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蒋祖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笃行者 |
范文 |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自1915年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问世以来,已百年有余。期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诸多颇具学养、涵养、修养的作曲家,在黑白相间的园地中辛勤耕耘,创作了数目不菲的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彰显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秀元素,以独特面目走向世界的精品华章。在这支不懈前行的队伍中,就有蒋祖馨先生的赫然身影。 【关键词】蒋祖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04-03 【本文著录格式】方弋蒋祖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笃行者[J].北方音乐,2020,01( 01):4-6 蒋祖馨先生(下文简称“蒋先生”),祖籍浙江省山阴县。1930年生于成都的一个殷实富足且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对于他的童年,先生曾说过“我童年时家庭成员都是音乐业余爱好者,母亲喜欢听、唱京剧,哥哥和我除喜欢京戏外,还喜欢一般的音乐,我们白幼学过京胡和小提琴。父亲是京戏的票友,他唱老旦,但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已去世,留下的遗物中有几件最重要的东西影响了我的一生一一一台老式的留声机和若干京戏唱片、一台古琴、一块檀板(京戏用的打击乐器)。 蒋祖馨先生(下文简称“蒋先生”)白幼便得到良好的教育。中学时期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这所清朝时期的“锦江书院”,民国时期改为学堂。不少文化名人,如郭沫若、王光祈等皆于此校启蒙——此间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已从思想上与白己家庭有所隔离的蒋先生,大约16岁就到中共地下党办的公开发行的《周末论坛报》当了副刊文学版的编辑,还曾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的曾家崖去求见过时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的何其芳,期间正幻想当文学家的蒋先生除了带着白创的小说征求他的意见并得到“你很有才华”的肯定外,还获得了一份由何其芳所写的报考陶行知先生主办的育才学校的推荐信。虽因国民党当局对该校查封而未果,但在思想上却更加拉近了与红色政权的距离。然而此间前后“我在一位朋友家里听到了贝多芬的第五、第六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时。他们的交响曲使我兴奋极了,因为当时在内地,这种唱片是极难能遇的。我将母亲给我的零用钱都积攒起来,买成唱片。这些音乐,忽然把我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学音乐,改变了原来学文学的志愿。” 1948年蒋先生考入四川省立艺专音乐科(系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师从蒋樵先生学习钢琴,从丁孚祥先生学习大提琴。由于内战的混乱局势,学校办在乡下,条件十分简陋(总共才有六、七台钢琴),但求学心切经常挑灯夜战的蒋先生却也收获不小。1950年随着五星红旗在中国大陆的遍地飘扬,心气甚高崇于理想的蒋先生,决定与同窗好友汪立三报考届时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待以“直行終有路,何必计枯荣”(王光祈语)的气概,翻山越岭昼夜兼程,赶到天津时才得知该院当年不招生,这才使他辗转至上海,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该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两年后转入作曲系学习。当时以贺绿汀为院长的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27年建立的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9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虽规模不大,却有诸多学有专长的名师高就,有大批颇具艺术分量的理论研究著述的成果出版,不少颇具国内、国际影响的音乐作品问世。应该说,作为中国音乐的学子,能在这样一座音乐艺术的圣殿中成长是幸运的。谈及此间的学生生活,蒋先生说“我的音乐恩师有桑桐、丁善德、邓尔敬、陈铭志的等先生,他们除分别教给我各白的专业知识外,还给了我人生的有益影响,而邓尔敬先生对我的鼓励最大,《庙会》组曲便是在他的班上写的”。勤以励己,逊志时敏的蒋先生能在丁善德、邓尔敬先生名下学习作曲,在桑桐先生名下学习和声,在陈铭志先生名下学习复调,是无比幸福的。这些学高身正、循名责实的名师,不仅给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他们高屋建瓴的学术品位、艺术品格,高山景行的师德也定会给他们的学生以终生的影响。 1955年,在邓尔敬教授的指导下,蒋先生开始了他的钢琴组曲《庙会》的创作,1956年这部“由《艺人的小调》《二人舞》《老人的故事》《笙舞》《社戏》5首小品组成,全曲追求的是对民间民俗场景的刻画,当时在创作手法上,显然受苏联及其他民族乐派的影响,但各曲的旋法和节奏,都来自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力求使作品通俗、好听,并带有民间的纯朴美感。”蒋祖馨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在校内的新作品音乐会上引起轰动。在经过逐层认真的选拔后,被选送参加了1957年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音乐创作比赛并荣获了铜奖(其奖状由世界著名的苏联作曲大师肖斯塔科维奇亲自署名签发),这可能开了新中国白己培养的作曲家的作品在国际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的先河,并使其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中极为可贵的精品”(汪立三语),至今盛演不衰。 1956年8月,携作品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展演获得好评返沪的刘施任(195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此时已有颇具影响的交响大合唱《祖国颂》问世)与蒋祖馨,为这次会演共调集了全国各地4500多名音乐工作者,参加演出了29台91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的气势,呈现的生机所感染。特别是在这次“音乐周”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就建国后困扰音乐界的“古今、中西关系”发表的重要讲话,使他们自感到这应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先兆,使其倍受鼓舞。出于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关心,由刘施任,将祖馨提议,汪立三执笔的“论星海同志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参与了“大鸣大放”,发表于《人民音乐》 1957年第四期。1957年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央广播事业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音乐编辑。此间他除完成一些节目的背景音乐配置任务外,还写有广播剧音乐《三月雪》等作品。1961年蒋先生被“支边”到大庆油田。由于友人的举荐,当时极富魄力、爱才有加的时任哈尔滨艺术学院领导的马楠,在颇具胆识的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主管领导的支持下,将蒋先生及夫人“截流”到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开始了他30余年的教师生涯。他循规蹈矩的给学生上课,还开始了他的钢琴曲《人物谱》(后改名为《山花烂漫》,最终以《山花集》定名。这部历时24年以《冬日》《萌动》《苍松》《山花》标题的钢琴组曲,是一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物咏怀、物我合一的音诗乐画。是一部‘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声飞情固,有翼有根,‘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力作——方智诺语”。是“对钢琴音乐民族特点的进一步追求,包括对钢琴民族化‘配器的探索,对民族化新钢琴音响的实验和用钢琴刻划民族心态的创作尝试——蒋祖馨语”)的创作,并“遵命”亲率他的两个弟子方智诺、杨人翊完成了大合唱《动力工人之歌》的创作。但先生的寡言少语有时也会使包括家父在内的学生们感觉到先生内心沉重的成分,这应该与他虽然未能戴上“右派”帽子,但毕竟是“三剑客”之一,属“近墨者黑”之类。加之他从京城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令人仰慕的岗位被“支边”到黑龙江哈尔滨作了一名普通教员的巨大落差有关吧。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新国策,致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彼时蒋先生所在的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也于1977年恢复了招生,并将含音乐美术专业的艺术系划分为音乐系美术系。1978年音乐系还特招了一届作曲专业班。当时以陈雷为省长的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相关领导也为恢复独立的艺术院校——哈尔滨艺术学院或哈尔滨音乐学院而多次上会研究,但据说都因“囊中羞涩”而未果。无奈下之将音乐系分为音乐教育系和音乐系,以分别承担起为教育、文化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任务,这就是后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旗下,在全国率先建起第一个二级学院——哈师大艺术学院的基本原因。 1985年,经过多方努力,蒋先生调至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这应是蒋先生一生中较为幸福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方面的事业出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空前繁荣的局面。宽松的政治环境、白由的学术空间,浓郁的艺术氛围、新婚后的幸福(1983年11月11日与范术婉结婚)、晚年得子(1986年喜得贵子蒋来),特别是古城西安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西安音乐学院与地气相接的特有的对民族音乐文化真挚的情愫,都使蒋先生颇服水土,倍感舒畅,甚至罹患多年的哮喘病也基本痊愈。在西安他理所当然地做了教授,在认真履行其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也发奋创作。1986年,充盈着童心童趣、舐犊情深,尽洒温馨的天伦之乐,内含20首精致小品的由四个组曲构成的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得以问世;1987年,为“与时俱进”,在深入学习以十二音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技法的同时,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仰视,认真研制其独具特色的“音阵作曲法”,并在要用“十二音写出非常好听的音乐”的意念下,写作了无调性语境中的钢琴套曲《箴言》。这首内含七首小品、依次以“宣告”“反思”“闪光”“夜读”“心潮”“信念”“升华”标题的内涵深邃的作品,应是这位“经明行修,却坎坷漂泊;荆棘载途,却一往直前”(方智诺语)的先生,在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为代价的思想更新”(蒋祖馨语)后,其生命进一步觉醒的深刻写照;1986年还完成了一部内涵深邃,具有强烈的思辨意味,“是我所见的非常少有的内省作品,带有超验精神,是作曲家内心深处蓄之既久的浪漫精神的爆发”(赵晓生语)的无调性的钢琴音乐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钢琴家卞萌甚至分别给三个乐章依次加了标题——“序曲:苦斗人生”“旅途日记”“前进驿站”,并得到了蒋先生的认可。 1990年,家父方智诺曾有机会到西安音乐学院拜会了他的老师蒋先生。酣谈中他得知即将退休的先生终生的一个最大愿望——于西安和北京举办他的“钢琴音乐作品音乐会”。据家父讲,面对这位一生坎坷漂泊,生活拮据却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一直在为中国钢琴音乐学派的建立给力的精神贵族;面对这位从不向浮躁社会的世俗、世故倾身但却不得不为白己的爱子成长而俯身的年过六十的发丝苍白的老师、同事、朋友,他主动提出做他的策划人,并于1994年9月16日兑现了他的诺言,同段五一先生一起協助其老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蒋祖馨钢琴作品音乐会”。届时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杨峻等名师完成我的本科学业的笔者,以剧务的身份参与了此次音乐会的全过程。在时任钢琴系主任杨峻的支持下,此次音乐会的全部曲目的演奏,均由我的师哥、师姐们义务予以完成:时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硕士研究生的关常新,演奏了组曲《庙会》;时为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青年教师的张志玮,演奏了儿童钢琴套曲《园中一日》;时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大四学生的林晔,演奏了组曲《山花烂漫》;时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青年教师的常桦,演奏了套曲《箴言》;时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二学生的许冬,演奏了《第一钢琴奏鸣曲》,他们克服了时间短、任务重、背谱难的诸多困难,正如蒋先生谦虚的坦言“我知道我自己作品的缺点,其中之一便是弹来不那么顺手,有时还很别扭,以致很多人都不愿弹。这些年这一缺点还有所发展,而且背谱也非常困难”,特别是《箴言》和《第一钢琴奏鸣曲》这两首用现代技法创作的无调性作品更是如此。但接受任务的那段时间,他们无一不是废寝忘食,如同他们参加世界钢琴大赛那样的认真用心准备,这使我想起了恩师杨峻先生生前对我们的教诲: “心清如水地弹琴,兢兢业业地教学;认认真真地做事,清清白白地做人”。也正是这次音乐会的举办,使我得以第一次与蒋先生近距离接触,也是第一次聆听并喜爱上了他的全部钢琴大作。之后我也在几次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多次在我的个人音乐会上、甚至在意大利留学期间都精心演奏了蒋先生的多部作品。在被他大作的内涵和底蕴所感动之余,也被他的高贵、正直、优雅、厚重的个人品格折服。 蒋先生在这次音乐会不久,回到西安就卧榻病床。1996年秋后,病情恶化。而令人感动的是生命垂危的蒋先生,在重病中还整理他的《作曲法》,在临终前的几天,还拉着卞萌的手拼力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们努力,一定要把中国的(钢琴)音乐搞上去!”…… 1996年11月16日,蒋祖馨先生永远闭上了眼睛。但所彰显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对理想的追求,渴盼中国钢琴学派早日实至名归的创立——却在我们的心中永存!继承先生的遗志,用诚实的劳动,丰富的艺术实践去体现音乐人的责任担当,应是对蒋先生的最好的纪念。 作者简介:方弋,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185HD35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