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学效应 美术课堂的本色 ?? |
范文 | 唐柳波 摘 要:学校是一扇开启美学的大门,而美术课程则是播洒美学最本色的一块土壤,美无处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有效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笔者用真情在这块土壤上播洒“美”的种子,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创造之美、心灵之美四方面展开阐述,让美学效应扎根于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美学效应 自然之美 意境之美 创造之美 心灵之美 何为美学效应?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宪曾为“美学”做这样的定义:“美学就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可谓高度概括。学校是一扇开启美学的大门,而美术课程则是播洒美学最本色的一块土壤。金华市的一位美术老师在执教《美无处不在》一课时,给了笔者很好的启发:老师拿着小卡片,对学生说:“这位学生穿着蓝色的衣服,这颜色真美。”又指着一位特别认真地同学说:“他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你的眼睛真美。”“现在咱们班的同学都坐端正了,非常整齐,送给你们一个字。”屏幕上出现了大大的一个红色的“美”字,学生一起读。荆老师文文静静,站在课堂之中,就是一种娴静的美。而她的声音温婉又纯净,由话筒扩散出来,也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老师发现了孩子着装的美、学习的状态美、姿态美。美就是这样,普普通通,无处不在。此时此刻,下面听课的老师也被这样的美感染着,开始静静地享受这由声音、场景、气氛构成的教学之美。美无处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有效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用真情在这块土壤上播洒“美”的种子,让美学效应扎根于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 一、牵手生活,揽自然之美 【我的案例】身边的美景? 自然的点彩 一次带学生到溪口的杜鹃谷春游,那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孩子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精灵在草坪上打滚。放眼望去,草坪、山坡、树林,绿色丛中又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深红、朱红、橘黄、中黄,淡黄……就算是绿,也尽情染出深绿、翠绿、草绿、嫩绿……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我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在教学《奇妙的点彩画》一课,突然想到,那些杜鹃谷的树在春光明媚下斑驳点点,所呈现的缤纷色彩不就是点彩画所需要达到的那种效果吗?于是在教学时,笔者就以杜鹃谷的美景为表现主题,让学生感知,我们身边的美景,就有着最自然的点彩,以杜鹃谷的树为主题描绘身边的点彩,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气,这节课他们学得亲切、轻松、兴奋,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真情描绘了眼中最绚丽的点彩。 【案例反思】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唐代画家王默“扁舟泛海”以尽览“海中之水”为趣……这些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古人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学习自然,走进生活。在《奇妙的点彩画》一课采用的教学方式,很欣慰自己没让孩子错过成长路上这一道美丽的风景。 1、融入自然,让孩子享受风光的美 美术教学要结合孩子的生活实践,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引导孩子发现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教学《生長的植物》,可以利用校园本土资源,带着学生参观学校的植物园,围墙上的爬山虎,从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中发现最真实的生长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关注,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学校边上群山连绵起伏,秋冬季节有雾的早晨,这一处的风光仙气缭绕,犹如一幅水墨画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门口观察或视频拍下给学生看,成为泼墨画极好的创作素材。告诉学生利用踏青、秋游以及跟爸爸妈妈去外面玩的时候,可以用手机记录大自然的美好和精彩的瞬间,以开放的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感知探索,发现美好,热爱生活。 2、巧用资源,让孩子享受素材的美 自然之美不仅体现在那些不经意的风景中,也同样体现在大自然的素材中,教师应注重身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可以利用秋冬的落叶,其形态各异和叶脉清晰的特性,拓印成画,收获精彩;处在乡镇、郊区的学校让孩子捡来鹅卵石,在其上面创作水粉风景画,然后涂上一层清漆,点石成金;有条件的也可以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挖来泥巴,塑造成自己喜欢的形象,然后在阳光下晒干,这些自然界中最天然的素材,却有着最自然、最本质的美。通过这样的实践,他们尽情享受着这些自然素材带给他们的惊奇,他们还会觉得生活枯燥无味吗?孩子们俨然都成了小小的艺术家。 二、真情感悟,品意境之美 【我的案例】童谣童画? 童真童趣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她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童谣念起来朗朗上口,对孩子有极强的感染力。在网络歌曲风靡一时的今天,充满乡土气息,民间风味的童谣离孩子们越来越远,怎样拉近孩子与童谣间的距离,让他们走进质朴的童谣世界,接受民间传统文化的洗礼。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在稚嫩的童音中,把孩子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然后老师和孩子一起咏诵起来,那眼里纯净明亮,一派天真烂漫,好像也回到了久违的童年。随即设置三个问题:这首童谣的主角是谁?它演了一场怎样的戏?该给它搭建一个怎样的舞台呢?三个问题犹如述说着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好像自己就现身在故事里;老师准备小老鼠的头饰,请几个机灵的小男孩演演童谣的小老鼠,如此充满童真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创作也是极富灵性的。 【案例反思】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写景,写江南艳丽的阳春,但最后一句,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秋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相对于王安石的诗情画意,我们的孩子无法驾驭诗人般的情怀,但在上面的案例中,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诵唱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欣赏童画时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到韵律之美。教学中,调动学生多方感官,品味童谣的童真童趣,享受着幸福和快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1、营造氛围,满足对美的渴望和需要 在美术教学中,应营造不同的氛围,满足孩子对美的渴望和需要。教学浙美版《风》一课时,为了让孩子更动情地去表现风,我们以情境为切入点,带孩子来到空旷的操场感受风吹过脸庞、手心的萌动,听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看国旗在风中飘扬……把握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来引导学生步入风的意境,感受风“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我们还可以经常让孩子聆听音乐,想象形与色,吟诵诗词,意会形与色,让孩子拓展审美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出让孩子入情入境的氛围。 2、走进经典,提升对美的诠释和感悟 “经典”的作品为观者展示了丰富的技巧和独特的美感,往往蕴含着艺术家最美、最真的情感,我们必须多研究“经典”作品来增加学生的艺术涵养,品味其中的意境。教学浙美版第七册《我的房间》一课,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走进凡高和夏加尔的“经典”。凡高的《我的卧室》和夏加尔《有花束的房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凡高的作品中凭借色彩的大胆创新,从柠檬黄到橙黄、色彩丰富,加之块面笔触豪放,感受到卧室中充满热情,希望,回想室外是多么的阳光明媚,从而感悟生活的美好。相比较,《有花束的房间》运用蓝、绿、紫的冷色调,细腻的笔触,让孩子感觉到宁静和雅致的心境。在这样的欣赏中,“经典”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不同风格房间带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提升了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 三、巧夺天工,展创造之美 【我的案例】石窗呓语? 美轮美奂 一次活动中,有幸到台州三门的石窗基地进行参观,笔者被这些精美的匠心之作所震撼,也被美好的民间传统文化所感染,就在美术课堂上开发了《石窗呓语》的教学,一改以往通用的线描简笔画,而是采用了水墨形式的创作和瓦楞纸剪刻的方式,用水墨表现的石窗更有了一种古韵和历史的沧桑;用瓦楞纸刻出的石窗带有一种石材的质感,再结合卡纸包装盒进行“修饰”,就像一扇扇小型石窗,别出心裁的材料和创作技法让石窗的表现美轮美奂。 【案例反思】创造美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石窗呓语》这一课时,老师正是舍弃了“大众化路线”,大胆求新,在主题、材料、技法上力求创意,眼前一亮的效果,引导学生完成美术作业就像制作艺术品一样,让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其美,并把这份美传递给身边的人,在实践中: 1、丰富材料和形式,让美“缤纷呈现” 不同创作材料和形式,可以让孩子领略不同的美感,惊叹创造的神奇。我们要改变所谓的美术就是“用笔在纸上画画”的老观念,面对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寻求创意。在教学《废弃物造型》一课时,先确定好主题——表现一个“创意小人”后,通过引导,有用纸筒、麻布、铅丝做成的具有質朴美的小人;有用花布、毛线、珠珠做成的时尚芭比型的娃娃;有用金属、螺帽、铁片做成的具有科技感的小人……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呈现不同的美。 2、让美“技高一筹” 随着“故宫文创热”的掀起,“文创”在我们教学中也频频出现,而美术课中的“文创”则很好地体现了美学意义。自创课例《“桃”字窗花》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为了让作品易于保存,体现它的艺术价值,在课后,让学生自行网上购买空白扇子和支架,将剪纸作品贴于空白扇子上面,盖上印章或体上落款,将作品进行再次创作,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带有浓浓中国风的扇子文创,展现创造之美。 四、关注细节? 悟心灵之美 【我的案例】呵护冬日里的“枯树” 曾在一篇杂志里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年冬天,乔丹的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死树,然后就把它据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讶的是,树干周围竟然绽放出了绿芽,父亲说:“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我以为它肯定死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生命的活力。”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情况恶劣下做出消极的决定,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它也会绽出新芽,最终长成大树。”我们美术老师一定要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你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在教的五年级中有一个男生,课堂上很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可一旦自己创作的时候,他就开始坐不住了,刚接班时,笔者也曾批评过,采取过一定的手段,但改变不了。其实这个孩子很聪明,而且很愿意看书,但他是属于不会你教什么,他就会画什么的另类孩子,于是笔者对这个孩子便“另眼相待”,学生自己创作的时段允许他带喜欢的书来看,在个别辅导作品时,也会引导一下:书上的插图很美,不妨试着画一画,那么,有时兴致来了,他也会画上一会儿。 【案例反思】国学大师叶曼在《如何美化人生》一文中说:美分三个层次,第一是仪态的美;第二是“美而韵”;第三要“美而真”,告诉我们,美是有形和无形的,我们要超越可视性的美,将美的内涵朝着生命的层面出发。在上述的案例中,笔者用一颗宽容、平和的心接纳了这位问题学生,在多次批评、教育无效果的情况下,及时停下脚步为他选择了一种最有利于其成长的学习状态,就是看书,毕竟在书的海洋中,他还能汲取一定的“营养成分”,使他健康成长,而正因为他喜欢看书,会安静看书,从此,我们的美术课堂只是多了一名爱看书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算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吧!在实践中: 1、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有形的美纵然需要我们去发现,无形的美更需要我们去了解、赞叹。奉化的独臂校长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在教学《漫画创作》一课时,笔者把这个素材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讲一讲,演一演,当然要告诉学生并不是舍我自己,奋不顾身,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但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学生明了漫画创作可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能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教学中用漫画的形式画画其人物和故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一个学生创作的《独臂校长勇救落水老人》的四格漫画参加比赛还摘得了“绘画之星”的称号。这不正是最好的品德美的教育方式吗? 2、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美的课堂不仅需要孩子闪耀智慧的光芒,更需要孩子坚持一些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教学之美添一份点睛之笔。低段纸工课较多,每一次的纸工课后,教室就秒变彩纸加工厂。现在的孩子经济基础越来越优越,使用过的彩纸,不管大张还是小张,只要剪了那么一点点,就成为了“垃圾”丢弃。如何让孩子从小养成环保又节约的好习惯,笔者开发了一节《“绳”舞飞扬》的剪纸课例,从马蒂斯爷爷的抽象剪纸作品中寻找灵感,结合本校“花样跳绳”的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创意剪纸创作。课件播放丢满彩纸的教室场景和搜集到的一堆边角料,现场示范运用这些边角料中的点、线、面材料经过拼贴组合创作成作品。这样的教学胜于苦口婆心的说教。 美学效应是我们美术课堂永恒不变、经久不衰,永远值得探究的一个话题,立足我们的常态课堂,施展我们的真情教学,于揽自然之美、品意境之美、展创造之美、悟心灵之美中,将美术课堂的点滴通过活动变成美术生活实践,当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走进生活,当学生拥有美术的表达方式,当学生的美术习惯进入生活,我们相信,课堂的美学效应将发挥得更加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一种完美的人格。我们的小学美术教育也将给孩子一个更加唯美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少儿美术》.2012第8期.“情境创设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少儿美术》.2013第11期.“知美? 悟美? 美无处不在”. [3]《中国美术教育》.2013年第1期.“《出壳了》说课稿”. [4]《中国美术教育》.2012年第6期.“激发兴趣? 彰显个性”. [5]《中国美术教育》.2013年第2期.“在生活中寻找美术素材”. [6]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奉化市锦溪小学? 浙江宁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