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备课何处见风景 |
范文 | 王保祥 王振临 王欣 摘? ?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的现状进行梳理,然后从学生和教师彼此成就的角度提出备课理由,并依着反馈调节的思路进行分析总结以增强备课的兴趣点。然后着眼于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情、研究教材教法三个方面,阐述备课的着眼点、关注点、发力点,并对备课的大致流程及要素进行解析,随后借助实例列举出呈现备课“见风景”的新视角——研读教材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发现新知或未知、撰写教案抒发灵感或心意、设置作业着眼当下展望未来、批阅作业了解学情等。 关键词:中学生物;备课现状;备课研究;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9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7-0056-04 本课题组成员在2018~2019学年的两个学期,对一所县级中学和一所乡镇小学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过程进行了共计380人次的调研,调研项目侧重于备课的现状、理由、兴趣点及备课的新视角。现将此次调研成果记录如下: 一、备课的现状 通过查阅被调研教师的备课活动、纸质教案、备课过程中阅读文献资料的纸质记录、教具学具的制作、作业设置及批阅情况,发现部分教师存在备课不充分的现象。 (一)备课不充分现象的主要表现 在不同课型上有不同的表现: 新授课:讲课过程中条理性、连贯性不明显;教学重点不突出,有避重就轻的迹象;授课内容游离于教学主线之外,话语随意性明显;教学难点预设不到位、突破手段的技巧性或艺术性不足;讲与练衔接不好或顾此失彼等。 复习课:教学主线不清晰,系统性、关联性不够或不明显,多数情况是知识点的重复与再现等。 习题讲解课:有可能出现讲解不透彻、不系统、不流畅、不自信等情况,不能把相关习题进行归类处理以实现以点带面等。 试卷讲评课:因课前没有试着做一做要讲解的题目,所以在讲题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目标不清晰,甚至出现解答或推导结果与参考答案(注:大型考试的参考答案一般差错率较低)相悖的情况;同时针对学生因题目产生的疑惑,教师给出的解答、解释说服力也不够。 若教师不讲课,则有可能会出现组织学生做练习;或让学生自己看书;或组织学生观看与本学科教学无关或关联度不大的视频等情况。 (二)导致备课不充分的因素 导致备课不充分的因素较多,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教师个人因素:没有思想准备的临时换课;专注于书写教案而忽略在课前对授课流程进行梳理;过度依赖現成的参考答案,低估了试题或习题的要求或难度;备课时预设的内容和授课流程与学情、授课时长不匹配;身体不适、情绪欠佳等。 2.环境因素:教材发放不及时;课时多,作业练习多;开会多,活动多;家务事多、孩子或家人身体不舒服需要看护等。 二、备课的理由 被调研教师普遍认为备课是教师和学生彼此成就、交融互鉴的过程;也是为了把课上好,把课上精彩,给学生传授系统性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1.对学生而言:近期目标是通过课堂将知识学透学精,学实学活,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远期目标是通过具体学科的课程培育该学科的核心素养,练就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灵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品质,由此实现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及健康发展,进而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2.对教师而言:备课也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提高专业发展素养,由此成为“立德树人”的实践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和祖国繁荣昌盛的建设者。 三、备课兴趣 备课兴趣除来自于教师对“新时代教师责任与使命的高度认同”外,以下几方面都有助于教师备课兴趣的增强。 1.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善于吸纳新的教育观念、学科前沿信息等;知识储备较丰富,阅读文献资料较多,教育教学视野开阔,教育观念不陈旧;备课充分,上课顺畅,学生成绩良好;学生、家长、同事、校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及褒奖。 2.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学术发展规划等;学科知识和技能基本功扎实,能实现学科知识与教学艺术完美融合;与此同时学科和学科之间还能交融互鉴、相互回应,如生物学可与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 3.备课是教师心、智、体交互协作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有相对安静的环境与心境,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肢体和谐的健康体魄等做支撑。此外还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温暖可爱的家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等。 四、备课的新视角 备课是老话题,更是新话题。所谓老话题,是因为其伴随“教与学”活动的产生而产生,有授课活动就有对应的课前备课。所谓新话题,是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在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形式、过程、方法等方面也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备课应着眼于以下三个视角: (一)研读课程标准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从教育部到基层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标准的培训和学习,但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真正依据并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师比例不是很高。 研读课程标准,让教学有据。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的行动指南。新修订的学科课程标准不仅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还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的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读懂其思想和精神,读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读明“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读出落实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方案。 (二)研究学情 教学对象是成长中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他们擅长的领域各有不同,因此备课必须关注学生、研究学情。人既是备课的逻辑起点和研究支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和发力点。一方面,教师要品读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习惯和优势,以及当下的兴趣点、兴奋点和生长点,并预设学生的学习远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品读自己,把握自己所能引导的“路”和所能掌控的“度”,让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张扬,即照亮自己以更好地照亮学生。 (三)研究教材教法 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和熟悉学情的前提下,把备课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这最能展现教师备课“见风景”的创新点。 1.研读教材,提出问题。法定教材是国家意志、“立德树人”观念的重要体现和有效载体,也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素材,它为教师备课、上课以及学生系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提供了主要材料。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揭示教材蕴含的科学精神、能力培养、价值观念等育人要素,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服务教学。 研读教材的直接目的是能根据学情适当地对其进行增、减、调、删等处理,并预设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寻找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对接窗口”,然后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及学习方式,并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这样就弄清楚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有了方向和方法,形成了教学的底气。 在研读教材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性?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或安排哪些相关的教学活动?需要准备哪些教具?哪些事例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教材旁栏中设计的小问题、小实验如何回应?通过这些活动或实验、练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预期的效果怎样?……” 其实研读教材的过程类似于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那些散落在教材中的若干个“教师专业发展增长点”似一粒粒黄金,值得我们去俯身挖掘、发现、捡拾、整理、应用。 2.查阅文献,发现新知或未知。各科教材中预留了若干个研读窗口和拓展空间。只要静下心来,在备课过程中或完成教学基本任务之余,从关注“学生发展、教师成长、联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去思考课程,就会找到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增长点。此外通过查阅文献还可以拓展学习视野,延伸科学探究的“触角”。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该章对孟德尔这位“遗传学之父”给出的信息如下: (1)章题图中有“深褐色纸上的部分手稿、头像及四行精要文字总结”;(2)P2用两个自然段对孟德尔的国籍、生卒时间、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工作、研究成果等给予了简介;(3)P8拓展题第2题,结合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让学生谈谈对孟德尔“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决定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这句话的理解;(4)P11用小标题“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在给出的文字材料中提到孟德尔在发现遗传规律之前,其他科学家也对“杂交育种”进行过研究,尽管对“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早已熟知,但是受所选取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缺少对实验数据做深入的统计学分析等因素制约,没能发现遗传规律。第2小段文字材料指出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研究的曲折”——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却一无所获,其问题出在选取的实验材料不合适,即实验结果不易呈现,生殖方式不单一,实验操作难度大,很难满足人工杂交实验的需要。 学生和教师依托上述几条信息能初步了解孟德尔,但想要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执着,深入挖掘孟德尔的科研历程,一本教材、一本教辅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涉猎更多相关、相近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内容。我们先后查阅到《一意孤行的伯乐:修道院的道长纳泊》《孟德尔的数据真的有问题吗》《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等十几份资料,至此孟德尔从“一个受过物理学和数学熏陶的僧侣”到“遗传学的伟大创始人”的人物形象才渐渐清晰。 在备课过程中,利用好教材资源和师生资源的同时,还应根据所设置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状况,开发和利用好学校、社区、社会等课程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师生与这些课程资源的关联度、契合度进行有效选择和重构。 3.撰寫教案,抒发灵感或心意。教师的备课过程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构思与内化,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的运用、重难点的突破、实验的演示、语言的表达以及板书、教学媒体的应用等,然后形成文字版教案。此外在课前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安排,并对教案做必要的调整、补充和完善,由此达到深化备课、形成成熟教案的目的。 撰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抒发灵感或心意的过程。智慧的火花人人都有,但不是时时都有,它与教师的情绪、经历、体力、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惰性”却是人人有之,甚至时时都有。不同的教师对待智慧火花的态度、方式不同,这是教师成长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在备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过“心潮澎湃”的智慧时刻,也都有“过后就凉”的小小遗憾。怎么让备课更有成就感?如何让备课“成果化”更明显,有持续的“研学”动力?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备课过程中积极落实“深度学习”、参与“高端备课”、认真撰写教案才行。 4.设置作业,着眼当下、展望未来。在备课时如何应对大量练习呢?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内环境”的概念模型在各类资料和习题中有多种变形的图示。准确回答形式多样的题目,其秘诀就是真正理解“血浆、组织液与淋巴”三者动态的相互关系,熟知彼此之间的来源与去路,理解三者成分中的“相同与不同”。因此在设置作业时,要对题目精挑细选,把握好核心概念、基本规律、基础能力的训练与巩固等,同时还要安排适量“联系生活”的开放性题目,即通过题目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开拓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视野与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研究学生由作业反馈的大量信息,并从中寻找学生和教师双重发展的增长点以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此可尽可能减少备课不充分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保持那股奋斗的热度,从教材复制者真正转变为学习者和研究者,使整个备课过程变成一个学习、设计、研究以及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新时代教师的理想状态应是一个积极的思想者、实践者、探索者。需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使自己“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并从真实的备课实践中体会“备课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让“深度学习”与“高端备课”“教师专业成长”有机融合且真实发生。教师关乎新时代教育的质量与未来,因此我们要用“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度学习的态度、持续发展的眼光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即备课无处不风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