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职书法教育研究 |
范文 | 陈宏 摘 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从发挥优势因素、转化劣势因素、用好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等层面出发,结合实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三方面提出发展高职书法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SWOT;高职;书法教育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包含四个维度,S代表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遇、T代表威胁,其中优势和劣势是内因,机遇和威胁是外因。 一、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是切合专业岗位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书法在培养审美的同时也培育了职业精神,其训练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好字有助于学生在职场获得更多的机会。例如:设计专业学生掌握的毛笔书法表现技巧,在其工作实践中应用广泛;会计专业学生写得一手规范、整齐的钢笔字,能减少工作记账中的失误;师范专业的学生写一手好字,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 2.有利于完善思维模式,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书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执笔到运笔,不仅使手指、手腕、手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了锻炼,而且临帖的学习有益于促进大脑的发育。学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完善思维模式的动态过程。 3.有利于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性品格 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的差异,他们的情感波动大,容易缺乏自信,从而产生焦虑感,喜、怒、哀、乐等情感随时存在宣泄的可能。书法教育恰恰是增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如王羲之写《兰亭序》是为了抒发文人墨客集结的喜悦,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是为了排解失去亲人的悲愤,张旭书写《肚痛帖》则是为了倾吐饱受病痛折磨的无奈。书法欣赏和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专注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意志、宽容旷达心态,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二)劣势分析 1.学生生源复杂 高职院校生源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既包含应届高中生、“三校”(中专、职高、技校)生,也包含企业员工、退伍军人等社会人员。他们学历水平不同,接受人文社科教育类型不同,文化知识相对匮乏,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2.学生学习时间短暂 应届高中生在高职学制为3年,中高职衔接的制为5年(其中在中专或职高的学制为3年,在高职的学制为2年),在校学习时间更短,只有1.5~2.5年,有限的学习时间制约了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充分开展。 3.职业院校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这就使得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资金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近年来,虽然各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不够显著。 (三)机遇分析 1.书法热、国学热的兴起 2010年,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22个中国申报项目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几乎都成立了各级各类的书法协会,举办了各类书画篆刻展览。其会员人数之多,各类展览规模之大,说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已逐渐被大众所重视与认同。 2.全社会的重视 自2002 年5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开始,全国上下更加重视美育教育。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保障,如2006 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书法鉴赏被列为八项“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另外,書法教育得到了全社会尤其是各界学者与两会代表的关注。如2009 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彭富春建议在中小学广泛开设书法课程,与此同时,42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呼吁建立中国书法馆,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建议把汉字书写列入学校必修课。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四)威胁分析 1.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手机、电脑、平板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及语音输入、视频互动等沟通载体的逐步丰富,90后、00后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图片、声像、视频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写字和书法的认识,阻碍了书法的传播。 2.市场经济的影响 书法自身的人文特征,使其与其他学科相比,在职业的需要程度和认同上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企业招聘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写得一手好字似乎在就业时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书法难以直接快速地带来经济效益,这限制了它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中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思考 基于以上SWOT分析,笔者结合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书法教育的实际,提出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1.翻转课堂教学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调动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学习活动,对于获取感知表象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条件比较优越,学生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大多为应用性专业。因此,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把书法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研发制作书法课程的网站、三维动画、教学视频,使学生在电子技术和校园网的辅助下学习书写技巧,体会用笔的细微变化。这样一来,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拓展了专业技能,还增强了教学实效。 2.助教制教学法 高职院校中鲜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大多数是兼职或外聘教师担任书法课程的教学,且书法学科的特殊性使其不宜开展大班化教学。针对上述现状,可以尝试“助教制教学法”,即由任课教师选拔优秀的书法特长生担任助教,辅助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并不是放手不管。在课前,教师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对助教进行个别辅导,使其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如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地方等;在课后,教师要组织助教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及新情况等。调查表明,这些助教在指导帮助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书法水平,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教学内容分层化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有所侧重。比如: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侧重书法基础技法的教学,扩大其临摹范围, 多接触各种书体作品;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侧重书法欣赏的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把篆刻技法与数控、模具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书法工艺品。 (三)教学模式多元化 1.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书法课程的开设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在文秘、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新闻采编与制作、旅游管理等专业中,把书法作为专业拓展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书法欣赏公共选修课,保证书法课程在第一课堂的课时数量。 作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学生香兰书画社,面向书法特长生和兴趣生招收会员,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通过定期举办书法作品展、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书法展览、开展书法名家讲座、印刷学生书法作品集等方式提升书法教育的内涵。 同时,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还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三课堂活动,把书法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春节前夕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写春联;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书法素养和技能的要求;或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不规范的广告标牌,完成调查报告等。 2.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各级各类书法比赛成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书法教育的新常态。自2008年起,该校把汉字书写作为学生的一项职业技能列入学校的职业技能竞赛,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福州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书法竞赛等,把比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手段,通过比赛促进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倪旭前.“技”与“理”结合的高职公共书法教学模式构想[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2). [2]郭金林.书法教育在五年制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J].职业技术,2012(1). [3]何铁山.高职书法教学法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马桂英.论书法对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9).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