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哈尔滨——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
范文 | 刘鑫 【摘要】2010年6月,哈尔滨以它多元而灿烂的城市音乐文化历史、广泛而持久的音乐文化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都”的称号,成为亚洲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如此重要的机遇面前,哈尔滨应如何借势造势,营造哈尔滨整体“音乐之城”的艺术氛围,强力打造“音乐文化名城”,是当务之急应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哈尔滨;音乐之都;文化名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要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每个城市要有自己鲜明的城市形象,这种形象不只是被城市的居民自己理解的,它还需要对外部有一个鲜明的刻画。哈尔滨,在这座只有百年历史的城市,音乐却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乐是哈尔滨重要而鲜明的文化传承,音乐伴着哈尔滨不断发展、壮大。 哈尔滨音乐文化是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它抒写了很多历史。哈尔滨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及地理位置,20世纪初便成为接纳西方音乐艺术的窗口,中东铁路修筑和经营后,哈尔滨云集了一大批外国的音乐艺术家,其中有很多久负盛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和音乐教育的著名专家,他们投身教育、登台献艺,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丰富了哈尔滨人们的文化生活,培养了中外艺术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使哈尔滨成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和俄罗斯艺术最早的城市之一。同时我国与音乐文化的多个“第一”都产生在哈尔滨。1899年5月,捷克人艾尔米家庭小乐队来到哈尔滨,并首次举办了室内乐音乐会;同年年底,在哈尔滨铁路俱乐部添置了第一架立式钢琴;交响乐团出现在哈尔滨的时间为1908年,其名為“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第一次演出的曲目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鲍罗丁的《第五交响曲》(片段);举办了我国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盛会,即哈尔滨音乐之夏音乐会;举办过由数百家合唱团组织的“万人大合唱”等,使当时哈尔滨的音乐舞台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象,它不仅为当时的哈尔滨各个阶层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今天的哈尔滨音乐事业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作为城市的名片,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哈尔滨打造“音乐文化名城”,需要强有力的音乐文化载体作支撑,2017年3月,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联合召开哈尔滨“音乐之都”建设工作会议,陆昊出席会议并指出,要借助哈尔滨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进一步提升哈尔滨“音乐之城”的艺术水准,营造哈尔滨“音乐之城”的艺术氛围。每一届哈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形象;要建设好代表哈尔滨整体水准、符号鲜明的哈尔滨音乐学院;加强哈尔滨交响乐团和省歌舞剧院等艺术团体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新音乐厅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演出水准要严格把关。这些音乐载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音乐文化标志和焦点。一个城市的魅力与城市文化的联系是分不开的,要全力打造“音乐之城”,只有音乐学院、剧院、艺术团体,没有氛围是完全不够的。哈尔滨的整体艺术氛围要增强系列感,既要有“哈夏”音乐会、面向全球的“哈尔滨音乐大赛”等这种时间段较集中的艺术文化活动,还要有对市民日常氛围的刻画和营造。为了更好地彰显哈尔滨“音乐之都”的美誉,迎合哈尔滨的城市音乐文化,道里区群力新区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一处以音乐元素为主题的音乐主题公园,该公园在设计理念上融入哈尔滨的本土音乐文化,汲取了哈尔滨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体现了哈尔滨传统音乐名城的特色,将哈尔滨“音乐之都”的特色完美诠释。 如今的哈尔滨,“音乐之城”已经被体现得更为名副其实。一年一度的哈夏音乐会、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发展、哈尔滨大剧院标准的音乐设备,必将促进哈尔滨音乐文化进入一个更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也必将让哈尔滨的音乐响彻全国乃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4). [2]关杰.哈尔滨城市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刘学清.哈尔滨交响乐团百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王胜祥,马继泽.加快建设音乐之都,强力打造文化名城——关于哈尔滨市建设音乐之都的思考与建议[J].哈尔滨市党委校报,2012(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