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工尺谱 |
范文 | 童心 摘 要:工尺谱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随着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工尺谱北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古琴谱中出现了以歌唱谱字说明减字谱音高的情形。 关键词:工尺谱;记谱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3-01 一、工尺谱的简介 工尺谱是我国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即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肠《樂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① 工尺谱中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但一般来说,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表示板眼的符号是随着乐曲板式(节奏形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形式。所以对于板眼符号最好联系板式来介绍,工尺谱的板式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加赠板的一板三眼五种。(1)散板:自由节奏;仅在每一乐句的末尾用一个底板来标志停顿。该底板的符号:“一”,其记写的位置常在一个乐句的最末一音的右下方,这里的自由节奏并不是说各音的快慢没有一定可以让表演者自由处理,乃是说,或快或慢的各音是有定进行,不适宜于用均匀的拍子呆板地加以限制而已。②在福建南音、梨园戏中称为“慢”、“慢头”,属于非均分律动;(2)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或强拍符号来记写的一种板式。其标记符号有实板、腰板两种。实板,是随着乐音的发出而同时打下的板;腰板,是在乐音没有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以(在它延长中间)打下的板,又称虚板。实板符号为“、”虚板(腰板)符号为“ ”或“一”。③在一般戏曲中称为流水板,在福建南音、梨园戏中称为“紧叠”;(3)一板一眼:是以一个强拍和一个弱拍合成一个节奏单位,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在一板一眼的板式中,板与眼轮流出现形成2/4拍子。所用的节奏符号有如下四种:实板:“、”实眼:“○”腰板:“ 或一”腰眼:“△ ○”。实板和腰板的用法和流水板中的实板、腰板完全相同。实眼和腰眼除了专用于弱拍以外,其在工尺谱音字间的位置关系也和实板、腰板相类似。④在福建南音、梨园戏中称为“叠拍”;(4)一板三眼:是以一个强拍和三个弱拍合成一个节奏单位,即4/4拍子。 二、工尺谱的运用 (一)琵琶工尺谱 琵琶工尺谱所用的基本谱字有十个: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琵琶工尺谱的谱式是由右向左直行竖写,谱字。板眼、琵琶指法符号分三行竖写,其中琵琶指法符号的位置各乐谱有所不同。琵琶工尺谱上,各乐谱之间有着不同的宫调命名体系。概括来说,琵琶工尺谱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命调体系,一种是以小工调为中心的命调体系,一种是以《养正轩琵琶谱》所使用的以正宫调为基础的命调体系,第三种是《华氏谱》较为特殊的以小工调为中心的命调体系。 (二)昆曲工尺谱 昆曲工尺谱的谱字与琵琶工尺谱的谱字相同,昆曲工尺谱的谱式一般都是将谱字记在唱词的右侧,但谱字的书写方向不同。如《纳书楹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样,采取谱字与唱词平行,自上而下直行书写。这种格式的谱面显得比较清晰,容易从谱上看出唱腔的难易程度。《纳书楹曲谱》的成谱主要是依据昆曲演员所唱的曲调记录的,所以对于音调和板眼的记写已经达到了文字谱所可能达到的复杂程度。昆曲用的是板眼节拍法,小节内的强弱关系依据的语言的逻辑重音,拍子之间的长度是不定量的,这就决定了工尺谱存在的价值,工尺谱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记录了谱式,合理的保存了昆曲。 (三)福建南音工尺谱 南音的基本谱字有:X、工、六、 、乙,它们分别表示的音高:c1、d1、e1、g1、a1。南音工尺谱从类型上分为带有唱词的声乐工尺谱与不带唱词的器乐工尺谱。它们的书写格式都是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每行分为三部分:左侧为谱字,中间为琵琶指法,右侧为撩拍记号。撩拍是南音的拍子记号,“拍”为强拍,与戏曲音乐“板”的意义相同;“撩”为弱拍,与“眼”相同。南音撩拍有七撩拍、三撩拍、一二拍、叠拍。南音工尺谱是以“尺”字为调首的首调唱名法,整个谱字音列向上移,但是它的谱字音高却仍从c1开始。 可见,工尺谱在清代成为在记谱法中占有核心地位的重要谱式。工尺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承手段,工尺谱发挥了它自身最大的潜能,与中国传统乐学中声、律、调、器相结合,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框架,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注释: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119. ②杨荫浏.工尺谱浅说[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07. ③杨荫浏.工尺谱浅说[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08. ④杨荫浏.工尺谱浅说[M].北京: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