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钢琴教学中放松与断奏技巧的掌握 |
范文 | 高立丽 【摘要】刚开始学习钢琴演奏时,学生会接触到两种基本弹法:一是断奏;二是连奏。连奏就像一个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能连续走好多步不摔倒,然后渐渐跑起来也很顺畅;断奏是他(她)学会走路之前的一步步独立的探索,是每个手指建立力量的感觉、锻炼支撑的力度的重要环节,是手臂通过每个手指的单独尝试,找到力量疏通途徑的最佳方式,是学生对手指、手臂和肌体之间相互配合弹出想要的音乐感觉的第一次综合体验。更重要的是,断奏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放松。放松是钢琴演奏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钢琴;教学;方式;断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放松与断奏关系认知 这里所说的放松,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完全放松。钢琴演奏涉及肌肉的精细活动,不可能全然放松,否则演奏无法进行。但是,如果不学会放松,初学者很快就会感到肌肉疲劳,弹不下去。因此,要从一开始就重视放松,时时体会放松的感觉,如果手臂感到了疲劳,则尽快让疲劳得以缓解,不让它继续积累。弹奏的声音如果紧张,会缺少穿透力,坐在音乐厅最后一排的观众就可能听不到;紧张也会影响声音的质感,难以表达出我们想要的音乐效果。可见,没有放松,就难有演奏的持续,也难有演奏的好声音。但放松又是不太好掌握的,因为弹奏需要力度,既然用力了,又如何放松?既然松下来了,又拿什么去弹呢?断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是断奏,可以借助外力给出弹奏的源动力。比如,将要弹奏的那个手臂拎到半空,松手,让它如自由落体般落在琴键上,然后重复这个动作。这些动作的连缀就是断奏的过程。我们听见音和音之间是断开的,并没有连起来。合理利用它们自身的重量,不仅会帮你省力,而且能演奏出更多不同质感的声音。 二、放松与断奏技巧训练 在钢琴演奏中善于运用手臂的重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一点却常常被忽视,多年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弹琴过程中对手指自身的训练。当然,着眼手指训练也是需要的,关键是两者的比例,即应该把手指和手臂的工作分配得合理,手臂和手指是相互配合的。当演奏者体会了自由落体感觉的手臂断奏,接下来需用一个手指把落下的力量支撑住,也就是说,在体会了放松地落下后,再开始学习断奏。手臂本身的力量是不弱的,但如果手指的支撑较为软弱,那么落下去的大多数力量会被缓冲和消耗掉,真正到达琴键的力量是较小的;如果手指的支撑较好,有多少力可以承接多少力,那么自由落体的力量可以直接传递到琴键上,力量的利用率便较高。所以,钢琴学习中经常听见“手指站住,不要扁”的要求,原因就在于此。“站住”了的手指,能够稳定地传达身体、手臂、手指的力量,而”扁”了的手指在扁的过程中,力量是游移不定的,难以控制,较难保证声音的质量。当然,如果能够控制好力度,“扁”手指也未尝不可。一些钢琴演奏家用“扁”手指演奏,但这种“扁”往往是外松内紧,看起来很随意,可内在的张力丝毫不减,甚至有增无减,这与前面所说的手指“站住”是一个道理。外表的“站住”与否是衡量的外在标准,关注的内在是对力量的有效把握。 断奏练习是初学时经历的一个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断奏只有手臂断奏一种,也不意味着断奏是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断奏贯穿于钢琴学习的整个过程。小到初学的钢琴小曲,大到与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不同程度的钢琴曲都可能用到不同的断奏技巧。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里既有手臂断奏(第一乐章)、手指断奏(第三乐章),也有手腕断奏(第四乐章)等。断奏的标志一般比较明了,音符上方有断奏记号:“.”,但并不绝对,要根据音乐的实际需要选择演奏方式。例如,《黄河》协奏曲第一乐章振奋人心的主题,音符上并没有断奏的标志,反而拥有一个保持时值的“-”,但保持时值并不是刻板的理解,它在音乐上更多的涵义是要把音乐做到更饱满。而根据这个乐曲的历史背景、激昂情绪,这里的音符铿锵激昂的成分更多,所以饱含激情的断奏更能表达出喷涌而出的力量、万众坚定的决心,故而在此常常采用断奏的弹法。 学钢琴需要一边学,一边思考,因为所有学习的知识看起来是固定不变的,其实没有永恒的道理。如果存在一种永恒,那就是音乐,你心里的音乐。你心里的音乐会指引你解读看似沉默的音乐规则。在初学的曲谱中,其实比较少断奏的标记,往往只有单纯的音符,但这并不意味着都弹连奏——“净”谱是可以用断奏来弹的。先掌握好断奏的感觉,让手臂力量能够顺利到达指尖,让十个手指都得到充分的感知和锻炼,对接下来连奏的学习不无裨益。 三、结语 放松与断奏是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全面掌握断奏、放松方法,钢琴弹奏技术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