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清商三调初探
范文

    

    【摘要】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清商三调”,前身来自汉代的“相和三调”(清调、平调、瑟调),本文以相关文献为依据,结合清商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以清商三调与琴调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平调、清调、瑟调的调性特点。

    【关键词】清商乐的内容;成分;形态;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清商三调的形态

    《新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便是指的清商三调。清商三调与相和歌三调,二者在名义上既有承接、递进关系,又有相属、包容的关系。据唐代文献的记载,清商乐可上溯到周代,而其余绪下及隋唐。然而千余年来其宫调的名与实并非一成不变。《隋书·经籍志》所载“三调相和歌辞五卷”,可见“三调”与相和歌皆可隶属在“三调相和歌辞”的总名之下,似乎当三调取相和歌方式唱奏的时候,它们便可能归入于相和歌的名称之下。也许随着东晋以来“相和歌”更名为“清商乐”,汉代的“相和三调”也可称作“清商三调”。 清商三调的“清商”二字,既指汉魏三调中的一调;又似乎是用这个名称来概括三调。而实际可能的情况是——前者因调弦法而得名;后者因乐种而得名。

    从平、清、瑟三调与其定弦法及曲名的关系来看,清商三调的宫调命名系统,最初可能与相和歌、清商乐的主奏乐器琴、瑟及其基本弦式相关。宫调的命名形式已经脱离律、声命名系统,成为相对独立的宫调命名系统。

    《魏书·乐志》陈仲儒奏议载:“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五调各主一声为主”,实际上是指:瑟调将一弦作为宫,清调则以二弦作宫,平调以三弦作宫。在琴五调之中他举出三调,又用“五调各主一声为主”一语概括了琴五调。从清商三调弦式的演变中,可见三调“各主一声”的传统得到传承。现将清、平、瑟三调的基本弦式列为下表:

    表1

    上表对清调、瑟调、平调各列出了两种弦式。其中清调的第一种弦式,即唐赵耶利所称的清调,它是以一弦定太簇的慢角调,为清调的早期形式,是早期正调弦序为准的“清调以商(律应太簇)为主”的清调基本弦式(琴七弦音序为:D E G A B D E);清调的第二种弦式,为陈仲儒所说的清调,实为清商调,弦式是紧二、五、七弦再紧三与四弦同声。是清调基本弦式的一种变体(琴七弦音序为:CbEFGbBCbE)。

    瑟调的第一种弦式是以一弦为宫律应黄钟。同于《琴苑集》所载:“瑟调、慢商同”,即正调慢二弦与一弦同声为宫(琴七弦音序为:CCFGA CD)。瑟调的第二种弦式见于宋田紫芝《太古遗音》,亦以一弦为宫律应黄钟(琴七弦音序为:CDGACDE),它是由早期的一弦定太簇的清调慢一、二紧五弦而来,实为太簇均转黄钟均的简便办法,体现了陈仲儒所说的“清调为诸调之本”的观念。

    关于平调的文献记载矛盾最多,《通典》作“平调以角为主”,代表了平调的第一种弦式。据宋陈旸《乐书》所载琴曲,平调为林钟均;《西麓堂琴统》转述南宋徐理之说,林钟调为正调弦式,以三弦定林钟为宫音。那么以三弦为林钟的“平调”,可以相信是平调的早期形式(琴七弦音序为:DEGABDE)。平调的另一种弦式《玉海》作“平调以徵为主”。南宋姜夔《七弦琴图说》所述的林钟调为慢宫调弦式,四弦定林钟为宫音。这可能就是宋代平调的形式,也即平调的晚期形式。它是以四弦为宫的林钟调(琴七弦音序为:B DEGABD)。

    总之,清商三调代表了汉魏至隋唐间的一种特定的宫调系统。就其宫调的特征来看,三调代表以正调定弦为基础的三种调弦法,每种调弦法可有两种弦式。三调的关系符合“诸调以清调为本”的规律。这仅仅是从古琴上所保留的清商三调遗存的角度所作的考察,至于清商三调在其他乐器上的体现形式,目前还不得而知。

    二、清商乐的内容

    清商乐的形成和发展经历来一个南北文化迁徙与融合的过程,北方(黄河流域)相和歌传播到南方融合了南方(长江流域)音乐;魏孝文时又将南方带到北方而总谓“清商乐”。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的清商乐来看,清商乐的主要成分是吴歌与西曲。

    (一)吴歌

    清商乐中的吴声歌曲被后人统称为“吴歌”,在《晋书·音乐志》中对吴歌的起源就有记载,吴歌是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一带的民歌,且与相和歌一样开始为徒歌,后来配上丝竹管乐。它的伴奏乐器据《乐府诗集·古今乐录》所载,有篪、琵琶、箜篌,而后又有了笙和筝,与相和歌的伴奏乐器相似。吴歌的曲调则婉转优美,尤以子夜歌最为悲悯慷慨,婉转自然。

    (二)西曲

    清商乐中“西曲歌”又名“荆楚西声”,是产生在江汉流域一带的民歌。《乐府诗集》指出“西曲”出自荆(今湖北省江陵),郢(湖北武昌)、樊(湖北襄樊)、邓地区。最初也是徒歌,后加入乐器伴奏,称之为“倚歌”。现存西曲大部分都是齐、梁时期所作的歌词,在《乐府诗集》《宋书乐志》等书中都有发现。有关于西曲的内容,则在《乐府诗集》中有详细记载,共有《莫愁乐》《乌夜啼》《三洲歌》《石城乐》等30多曲。词的结构以五言四句为柱,内容则多描写贾客思妇的离愁别苦,有的也流露了船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此外,还有梁武帝作词的西曲《江南弄》和祀神曲《江南上云乐》等。

    三、平调、清调、瑟调的特点

    《乐府诗集》转载《古今乐录》曰: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平调有七曲,其器有笙、笛、筑、琴、瑟、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张永《录》曰:“未歌之前,有八部弦、四器,俱作有髙下游弄之后。凡三调,歌弦一部,竟辄作送,歌弦今用器。”这段史料对平调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平调七曲;歌弦六部;人声演唱前有“八部弦”,四器具作、高下游弄;“歌弦一部”之后都有“送”(南方民歌,在曲式上,在一曲中每节的前面有时加一个歌唱的引子;在每节的末尾有时加一个歌唱尾声;引子和尾声称为“送”)。

    《乐府诗集》载,清调有六曲,其器有笙、笛(下声弄、高弄、游弄)、篪、节、琴、瑟、筝、琵琶八种。歌弦四弦。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这段史料对清调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清调六曲;歌弦四部;歌前先有笛弄,再有五部弦;晋、宋、齐只用四种乐器,由于三调歌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弦乐,管乐部分主要用在引子部分以及弦乐之余,故此处所说的“止四器”应为琴、瑟、筝、琵琶。

    《乐府诗集》——《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载,瑟调曲共计三十八曲,《荀氏录》所载十五曲,传者九曲。其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这段史料对瑟调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瑟调有三十八曲;歌弦六部;歌前有弄,再有七部弦;与清调同,晋、朱、齐只有四器。

    从《乐府诗集》上述内容来看,平、清、瑟三調不仅指其宫调的命名与分类,它们还指各自专属的代表曲目如平调七曲、清调六曲、瑟调三十八曲,同时还指乐曲的结构特点,唱奏方式、乐器组合等。由此看来,清商三调——平、清、瑟均为综合性的名词,就它们所包含的内容而言,平调、清调、瑟调更像是乐种的名称。

    四、结语

    “清商三调”最初可能是魏晋时期清商乐的主要宫调形式,其前身来自汉代的相和三调。它的遗存保留在古琴的调弦法之中。在清商乐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清商乐的平、清、瑟三调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它们原有的宫调意涵。而作为三个乐种系统的代称,这三个乐种既有各自专属作品、乐曲结构特点各自唱奏方式以及乐器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1]丁承运.清、平、瑟调考辨[J].音乐研究,1983.

    作者简介:王世文(1993—),男,汉族,南宁市,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