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钢琴伴奏教学中的“曲式逻辑”教学方法分析 |
范文 | 娜荷芽 【摘 要】在音乐作品当中,曲式是其结构逻辑关系,在音乐的曲式结构逻辑中将钢琴伴奏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运用。根据一些比较经典的音乐结构,将音乐作品结构当中的特性与共性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学习其各个要点,并进行充分掌握,从而将作家创作的想法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深入的体会与掌握,特别是钢琴学习者,在弹奏的时候一定要对音乐的结构、各个部分关系要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钢琴伴奏;曲式逻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173-02 目前在许多玄虚难以捉弄且有些离谱的文章当中,“音乐是对比的艺术”这句话并不离谱。首先不管是钢琴、管弦乐等乐器作品,就是有些具有部分音乐特性的歌曲作品当中,也存在较多的音乐对比因素,例如高音、速度、音色、节奏、力度、伴奏、音区当中的织体以及在演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等之间的艺术关系。在对音乐进行创作的时候,或者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对比因素十分重要,有序合理的布局可以使音乐更具意境,并且也是一首作品感人的基础。在当前钢琴伴奏的教学中,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歌曲曲式结构中的和弦伴奏音型的布局以及其形成的音乐对比效果。 一、曲式思维逻辑的形成 曲式思维逻辑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音乐作品形成了特有的结构特征与形式,在西方音乐中,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的经常使用曲式逻辑进行,以下对曲式逻辑的三部结构体进行分析。 在三部结构体当中,曲式构成被划分成了多个层次的结构,其中,单三部曲式当中的第一部分的音乐结构比较简单精炼,并且层次也十分的单一通常由ABA1构成了三部。而在复三部曲式当中,因为其具有宏观再现性并且结构十分的复杂庞大,层次也就十分的复杂,体现出多维性的特征,如图1所示。 三部结构中的最高形式就是宏观思维基础上的三部再现性奏鸣曲式,并且该曲式结构的层次也更加的复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使得其更具有各种艺术表现意义,如图2所示。 在这三种三部曲式结构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再现策分,不同点就是结构层次不同及其存在的意义不同。在复三部曲式当中,表现更突出的是多主题功能,而在奏鸣曲式当中,表现更加突出的是双主题功能以及发展因素[1]。 二、钢琴伴奏教学中“曲式逻辑”的教学方法 曲式分析主要体现的就是音乐从理性思维到感性思维的质变,艺术性质的音乐是合乎逻辑的结构,并不是对情感的随意宣泄,它是一个事件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就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就是固定的音乐[2]。例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其是结构简单且具有再现性的两段体,也就是一个乐局由两个小节组成,A段是前两句,B段是后两句,而在结构的转句就是第三乐句,所以在钢琴伴奏中其音型也随之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发展。孟卫东作曲的《同一首歌》,其是规模较大且具有再现性的两段体,A段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但是要重复一次,一个乐句有8个小节,都是a+b结构;B段是复乐段,结构为c=8小节+ab=8小节+c=8小节+ab=8小节,尾声由5小节构成。陆在易作曲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其是一个两段体且没有再现性。单三部曲式也就是三段体,同时也是音乐歌曲当中使用最普遍的一个趋势结构,其特点为:三个段落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一同将一个歌曲艺术完整的塑造出来。三段体且具有再现性的歌曲十分常见,如洗星海作曲的《黄水谣》等。施盈伟作曲的《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其是三段体且不具有再现性。在这些音乐作品当中,伴奏中的曲式逻辑十分明了,并且十分美妙、和谐、令人感动。教师在钢琴伴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歌曲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使用较多的技巧,对和声进行丰富,主要就是希望钢琴伴奏者让听众听到更具有立体感的音乐。 在歌曲旋律当中,具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态、发展逻辑、性格特征,比如比较活泼的旋律、比较诙谐的旋律、比较优美的旋律、具有舞蹈性的旋律等,各个不同的旋律有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伴奏效果。而旋律的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如上行旋律、下行旋律。上行旋律就是随着音乐的情绪的增强其表现力度也不断增强,在钢琴伴奏织体当中,主要表现在声部的扩展型反向进行形态,如右手上行,左手下行的反向进行可以给表现力度和趋势的逐步增强提高助力;下行旋律就是随着音乐的情绪的收拢其表现力度也逐渐减小,在钢琴伴奏织体当中,主要表现在声部的收拢型反向进行形态,如左手上行,右手下行的反向进行可以推动表现力度和趋势的逐步降低。在洗星海作曲的《怒吼吧,黄河》当中,旋律采用同音反复进行,就像是被吹响的战斗号角;德沃夏克作曲的《月亮颂》当中,旋律采用同音反复进行,又像自己的在轻轻的说话。 三、结语 在钢琴伴奏教学中,曲式结构十分重要,所有的音乐作品当中的曲式结构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与逻辑。当演奏者对这些规律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以后,就可以对音乐中的关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音乐作品有更加全面的掌握。但同時,任何一种曲式都是由各个有机部分组成的,演奏者对自己在音乐作品当中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将作品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的艺术功能有效的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内涵充分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高重阳.钢琴伴奏及构成机制研究[J].北方音乐,2015(9). [2]邢容.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研究[J].戏剧之家,2013,(2):21-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