (三)解释理论。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都可视为宏观社会学,而解释理论则可称为微观社会学。解释理论包括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论等。知识社会学家主张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尝试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和教学实践的先驱是英国学者伯恩斯坦。

    三、结语

    社会学的解释理论,尤其是知识社会学理论,在近代课程理论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启发我们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引入视唱练耳教育教学的研究中,使承认学生的音乐学习差异、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提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共识。同样,在音乐基础课研究领域,也有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有了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平兰.简析视唱练耳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7(21).

    [2]高甜甜.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建构[J].大众文艺,2016(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