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品鉴庐剧剧本中的文化 |
范文 | 杨敏 摘要:庐剧作为安徽的知名戏曲,扎根于江淮大地,以质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青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以丁玉兰的经典著作《借罗衣》为例,对庐剧进行文化品鉴,深入探索文本内容与文本折射出的现实文化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对庐剧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庐剧;《借罗衣》;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 0145-01 一、品鉴剧本的理论分析 本文以三大理论为视角,对庐剧的经典著作《借罗衣》进行文化品鉴,以更好地分析庐剧文化的本质内涵。 马林诺夫斯基在功能主义理论中指出,社会文化是以迎合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需求为目的的工具。同时文化被视为一个协调运作的有机整体,在每个部分的共同作用之下,整体的运作和发展得到了保障。此外,他从文化制度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具有独立性、永久性等特点,是构成人类有组织的社会体系。 在解释人类学理论中,格尔兹认为文化概念的本身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而人类属于在自我建构的意义网中悬浮的一类高等动物,这里的“网”意指文化。故对于文化的界定和剖析属于一种探寻特殊意义的解释型科学,而非探寻规律的实验型科学。此外,他还补充道,文化分析是以理解他人的理解为根本,属于探索解释意义的科学①。 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利用剧场语言对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一切表演行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将演员定义为整个社会的行动者,认为社会成员需向演员看齐对自身的感官表现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人际交往规律等。重点关心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或塑造舞台形象。 二、《借罗衣》的对话品鉴 罗衣,是指由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罗衣一词最先出自东汉·边让的樟华痴动:“罗衣飘飘,组绮缤纷。”借罗衣在这里的意思主要指昂贵的衣服。 (一)对话陈述 本文截取了关于《借罗衣》的部分片段: 二嫂子:二嫂子,走进了,一见大妈忙下拜。 二嫂子:大妈,你这罗衣多好看哪!……你把罗衣借我,走过娘家就送还。 王大妈:借东西见过千千万,没见过你这样热沾皮。 (二)各角度品鑒 格尔茨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体系,不但完成了人们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形成对生命的态度等。因此,可以将借罗衣的过程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依托娘家的行为将二嫂子与王大妈联系起来,一是罗衣原本是王大妈的娘家嫁妆,二是由于回娘家省亲二嫂子特向王大妈借罗衣。 从二人的对话、互动情况及借罗衣的文化符号可知:第一,江淮一带的女子出嫁之时,娘家会依据家庭自身状况为其备好陪嫁品,对于出嫁后的女子,依据惯例应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回娘家省亲;第二,透过王大妈的语言行为展示了王大妈不愿借罗衣的心理特征,而二嫂子为了摆阔气厚着脸皮要向王大妈借罗衣,最后王大妈碍于情面应允二嫂子的请求;第三,王大妈因出嫁而获得罗衣,而二嫂子因回娘家省亲而借罗衣,从罗衣的身上表现出当地婚姻礼俗的一来一回。 从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在庐剧兴起之时,最先流于江淮民间,虽然内容上偏低俗,但是这基本符合少数农民的需求,装载了其对未来的遐想及部分生理需要。可是,当时官府对这一种低俗的庐剧内容采取了禁令,唯恐扰乱民间风气。 因此,从庐剧功能来看,不仅有低俗不堪的庐剧情节,又有迎合了当时封建礼教与伦理的情节②。扎根于江淮民间的庐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乡民所推崇,其内容又迎合了封建礼教的现状,因此庐剧契合了功能主义需求被填补的观念。 根据戈夫曼的观点,戏班演出过程中,剧班各成员之间都有因不正确的言行影响表演的能力。那么这就决定一方成员必须要配合其他成员的恰当言行,而其他成员也应被动依赖于他。所以,存在一种互惠依赖契约,使得剧班各成员得以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借罗衣》中的王大妈与二嫂子之间的对话交流也是在这种契约之下得以完成,既有市井基层老谋深算的举止行为,又有邻里间客套的对待方式。 三、结语 庐剧作为江淮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了民众的喜爱与推广。本文选取了庐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借罗衣》,并结合三大理论对其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解读与品鉴,窥其文化的本质,为庐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助力。 注释: ①丁海祥.试析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理论[J].经贸实践,2018(21):295+297. ②郑星.浅谈安徽地方戏曲庐剧的艺术特色[J].北方文学,2017(33):1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