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遗传承语境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
范文 | 李彤 翁赫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当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有着民族活态的灵魂。在现在社会中环境设计如何结合非物质文化是当今社会短缺的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量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社会需求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设计中,有助于形成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环境设计风格。人才培养要与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来传承与发展环境设计师的精髓,对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再创新的理念,创造一个真正属于民族的环境设计和可被国际社会公认的艺术作品。设计师应继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精髓。 关键词:非遗传承;环境设计;人才培养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对行为的概念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可分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等施工建设,可以概括为:室内装饰设计,室外设计,景观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产品设计等。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化、艺术、科技水平、专业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掌握相关的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和艺术设计的知识、并有相关的技术知识和广泛的基础、职业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世界文化遗产有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1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明确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番社区、群体,有時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非遗传承语境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受到世界各领域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不能像文物一样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结合我们当今百姓重视的环境设计来更好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方案 培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制约非遗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定位缺乏创新开发的目标和内容,保护性的人才大于传承性的人才培养,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影响了环境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作为中国环境设计师,应立足现实,深入中国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传统,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形成现代环境设计与非物质传统文化结合的设计风格。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我们应该努力找到我们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风格中体现环境艺术,并把它们应用到我们的生活的环境设计中,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也可以。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应立足现实,深入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形成与传统相结合的现代设计风格。 三、结语 总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审视能够为环境设计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这是最根本的一点,更重要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现代环境设计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利用现代设计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位环境设计人才责无旁贷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