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秦腔发展与传承
范文

    田艺超

    【摘 要】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无可取代的。但是,秦腔的发展与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阻碍。作为传统艺术,秦腔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毋庸置疑,但是秦腔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也必须随着时代而改变。本文就秦腔的历史发展和和未来传承做出一些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秦腔艺术;传统文化;文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J82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26-01

    在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传承、创新。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的传承。秦腔亦是如此,每一个不同时期的秦腔艺术都有着他不同的时代特征性,都符合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每一代秦腔艺术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变,但其本身的独特文化魅力,却从未发生过改变,是传承多年的历史文化结晶,对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身对这个社会的美和艺术的把握。

    一、秦腔的历史发展过程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已经不单单只是局限一某一地区的表演,而是转战大江南北。唱响在中华大地之上。其声音,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为中华民族戏曲的融合、发展、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近代,辛亥革命以后要许多仁人志士发生了一些思想变化,在他们的统筹谋划下,一个个新的社团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建立。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安城内的的易俗社。杨西堂任第一任的社长,其当初建立的宗旨便是“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因此规定不再上演那些传统剧目。1912年,易俗社队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舞台的表演与设计。做出一些革新,并且大量的编排了一些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辗转各地进行表演,以至于后来在多个省份出现了类似的戏曲团队。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宁地区的秦腔事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反而得到较好的发展。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秦腔剧团,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领导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支持,使得秦腔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1981年10月,西安市的秦腔表演团队前往日本进幅度文化节进行表演,并取得了极高的评价。

    二、秦腔的艺术表现形式

    秦腔的艺术特点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有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著名文化家贾平凹也曾对秦腔艺术进行过一些描述。例如在《秦腔》中一些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描写“……家里没面粉了,菊娃从柜里舀出一抖麦子,三升绿豆,水淘在了席上晾,一边晾一边骂……庆玉在院外打胡基,打着打着就躁了,提了石础进来就说:‘你再骂!菊娃骂‘黑娥我日了你娘,你娘卖你也卖!她扬手赶跑金席上吃麦子的鸡,鸡不走,脱了鞋向鸡掷去……”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组合交叉。以一种極其真实的表演情景对当下历史或社会现象进行批判。

    三、秦腔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承至今日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内容和创作方法等都有一些独特而优秀的突出表现。这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并非都是今人所钻研、体会得来。而都是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时代,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手中经过反复的推敲磨练,演变而来。传承至今日,虽不完美,但也是日臻完善。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秦腔自开始以来,经过发展、延续、传播、高潮、没落等的历史演变传承至今。其本身便是中华璀璨艺术文化的一颗明珠。秦腔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一个内容、形式、表现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人类和当代社会历史的需求。继承、发展、创新。这是任何一门优雅艺术发扬所必备的条件因素。秦腔的演过过程无疑是其最好的证明和体现。秦腔的传承者务必谨记这一点。掌握时代的节奏,聆听代代的声音。让历史文化的辉煌,在我们手中再次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茜,杜一航.浅析秦腔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与发展[J].西部皮革,2018,40(02):142-143.

    [2]乔全龙.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J].戏剧之家,2017,20(18):40-42.

    [3]刘睿园,张欣.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7,30(12):19-2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