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神秘湘西 灿烂文化 |
范文 | 和当代文化事业建设成就综述 湘西是书是画也是歌。它拥有21世纪考古惊世大发现的里耶秦简牍、名扬中外的中国南方长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垣苗族赶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千年古镇芙蓉镇。古朴原始的土家摆手歌、傩戏、梯玛、辰河高腔,无不展示全州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拥有苗鼓之乡、织锦之乡、溜子之乡、绘画之乡、歌舞之乡等美誉,从而荣膺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并成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60年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的文化强州战略,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文化、开放、绿色、和谐“四大湘西”建设,到近年来提出的文化、旅游、康养、生态“四个全域”发展规划,并出台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表明湘西州对文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思路越来越清晰,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州文化部门紧紧抓住各级重视文化发展的机遇,坚持以项目为核心、活动为载体、制度为保障,深入推进改革,实现全面开放,加快建设以“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家园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使神秘湘西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 民族文艺繁花似锦 建州6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继承文学艺术发展传统,根植民族文化沃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定自信、服务人民、勇于探索、坚守理想,不断铸就全州文艺发展的高峰。 一是文学创作三湘独步。建州60年来,我州文学创作一直十分活跃,无论是创作的数量还是影响,在全省各市州都是靠前的,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代表作家、诗人有马忆湘、黄永玉、颜家文、萧离、汪承栋、孙健忠、向秀清、胡柯、张二牧、石太瑞、吴雪恼、蔡测海、张心平、彭学明、龙宁英、于怀岸、田耳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称“三花”的《朝阳花》《苦菜花》《迎春花》三部小说轰动了全国文坛,成为进行革命传统与阶级斗争教育的经典著作。1996年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朝阳花》以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为题材,作为红色经典丛书之一隆重推出,作者是湘西老红军马忆湘。黄永玉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曾经有过那个时候》,1986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我心中的歌》。两部诗集先后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歌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他以故乡和他小时候经历的人和事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巨制,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边城历史、风俗、人物长篇小说。颜家文诗歌《长在屋檐上的瓜秧》《短歌一曲》分获首届与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1979年萧离以故乡为背景描写湘西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主要作品有《山城杂记》《湘西·湘西人》与《故园篇》。苗族诗人石太瑞的《苗岭天桥》被收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诗歌《竹哨》《鹰之歌》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孙健忠的《甜甜的刺莓》《留在记忆里的故事》《醉乡》分别获1979-1981年全国中篇小说二等奖、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他被誉为中国土家族小说奠基人。张二牧专门从事有关贺龙与红二、六军团传记文学的创作。苗族作家吴雪恼小说《猪郎公架鹊桥》被翻译到国外,《船家》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少数民族文学卷》,《姊妹三》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蔡测海短篇小说《远处的伐木声》1982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何旭小说《麻佬》被新华文摘1988年转载。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三次到湘西参加文学创作笔会组稿,高兴地说:“湘西有个作家群。”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态势,欣赏趣味与阅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但湘西文学创作仍然保持勃勃生机,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无论从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奖作品张心平的《发现里耶》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龙宁英的长篇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到于怀岸的打工文学、田耳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一个人张灯结彩》等等,无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创作的数量、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彭学明以湘西为题材的散文以及长篇纪实散文《娘》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文学湘军“五少将”中就有田耳、于怀岸两名湘西本土作者。一个由中青年作者为骨干的湘西作家群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向全国。 二是舞台艺术蜚声中外。从1957年到1968年,湘西州成立十年间,就有了《谎江山》《花鼓》《铜铃舞》《跳仙》《绣花》《苗家为什么人人爱唱歌》《薅草歌》等音乐、舞蹈、戏剧艺术精品产生。这些优秀剧(节)目,无论是创作、改编、表演、导演,还是音乐、舞台美术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湘西民族特色,初步形成了湘西舞台艺术的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当年花垣苗剧《接龙舞》参加中央文艺节目调演,演出结束后全体演职人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对当时的全州文艺工作者是一个极大鼓舞。《织花带》被中国唱片公司灌成唱片在全国发行。当年一个音乐作品被灌成唱片,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歌剧《卡洛与锦鸡》是湘西第一部原创民族歌剧。 1968年到1978年是特殊年份,湘西州民族文艺院团经历了从机构建制到人员编制乃至单位名称发生的众多变革和变化,可是创作从未停止,产生了《茶山新歌》《酉水河上女船工》《土家喜爱咚咚喹》等作品,显示了全州舞台艺术的旺盛生命力与我州人民对歌舞的酷愛。 从1978年到1988年,湘西州的舞台艺术家们创作思维活跃,手法翻新,虽然大部分作品还是取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风俗和生活,但在表现手段和艺术处理上大大有别于以前。《腊尔山歌》,第一次以中国传统绘画留白的创作手法表现苗族青年男女情爱,这大大提升了湘西舞蹈艺术的品位。《罗大将军》《黄婆做媒》《山寨的清晨》《贺龙与神兵女》等一大批优秀剧作,参加全国演出均获大奖。民间音乐舞蹈《毕兹卡的节日》1987年8月参加在波兰的第19届扎科潘内国际山区民间文艺竞赛获奖。 1988年至1998年,湘西的舞台艺术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梳头溪》《簸谷》《霞生山水间》《锦鸡出山》《踩瓦泥》等作品因其浓烈的湘西生活气息与纯朴的艺术追求,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中,给国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世纪之初,大型民族舞蹈诗《扎花女》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播出,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民族舞蹈诗《我的湘西》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2008年湘西茅古斯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 值得骄傲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流行歌坛都有湘西州的一席之地。从1950年代的桑植民歌《马桑儿搭灯台》、1960年代的音乐《织花带》、1970年代何继光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1980年代电影《乌龙山剿匪记》主题曲《猎人魂》,到1990年代以后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篓》《辣妹子》《家乡有条猛洞河》《请到我们湘西来》《古丈茶歌》《魅力湘西》《阿公的酒碗》等歌曲,审美含量高,影响广泛,历久弥新,不但在当时响彻大江南北,至今仍广为传唱。2004年,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民族民间保护奖获得者凤凰龙仙娥赴纽约参加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音乐会演出,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隔空“对唱”,征服了美国观众。 三是文化调查前仆后继。湘西民间文化具有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神秘莫测、原始古朴的特点,主要有口头文学,包括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民间说唱等民间文学;传统工艺,包括蜡染、扎染、石刻、凿花、刺绣、竹编、织锦、建筑、民族服饰、刺绣、银饰、陶瓷、茶艺等传统手艺;曲艺表演,包括民族器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绝技等表演艺术;民风民俗,包括节日民俗、生活民俗、农业生产民俗、民间酿造、传统饮食、民族服饰、居住民俗等民俗文化。此外还有祭祀祭仪、跳神、辰州符、赶尸、神兵、傩面具等神巫文化等。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60年来湘西州掀起了四次大的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工作高潮。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重点开展我州民间歌谣普查。1958年中南民院与武汉大学师生组成的联合调查组79人,开展对湘西土家族文艺调查,编写了《湘西土家族文学艺术史》《土家族歌谣选》《土家族传说故事选》。1959年湖南省文化局与我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开展对我州民族艺术普查,编写了《湘西土家族艺术调查报告》《湘西苗族艺术调查报告》《湖南民间故事选》《湖南民间歌谣》。1960年代初,省民委与我州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对我州为期三年的民间文学普查,编写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诗歌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歌选》《苗族民间故事与传说》《苗族艺术调查报告》《土家族艺术调查报告》。 第二次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重点开展我州民间文学资料的整理。1978年省民委围绕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学史的编写,系统整理17年来搜集的我州民间文学资料。1980年代初州群众文化馆将我州30年来搜集的民间文学资料整理为4集。 第三次是1984年至1990年代初,州民委、州文化局、州文联开展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普查工程,“三套集成工程”启动以来,共发动4000余人的隊伍,编写资料33套共900余万字。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大量民间故事家与歌手,著名的有田茂忠、龙玉六。 第四次是2010年代至今,编辑整理《苗族巴代文化系列丛书》,编辑出版《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湘西苗族椎牛祭》《湘西苗师通书诠释》《湘西土家族还土王愿》《湘西民间歇后语与谚语集萃》《湘西祭祖习俗》《湘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湘西土家族毛古斯》《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神秘湘西—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传统戏曲普查工作从2016年4月开始,至2017年6年结束,普查范围为全州传统戏曲剧种,以苗剧、阳戏、傩堂戏、辰河戏、花灯戏为基本剧种。 四是文艺研究深入发展。彭武一、彭勃、伍新福、龙海清、彭秀模、彭南均、刘黎光、杨昌鑫、叶德书、张子伟、龙炳文、彭荣德、张应和等一批本土学者组织开展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入研究。全国第一、二、四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奖获得者汪承栋,出版了十余部诗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发表40篇文艺评论。1997年吉首大学中文系教授龙长吟出版了《民族文学学论纲》,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我州的文学评论。我州的民族文学学一经推出成为全国一门开创性学科。我州民族文化还吸引了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金介甫前来考察与调研。 五是影视创作湘西现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第一题材。上个世纪50年代,湘西首位电影制片人田家凭着革命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创作了以解放战争时期长春围城为题材的电影《兵临城下》,放映后影片风靡全国,成为这一时期全国战争题材电影代表作。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题材成为全国影视剧创作的热点,形成了中国文化领域独特的湘西现象。湘西题材影视剧分四大类: 第一类,湘西风情系列。有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边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电影《嫁衣》《惹巴拉的女人》《盘瓠与辛女传奇》与“文革”题材电影《芙蓉镇》。《边城》表现了湘西田园牧歌式生活。以苗族刺绣为题材的电影《嫁衣》与以土家织锦为题材的电影《惹巴拉的女人》唯美地展示了湘西秀美的山川、厚重的文化及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昂扬的精神状态。三维动漫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是中国第一部以动漫形式记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剧。由名导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并没有太多湘西故事,但全是用湘西文化元素为背景,如吊角楼、石板街、河码头、瀑布、背篓、米豆腐,等等,让全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湘西古镇的古朴魅力。 第二类,“剿匪”系列。随着《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匪事》《武陵山剿匪记》等剧的热播,反复炒作土匪题材,也给湘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类,主旋律系列。有以原湘西州委书记郑培民为原型的电影《郑培民》,以矮寨交警为题材的电影《云中岗亭》,红二、六军团斗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雄关漫道》与纪录片《红色湘西》。《郑培民》是一部在全国与《焦裕禄》和《孔繁森》具有同样影响的党员教育片。《云中岗亭》成为全省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片,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片《雄关漫道》与反映红军长征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长征》交相辉映。纪录片《红色湘西》成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片。 第四类,网络视听节目。网络视听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电影类型。2004年,花垣县业余文艺爱好者田金珍,自编自导拍摄了全国首部留守儿童题材的DV作品《千里寻母记》,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和赞扬。她也因此成为中央电视台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花垣业余文艺爱好者田俊自己编创的苗语歌曲《你不喜欢我我喜欢你》影音作品,上传到相关网站后点击量达到几百万次,很多网友纷纷下载播放,或者设置为手机铃声。2016年由湘西籍导演彭景泉和他编导的湘西苗族古歌题材微电影《寂寨》分别荣获湖南省首届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最佳导演奖、微電影类一等奖。 2014年中国微电影大典组委会为湘西花垣创作基地正式授牌。2016年龙山县政府与消费宝集团正式签约惹巴拉土家影视旅游项目,标志着我州影视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 二、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十二五”以来,我州为适应社会文化工作从办文化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的新要求,突出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补短板、增后劲的新突破。 一是基础设施跨越发展。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完善一批”的思路,实施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狠抓标志性工程建设。新建设的州博物馆、非遗馆、工人文化宫、文化广场、会议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文化艺术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将成为全州新地标。其中州博物馆和州非遗馆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投资5.5亿元,面积7万平方米。推进骨干性工程建设。完成6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羊峰山差转台高山台站改造。做好州文物考古所、州少儿图书馆筹建和州图书馆的扩建。完善基础性工程建设,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以科技为支撑的“凤凰之窗”文化旅游产业园建成并投产。2014年中国微电影大典组委会为湘西花垣创作基地正式授牌。2016年龙山县政府与消费宝集团正式签约惹巴拉土家影视旅游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建成投用,很好地弥补了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短缺的窘境,也为全州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服务网络全覆盖。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要求,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州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目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以上。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实现全州8县市数字影院全覆盖。9个群艺(文化)馆、9个图书馆、5个博物馆、16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75个农家书屋、8个县市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和2141个基层网点全部免费开放。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加大吉首市苗族鼓文化节、泸溪县浦市中元祈福节、古丈县舍巴节、凤凰县苗族“四月八”跳花节、花垣县苗族“赶秋”、永顺县土家族过“赶年”、龙山县三棒鼓擂台赛等全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扶持力度。推动泸溪县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程。组织好全州“欢乐潇湘·乐在湘西”群众文艺汇演。参加全省建党95周年“红旗颂”大型群众合唱比赛获银奖,参加全省原创广场舞大赛获特等奖。开展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以及地方戏剧大奖赛、灯会、流动春晚、溜子汇打、百狮会等文艺活动,全面完成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三下乡”等春节文化活动。“书香湖南”全民阅读深入推进,在全国2015年“我的书屋我的梦”学生暑期阅读实践征文活动中我州有4篇作文分获一、二等奖。 三、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考古填补了一些空白。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遗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课题研究系列专著已出初稿。完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泸溪县浦市镇下湾考古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址,填补了我州史前考古的空白,将我州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约8000年前。完成全州第四批25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完成“一普”数据审核终审工作。完成永顺双凤村、龙山惹巴拉古建筑群、花垣磨老村农家大院、泸溪岩门古堡寨、凤凰古城堡、龙山茨岩塘湘鄂川革命根据地旧址、吉首潕溪书院等国保和省保单位修缮工作。完成第四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启动《湘西文物资源》内部资料性图书出版工作。 与此同时,我州还围绕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以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传承、生产性发展、多载体传播、法制化保障为特征的非遗保护“湘西模式”: 一是整体性保护。在全州8个市县分别确立了1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好且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完善非遗传承人和项目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名录,大幅度提高非遗传承人待遇,确保26个非遗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公示名单。 二是生产性研发。推动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和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湘西苗绣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与国内知名服装品牌木真了联合设立了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打造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 三是活态性传承。为12个非生产性保护基地、15所民族文化传承实验学校、22所民间美术“蒲公英行动”实验学校挂牌,建设各级各类传习基地、传习中心和传习所60余个。目前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已基本建成。开展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以主题展演、文化创新创意产品展、移动博物馆非遗馆、民族服饰盛装秀、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坛为内容的文化遗产日活动。 四是多载体传播。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试点单位,采集资源容量位居首批试点单位。启动《话说湘西》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拍摄;完成3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申报53个第二批省级数字化保护备选项目。 五是法制化保障。推动《湘西州非遗传承人管理办法》出台;开展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保护情况绩效考核。 非遗项目“苗族赶秋”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打捆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现了湘西世界非遗名录零的突破,是继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以后的又一块湘西文化金字招牌。我州同时拥有世界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首屈一指。 四、 文化产业井喷发展 按照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娱乐、演出、音像、电影、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动漫、网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州拥有文化企业1783家,业人员15000人,实现文化产值11.13亿元。 二是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苗绣、石雕石刻、踏虎凿花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注重把民族工艺商品品牌作为创品夺牌的形象代言来抓,大力挖掘旅游市场文化消费热点、亮点、卖点,逐步建设起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規模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制作架构,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提高旅游商品供给能力,让游客从旅游商品中感悟到神秘湘西的独特魅力。 三是不断推出旅游演艺产品。乾州古城、老司城、德夯风景区的民俗表演与里耶秦简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成为全州发展文化旅游、扩大休闲娱乐消费的重头戏。近年来将打造旅游演艺产品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抓紧建设集民族演艺、非遗展示、文化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神秘湘西文化产业园,在凤凰古城、龙山捞车河、乾州古城推出《梦幻沱江》《梦里湘西》《烟雨凤凰》《边城》《湘西汉子》《白果花》《格朗渡》等一批山水实景型、民族风景型、文化遗产展示型文化旅游晚会与旅游演艺剧目,其大众化、时尚化、精致型的艺术表现形态与营销模式,深受广大游客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全州接待游客3362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被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凤凰县跻身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四是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产业势头强劲。以科技为支撑的“凤凰之窗”文化旅游产业园建成并投产。 五是文化创新创意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组织69个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45家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20多个国内外采购商与大湘西地区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和意向性合同共计9068亿元。 五、文化队伍人才辈出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精神,不断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文化人才,为繁荣全州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大为改善。充分发挥周明阜、胡炳章、李生权、张子伟与舒千龙等退休专家和教授的作用,请他们参与一些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与评审。积极组织推荐州内优秀作品及个人参加各类国家、省级艺术评比和赛事。2012年以来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溜子说唱《岩生哥的婚事》等文艺节目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中国艺术节等国家级文艺赛事中荣获金奖。2016年舞剧《凤凰》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音乐《国泰民安》获全国作曲家创作大赛一等奖。舞剧《花垣苗族鼓舞》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歌舞鼓乐大赛“山花奖”。小品《美丽的黄昏》获全国戏曲小品一等奖。哭嫁歌《送女行》、土语歌《踩瓦泥》及三人舞《抢头水》分别获得全国土家族、苗族歌舞展演金奖和银奖。一批年轻的导演、编剧崭露头角。支持土家织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刘代娥,踏虎凿花项目省级传承人杨桂军,苗画项目省级传承人梁德颂,蜡染项目州级传承人熊承早等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并依托工作室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发非遗项目及产品。 二是专业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艺术家深入十八洞村采风与全州精准扶贫文艺创作大赛。实施全州“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申报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个,2016年度省级文化综合发展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艺术创作项目13个。举办“奉献山水间——湘西州最美文化之星”评选活动,2015年评出“奉献山水间——湘西州最美文化之星”11人。他们中有挖掘湘西文明追寻湘西历史的文物专家龙京沙,有湘西民族舞蹈开拓者胡明珠,有将民族建筑发扬光大的石匠李宏进,有被誉为土家音乐活灵魂的田隆信,有失去双臂仍帮扶乡亲的文化站长麻正兵,有20年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姚雪利,有点燃农村文化阵地星星之火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吴大清,有28年驻守高山之巅的广播电视护卫兵张庆德,有人已古稀舞未熄的毛古斯传承人李云富,有把渐行渐远的苗族服饰重新拉回黄金时代的苗家女儿阙单丽,有让群文百花在羊峰山下盛放的文化种子杨胜邦。积极参与“湘鄂赣最美读书人”“全省最美基层文化人”评选活动,《头颅中国》作者、州文研所副所长黄挺入选“湘鄂赣最美读书人”。花垣县石栏杆镇文化站专干麻正兵、永顺县石堤镇团结村田永习入选“全省最美基层文化人”。举办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活动骨干培训活动。 三是基层实用性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今年全州选派 “三区”人才280多人,鼓励他们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农家书屋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培养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湘西传统节庆文化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获2016年全省“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湘西州文广新局文化志愿服务支队获2016年全省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六、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一是民族歌舞风靡世界。州民族歌舞团、永顺县毕兹卡艺术团赴美国、韩国、法国、俄罗斯、台湾、香港、澳门进行大规模、连续、高规格的友好访问演出和商业性演出,风靡世界。 二是非遗项目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最大亮点。非遗表演与展览,是湘西州对外文化交流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也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各类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交流项目不断增加,拉丁美洲客座艺术家、港澳艺术家来州访问频繁,交流项目不断增加。组织北京木真了服饰公司湘西非遗工作站参加上海首届非遗展,研发的以踏虎凿花为设计元素的“一善荷音”服装系列获得金奖。组织傩面具参加2016广西环江分龙节暨第二届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旅游节中国(环江)面具大汇,参加第六届成都非遗节与山东非遗博览会,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一股湘西风。 三是文化志愿者交流广泛开展。积极开展与吉林、黑龙江等地文化志愿者交流活动。 七、文化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焕发了生机。国有院团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增强了活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文化市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二是文化行政审批能放尽放。全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业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梳理,文化行政审批11项事权全部下放县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三是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当前全州文化工作以筹办好州庆系列文化活动为机遇,加快发展,加快繁荣,为建设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增光添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